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药引送服中药会更好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服药不能用果汁、茶水,最好是白开水。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绝对的。曾有位王女士在医生那儿开了中成药,回家后像往常一样用白开水送服,效果很不明显。之后在老中医指导下,将相同的中成药用淡盐水送服后,效果竟大为改观。其实,这正是遵循了中医中的“药引”理论,将淡盐水用作药引,因而加强了药效。
药引是中医特有的一种用于配合中成藥使用的服药方法。这些药引大多是一些生活常见药,还有不少是食物。为什么服中成药要用药引呢?这是因为,患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由于体质、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症状。为了更好地针对病情,有时就需要用药引来补充中成药的某些不足。
药引主要作用
1.引经作用。药引可以引导中药的作用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如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用淡盐水送服就会效果更好。因为根据中医理论,咸味能入肾,可引导补肾药瞄准肾,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对肾的治疗作用。
2.增强疗效。临床上中医把常见的感冒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治疗风寒感冒时要用辛温解表的中药,这时如加入生姜或葱白为药引,就可加强发汗解表的功效。
3.解毒作用。有些中药有毒,加入药引就能减低毒性,如生半夏、生南星等毒性较大,必须用药引生姜降低其毒性,才能保证更安全。
4.保护胃肠。有些药物会刺激胃肠道,进而影响消化和吸收。如清热解毒的白虎汤,因苦寒败胃,故常用粳米或大枣为引以护胃扶正。
常见中成药送服水
风寒药配生姜汤生姜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隐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约9~15克)生姜煎水取汤,可用于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银翘丸、银翘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补肾药配淡盐水因咸味可以入肾,所以适用盐水(盐2克溶于100毫升温水中)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
活络丸配黄酒黄酒酒性辛温,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黄酒与寒性药物同服,可缓解其寒性;与热性药同服,可疏经活络。服用时,一般用黄酒15—50毫升,温服,如用作祛寒除湿、疏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通经活络的活络丸;用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伤科药七厘散。
养胃药配大枣汤大枣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药解毒。脾胃、产后虚弱者均需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人参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止泻药配小米汤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常用于送服补气、健脾、利膈、止渴、利尿和滋补性中成药,如用小米汤送服治痢止泻的香连丸;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用时可直接取煮饭时的米汤,不拘浓淡及用量。
(摘自《现代健康》)
芡实——苏东坡的养生“宝物”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老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他对养生很有研究,著有《东坡养生集》等书。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不时取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30粒,坚持不懈。据说苏东坡还极喜爱吃用芡实煮成的“鸡头粥”,并称之“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实,因其茎上花似鸡冠,苞形类鸡,故有鸡头”之称。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心经,有补脾止泻、固肾涩精之功,对肾虚遗精、脾虚泄泻甚效。
《日用本草》言其“止烦渴,治泻痢,止白浊”。《本草从新》言其“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本草求真》言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补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胜于山药,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芡实煮为粥糊服食,可“固精气,明耳目”,是一味平补良方,尤其适合秋季引补。
(摘自《当代健康报》文/胡献国)
服中药该注意的小节
服中药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当,还有一些小节须注意。
1.要视病情、药性的各异,调整汤药的温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有些中药服用不当易致呕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
3.精心护理:服发汗药后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4.观察疗效: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
5.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辛辣与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如: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等。
(摘自《华商报》)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服药不能用果汁、茶水,最好是白开水。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绝对的。曾有位王女士在医生那儿开了中成药,回家后像往常一样用白开水送服,效果很不明显。之后在老中医指导下,将相同的中成药用淡盐水送服后,效果竟大为改观。其实,这正是遵循了中医中的“药引”理论,将淡盐水用作药引,因而加强了药效。
药引是中医特有的一种用于配合中成藥使用的服药方法。这些药引大多是一些生活常见药,还有不少是食物。为什么服中成药要用药引呢?这是因为,患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由于体质、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症状。为了更好地针对病情,有时就需要用药引来补充中成药的某些不足。
药引主要作用
1.引经作用。药引可以引导中药的作用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如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用淡盐水送服就会效果更好。因为根据中医理论,咸味能入肾,可引导补肾药瞄准肾,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对肾的治疗作用。
2.增强疗效。临床上中医把常见的感冒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治疗风寒感冒时要用辛温解表的中药,这时如加入生姜或葱白为药引,就可加强发汗解表的功效。
3.解毒作用。有些中药有毒,加入药引就能减低毒性,如生半夏、生南星等毒性较大,必须用药引生姜降低其毒性,才能保证更安全。
4.保护胃肠。有些药物会刺激胃肠道,进而影响消化和吸收。如清热解毒的白虎汤,因苦寒败胃,故常用粳米或大枣为引以护胃扶正。
常见中成药送服水
风寒药配生姜汤生姜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隐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约9~15克)生姜煎水取汤,可用于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银翘丸、银翘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补肾药配淡盐水因咸味可以入肾,所以适用盐水(盐2克溶于100毫升温水中)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
活络丸配黄酒黄酒酒性辛温,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黄酒与寒性药物同服,可缓解其寒性;与热性药同服,可疏经活络。服用时,一般用黄酒15—50毫升,温服,如用作祛寒除湿、疏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通经活络的活络丸;用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伤科药七厘散。
养胃药配大枣汤大枣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药解毒。脾胃、产后虚弱者均需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人参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止泻药配小米汤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常用于送服补气、健脾、利膈、止渴、利尿和滋补性中成药,如用小米汤送服治痢止泻的香连丸;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用时可直接取煮饭时的米汤,不拘浓淡及用量。
(摘自《现代健康》)
芡实——苏东坡的养生“宝物”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老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他对养生很有研究,著有《东坡养生集》等书。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不时取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30粒,坚持不懈。据说苏东坡还极喜爱吃用芡实煮成的“鸡头粥”,并称之“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实,因其茎上花似鸡冠,苞形类鸡,故有鸡头”之称。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心经,有补脾止泻、固肾涩精之功,对肾虚遗精、脾虚泄泻甚效。
《日用本草》言其“止烦渴,治泻痢,止白浊”。《本草从新》言其“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本草求真》言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补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胜于山药,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芡实煮为粥糊服食,可“固精气,明耳目”,是一味平补良方,尤其适合秋季引补。
(摘自《当代健康报》文/胡献国)
服中药该注意的小节
服中药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当,还有一些小节须注意。
1.要视病情、药性的各异,调整汤药的温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有些中药服用不当易致呕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
3.精心护理:服发汗药后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4.观察疗效: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
5.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辛辣与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如: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等。
(摘自《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