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因素,是人的素质的灵魂,是全面素质发展的心理内在机制和动力。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它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
教育过程心理素质素质教育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应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皮亚杰指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这说明,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认知活动过程表现出敏锐的感知、集中的注意、清晰的记忆、较好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具有愉快美好的情感特征,适宜兴奋的情绪性、自学性、果断性的意志特征,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以人为善,理解他人,关心别人;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谦虚诚实的作风,成功时不骄傲,受挫折时有足够的心理随能力;能适应环境,根据环境和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
因此,我们说,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人的素质的灵魂,是全面素质发展的心理内在机制和动力。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者全面素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贯穿学校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
二、全方位、多渠道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途径
1.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
建立心理素质教育机制并非一定要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有条件学校可开设心理咨询、心理門诊,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但关键在于把心理素质教育融进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校长、教师应深刻认识心理素质在素质的地位。整体上,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有相应的目标、内容、手段;另一方面,要与德智体美劳各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既体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独立地位,又体现心理素质教育在各育中的中介作用。心理素质教育机制要面向全体学生,把以心理发展为目的群体教育与以防治心理缺陷为目的的个别教育相结合。
2.把心理素质教育融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这一主渠道的积极影响。只有把心理素质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尤其是渗透于各科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发送自我监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这样才能使心理素质教育收到实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的为载体,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并适当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有关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使健康的心理得到成熟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是外因与内化的统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学校应以心理健康的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心理监护为保障,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它构成学生心理环境的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必须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心理环境的硬件。校舍建筑、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壁画、树林花草以及它们的有序布置、优化组合、清洁卫生构成美的天地。学生长期生活在其间,受到熏陶,对心理素质的养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精神是校园中对学生心理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典型因素,是校园心理环境的集中体现。包括教风、学风以及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校风。教师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老师把全部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学生勤奋好学、尊师守纪、团结友爱,每个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经常受到激励和鞭策。教风、学风的和谐协,形成学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校风,是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经过全校师生的长期努力形成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风气,成为校园精神的主旋律。有了这个主旋律,学校的优良传统,有一定约束、规范作用的规章制度将成为学生自觉的思维导向和行为准则;抑邪扬正的集体舆论、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过程心理素质素质教育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应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皮亚杰指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这说明,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认知活动过程表现出敏锐的感知、集中的注意、清晰的记忆、较好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具有愉快美好的情感特征,适宜兴奋的情绪性、自学性、果断性的意志特征,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以人为善,理解他人,关心别人;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谦虚诚实的作风,成功时不骄傲,受挫折时有足够的心理随能力;能适应环境,根据环境和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
因此,我们说,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人的素质的灵魂,是全面素质发展的心理内在机制和动力。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者全面素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贯穿学校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
二、全方位、多渠道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途径
1.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
建立心理素质教育机制并非一定要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有条件学校可开设心理咨询、心理門诊,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但关键在于把心理素质教育融进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校长、教师应深刻认识心理素质在素质的地位。整体上,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有相应的目标、内容、手段;另一方面,要与德智体美劳各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既体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独立地位,又体现心理素质教育在各育中的中介作用。心理素质教育机制要面向全体学生,把以心理发展为目的群体教育与以防治心理缺陷为目的的个别教育相结合。
2.把心理素质教育融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这一主渠道的积极影响。只有把心理素质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尤其是渗透于各科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发送自我监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这样才能使心理素质教育收到实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的为载体,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并适当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有关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使健康的心理得到成熟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是外因与内化的统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学校应以心理健康的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心理监护为保障,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它构成学生心理环境的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必须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心理环境的硬件。校舍建筑、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壁画、树林花草以及它们的有序布置、优化组合、清洁卫生构成美的天地。学生长期生活在其间,受到熏陶,对心理素质的养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精神是校园中对学生心理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典型因素,是校园心理环境的集中体现。包括教风、学风以及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校风。教师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老师把全部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学生勤奋好学、尊师守纪、团结友爱,每个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经常受到激励和鞭策。教风、学风的和谐协,形成学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校风,是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经过全校师生的长期努力形成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风气,成为校园精神的主旋律。有了这个主旋律,学校的优良传统,有一定约束、规范作用的规章制度将成为学生自觉的思维导向和行为准则;抑邪扬正的集体舆论、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