用药引送服中药会更好等

来源 :新闻世界·健康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light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药引送服中药会更好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服药不能用果汁、茶水,最好是白开水。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绝对的。曾有位王女士在医生那儿开了中成药,回家后像往常一样用白开水送服,效果很不明显。之后在老中医指导下,将相同的中成药用淡盐水送服后,效果竟大为改观。其实,这正是遵循了中医中的“药引”理论,将淡盐水用作药引,因而加强了药效。
  药引是中医特有的一种用于配合中成藥使用的服药方法。这些药引大多是一些生活常见药,还有不少是食物。为什么服中成药要用药引呢?这是因为,患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由于体质、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症状。为了更好地针对病情,有时就需要用药引来补充中成药的某些不足。
  药引主要作用
  1.引经作用。药引可以引导中药的作用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如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用淡盐水送服就会效果更好。因为根据中医理论,咸味能入肾,可引导补肾药瞄准肾,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对肾的治疗作用。
  2.增强疗效。临床上中医把常见的感冒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治疗风寒感冒时要用辛温解表的中药,这时如加入生姜或葱白为药引,就可加强发汗解表的功效。
  3.解毒作用。有些中药有毒,加入药引就能减低毒性,如生半夏、生南星等毒性较大,必须用药引生姜降低其毒性,才能保证更安全。
  4.保护胃肠。有些药物会刺激胃肠道,进而影响消化和吸收。如清热解毒的白虎汤,因苦寒败胃,故常用粳米或大枣为引以护胃扶正。
  常见中成药送服水
  风寒药配生姜汤生姜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隐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约9~15克)生姜煎水取汤,可用于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银翘丸、银翘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补肾药配淡盐水因咸味可以入肾,所以适用盐水(盐2克溶于100毫升温水中)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
  活络丸配黄酒黄酒酒性辛温,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黄酒与寒性药物同服,可缓解其寒性;与热性药同服,可疏经活络。服用时,一般用黄酒15—50毫升,温服,如用作祛寒除湿、疏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通经活络的活络丸;用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伤科药七厘散。
  养胃药配大枣汤大枣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药解毒。脾胃、产后虚弱者均需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人参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止泻药配小米汤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常用于送服补气、健脾、利膈、止渴、利尿和滋补性中成药,如用小米汤送服治痢止泻的香连丸;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用时可直接取煮饭时的米汤,不拘浓淡及用量。
  (摘自《现代健康》)
  
  芡实——苏东坡的养生“宝物”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老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他对养生很有研究,著有《东坡养生集》等书。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不时取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30粒,坚持不懈。据说苏东坡还极喜爱吃用芡实煮成的“鸡头粥”,并称之“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实,因其茎上花似鸡冠,苞形类鸡,故有鸡头”之称。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心经,有补脾止泻、固肾涩精之功,对肾虚遗精、脾虚泄泻甚效。
  《日用本草》言其“止烦渴,治泻痢,止白浊”。《本草从新》言其“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本草求真》言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补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胜于山药,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芡实煮为粥糊服食,可“固精气,明耳目”,是一味平补良方,尤其适合秋季引补。
  (摘自《当代健康报》文/胡献国)
  
  服中药该注意的小节
  
  服中药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当,还有一些小节须注意。
  1.要视病情、药性的各异,调整汤药的温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有些中药服用不当易致呕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
  3.精心护理:服发汗药后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4.观察疗效: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
  5.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辛辣与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如: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等。
  (摘自《华商报》)
其他文献
老人“八反”里的医学    “八反”之说,是300多年前明末大文学家冯梦龙在《古今笑史》一书中载的:“夜不卧而昼睡;子不爱而爱孙;近事不记而记远事;哭无泪而笑有泪;近不见而远见;打却不痛,不打却痛;面白却黑,发黑却白;如厕不能蹲,作揖却蹲;此老人‘八反’也”。这些虽属笑话,但从医学角度分析,却不无科学道理。  夜不卧而昼睡:老年人大脑皮层抑制过慢,入睡困难,熟睡更困难,常失眠和睡眠不足,白天萎靡不
期刊
用白酒治腿抽筋    睡觉时突然被腿抽筋惊醒,真是痛苦不堪,后来别人教我每天睡前用白酒揉搓经常抽筋的部位,我试了一段时间,效果不错。  每天临睡前先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5~10分钟,泡脚的盆要深一些,水要多一些,然后将高度白酒加热,倒几滴在手心,在经常抽筋的部位揉搓两分钟,要有一定的力度,使局部皮肤发红即可,这可以增加肌肉血液循环,减少痉挛的发生。  夜间如果突然发生腿抽筋,直接用加热后的白酒揉
期刊
水快开时打开壶盖    生活正确的做法是:水快开时(80℃~90℃)把盖子打开,等水开后再煮2~3分钟,然后熄火。或者在水沸腾时马上把盖子打开,然后再等2~3分钟也可以。  这是因为现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越来越多,有些物质是挥发性的,加热时会随着水蒸气挥发出去。因此,在水快烧开时把壶盖打开,并在水开后再煮两三分钟,可以让这些物质最大限度地挥发出去。另一方面,水烧开的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水的老化及形成有
期刊
这些“小毛病”有利于健康    生活中,打呵欠、伸懒腰等动作常被人们视为不雅的小毛病。然而从健康的角度来讲,这些“不雅”的“小毛病”却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打呵欠人们常常将打呵欠视为不雅之举,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于是在公众场合,人们往往将呵欠尽量压于腹中。其实打呵欠是神经疲劳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告诉人们应该休息了。同时打呵欠也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过程,它能起到深呼吸的作用,并能加大肺活量,
期刊
夫妻争吵勿忘孩子    李珊很恼火。她希望丈夫王立吃完晚饭后能够洗好碗碟,但他坐在沙发上一头埋进了报纸。王立不耐烦地说,自己白天已经很累了。李珊更是火冒三丈:“我已经做了饭。再说我从6点钟一直站到现在,我一天也同你一样累。”两人顶了起来,嗓门也越来越大,他们对身旁3岁的女儿全然不顾。  女儿不懂得父母为什么争吵,只是模模糊糊地感到他们不再那么相爱了。她溜进自己的房间偷偷地哭泣。  父母的吵嘴使小孩
期刊
多做床上运动改善低血压    多做些简便易行的床上身体练习,有助于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利于血压回升。  1.仰卧双臂上举,双手叉握,同时牵拉对抗,拉时吸气,恢复时呼气。重复3~4次。  2.双臂从身体两侧向头上方举起,双手相握,再慢慢伸直手指,随后吸气,同时双臂从两侧放下还原。  3.仰卧,双臂放于体侧。吸气,双膝弯曲并拢上举,尽量触及胸部,恢复时呼气。重复5~6
期刊
冬虫夏草真的那么神吗?    冬虫夏草,由于仅分布于中国,数百年来被视为与天然人参、鹿茸相媲美的名贵滋补中药材,甚至还有“天下第一草”的美誉。不知从何时起,它又挂上了“治疗癌症”的桂冠。与“神奇功效”相伴的是一路飙升的价钱:目前,一克冬虫夏草的市价早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克黄金的价格。它真的有传说中的神奇疗效吗?  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说:“其实冬虫夏草无非就是一条死虫子身上长了一缕霉菌丝。”为
期刊
六字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又名六字气法。此法是以默念六字字音进行呼吸练习,用以调整内脏功能和通经活络。    一、四季养生六字法  六字是:呬(音丝,属肺金),吹(属肾水),嘘(音虚,属肝木),呵(音喝,属心火)。呼(属脾土),嘻(音西,属三焦),此法自隋以来,各代练功家总结出便于记忆的歌诀很多。明代冷谦著《修龄要旨》,把六字按照五脏的关系与四季配属起来。如炎夏烦热,头晕脑胀和疼痛
期刊
我的孩子牙齿怎么长得这么丑?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牙科主任 赵玮    “我的孩子牙齿怎么长得这么丑?本来长得好好的乳牙,换牙后,门牙变得又黄又大,中间还分开好大一条缝!让我的孩子活像只‘丑小鸭’!”有不少家长如此抱怨。  不错,那就是儿童的“丑小鸭期”,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要经历,但80%的又黄又丑的大门牙都会慢慢自己长好,父母不必杞人忧天。如果将蔬菜水果搅拌成泥喂孩子或纵容孩子吮手指、咬嘴唇
期刊
牵手莫忘护肘    前不久,邻居孩子明明在蹒跚学步时,奶奶见孩子走路摇晃晃不稳,就拉着孩子的右手臂行走,谁知还未走上几圈,明明忽然哭闹起来,右手臂垂下来就不能自由动弹了。此时,奶奶慌了神,又是用手轻揉,又是热敷,都不见效,赶紧叫邻居帮忙急送医院求治。经医生检查,患儿系右侧桡骨头半脱位,即民间所说的“牵拉肘”。  牵拉肘,俗名“肘错位”,医学术语叫做“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牵拉肘是许多家长或亲属带宝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