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全国两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专列一章,进行部署安排。
党中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方面说明了党和国家对老龄问题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各地市宜树立起前瞻性、统筹性、创新性及担当性思维。
前瞻性思维
《规划纲要》将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在一起,把优化生育政策、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作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各界关注。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从建国初的年轻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成年型、再到现在的老年型的历史性转变。
从2000年初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已有21年。尽管如此,不少地市在面对老龄化问题时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成年型社会。
以住宅的适老性为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目前,我国城市住宅电梯拥有率只有20%,老旧小区的电梯拥有率更低。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估算,仅对现有400亿平方米旧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市场规模可达15万亿元。
今天,我们不能一边还着昨天的债,一边再欠着明天的账。老龄化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必须用前瞻性的发展理念看待,关注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
统筹性思维
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养老服务是一个高风险、高敏感的行业,发展和安全必须统筹考虑、两手都抓。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还存在良莠不齐、服务不规范、安全不到位等问题。不出事挺好,一出事老人就和服务机构成了冤家。因此,建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信用体系和监管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其次,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需要统筹布局。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我国的养老事业得到明显发展,但养老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服务供给与需求结构严重不匹配。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需求高端和低端需求少,中端需求多,呈“橄榄型”结构;服务供给却呈现“哑铃型”结构,普通老年人消费得起、质量有保证的中端服务不足。多数人的养老问题处于真空地带,亟待解决。因此,必须统筹发展事业和产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规模效应,让养老服务像超市购物一样便捷可及、消费得起。
此外,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宜统筹推进。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已提出,在疾病预防工作上每投资1元,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性病负担增加40%。
大力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既是满足老年人健康的需求,更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关于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要求的具体举措。我国在积极老龄化方面已取得初步成绩,但在健康老龄化方面,还亟待加强推进。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已提出, 在疾病预防工作上每投资1元, 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性病负担增加40%。
创新性思维
新冠肺炎让全世界共同面对了一场突如其来且前所未有的健康危险。疫情期间,养老服务机构普遍遭受冲击,收入减少、运营支出增加;社区养老服务几近停滞;不少居家老人成为孤岛。如何获得精准便捷的养老服务,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究其根本,疫情中暴露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的缺位,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和手段的滞后,旧有的养老服务模式亟待转型升級。
事实上,我国早就在探索新型养老服务。2015年以来,国家和相关部委先后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此次,《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
显然,智慧养老新业态对干部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