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以培养出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植保人才。
关键词:植物化学保护;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22-02
《植物化学保护》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是植物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通用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近年来,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绝大部分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都是从事与农药相关的工作,如农药营销、农药登记、农药技术服务、农药残留检测、农药生产与开发等。而学生对农药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是通过《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学习得到的。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教学效果的评价。鉴于此,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探讨和实践,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植保人才。
1 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内容繁杂,涉及昆虫学、病理学、杂草学、环境保护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且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药学科和环保型农药的迅猛发展,植物化学保护的相关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2-3]。因此,在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所授内容体现学科的前沿性和应用性。
为了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根据当地的种植结构、栽培制度以及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补充。例如以往《植物化学保护》课程主要以农药毒理和应用基础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新农药创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农药营销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在课程内容调整中着重充实了这方面的内容。如针对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当增加蔬菜、果树、茶树、花卉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补充农业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尽量让学生接近生产前沿。另外,可以以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农药的研究进展、农药新品种的研发、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农药药害的发生和预防、农药与农产品安全、近期农作物发生的重要病虫草害等概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整理、深化,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植物化学保护知识体系。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学科重叠度高,内容涉及面广,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4]。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1 鼓励学生参与讲课,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性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讲课。例如杀虫杀螨剂这一章,农药分类多、品种多,学生难以记忆。在授课中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择不同的农药品种,在课下查阅资料,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每组学生派代表轮流上台讲解,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向讲课的同学提问,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学生讲完后,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强调,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讲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通过上台讲课增强了自信心,并且每组学生在准备讲课内容时合理分工、合作互助,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2.2 开展课堂专题讨论 在教学中,引入了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由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及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拟出题目,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讨论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也可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5]。例如由于近年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导致人畜中毒等事件频发,导致公众对农药产生了一些误解,甚至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学生在学习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鉴此,我们就“农药使用的利与弊”、“农药污染与环境安全”、“农药毒性和食品安全”等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安排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农药,解除困惑,坚定了从事植保行业的信心。
2.3 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解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会使教师的教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变得被动而无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与应用极大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通过动画、图形、视频等展示阐述得更加清楚,使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易懂易通易记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例如,在讲授农药剂型加工、不同农药剂型的使用方法、田间药效试验时,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了农药的生产流程、田间试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讲农药的内吸性时,将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输导做成动画,使农药在植物体内的输导途径清楚、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上网学习,了解本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的开设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但是以往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内容固定,学生按书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对实验内容印象不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6]。通过改革后,将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改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目前开展的有“农药剂型加工技术”、“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除草剂药效盆栽试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技术”和“农药残留测定技术”等多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在实验前,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经师生讨论修改后实施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再思考书本上的理论,这样学生对自己平时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会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 针对一些实验工作量大、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耗费时间、在实验课中难以完成的实验,我们开放了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进行相应的实验。通过这项措施既有利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 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校培养的植保人才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校与山东先达化工有限公司、郑州联合利农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等有关企业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定期邀请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为学生开设讲座,同时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通过到企业中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生产实际中的关键技术,不断丰富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毕业后能很快满足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
4 结语
《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与探索,以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植保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亚光.《农药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6-87.
[2]邓天福,王建华,高扬帆,等.《植物化学保护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0(4):41-42.
[3]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37-239.
[4]田小卫,王学利.《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0,17(3):58-59.
[5]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6]王真,姚安庆,李俊凯,等.植物化学保护学全程研究式实验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 598-14 599,14 613.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植物化学保护;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22-02
《植物化学保护》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是植物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通用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近年来,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绝大部分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都是从事与农药相关的工作,如农药营销、农药登记、农药技术服务、农药残留检测、农药生产与开发等。而学生对农药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是通过《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学习得到的。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教学效果的评价。鉴于此,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探讨和实践,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植保人才。
1 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内容繁杂,涉及昆虫学、病理学、杂草学、环境保护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且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药学科和环保型农药的迅猛发展,植物化学保护的相关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2-3]。因此,在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所授内容体现学科的前沿性和应用性。
为了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根据当地的种植结构、栽培制度以及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补充。例如以往《植物化学保护》课程主要以农药毒理和应用基础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新农药创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农药营销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在课程内容调整中着重充实了这方面的内容。如针对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当增加蔬菜、果树、茶树、花卉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补充农业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尽量让学生接近生产前沿。另外,可以以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农药的研究进展、农药新品种的研发、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农药药害的发生和预防、农药与农产品安全、近期农作物发生的重要病虫草害等概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整理、深化,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植物化学保护知识体系。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学科重叠度高,内容涉及面广,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4]。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1 鼓励学生参与讲课,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性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讲课。例如杀虫杀螨剂这一章,农药分类多、品种多,学生难以记忆。在授课中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择不同的农药品种,在课下查阅资料,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每组学生派代表轮流上台讲解,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向讲课的同学提问,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学生讲完后,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强调,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讲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通过上台讲课增强了自信心,并且每组学生在准备讲课内容时合理分工、合作互助,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2.2 开展课堂专题讨论 在教学中,引入了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由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及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拟出题目,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讨论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也可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5]。例如由于近年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导致人畜中毒等事件频发,导致公众对农药产生了一些误解,甚至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学生在学习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鉴此,我们就“农药使用的利与弊”、“农药污染与环境安全”、“农药毒性和食品安全”等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安排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农药,解除困惑,坚定了从事植保行业的信心。
2.3 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解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会使教师的教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变得被动而无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与应用极大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通过动画、图形、视频等展示阐述得更加清楚,使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易懂易通易记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例如,在讲授农药剂型加工、不同农药剂型的使用方法、田间药效试验时,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了农药的生产流程、田间试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讲农药的内吸性时,将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输导做成动画,使农药在植物体内的输导途径清楚、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上网学习,了解本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的开设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但是以往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内容固定,学生按书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对实验内容印象不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6]。通过改革后,将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改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目前开展的有“农药剂型加工技术”、“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除草剂药效盆栽试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技术”和“农药残留测定技术”等多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在实验前,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经师生讨论修改后实施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再思考书本上的理论,这样学生对自己平时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会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 针对一些实验工作量大、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耗费时间、在实验课中难以完成的实验,我们开放了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进行相应的实验。通过这项措施既有利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 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校培养的植保人才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校与山东先达化工有限公司、郑州联合利农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等有关企业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定期邀请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为学生开设讲座,同时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通过到企业中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生产实际中的关键技术,不断丰富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毕业后能很快满足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
4 结语
《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与探索,以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植保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亚光.《农药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6-87.
[2]邓天福,王建华,高扬帆,等.《植物化学保护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0(4):41-42.
[3]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37-239.
[4]田小卫,王学利.《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0,17(3):58-59.
[5]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6]王真,姚安庆,李俊凯,等.植物化学保护学全程研究式实验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 598-14 599,14 613.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