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是一种活动,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这就要求通过教师教学形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从而成为真正学习的小主人。
1 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心里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说的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取的成功。在教学中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里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为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里基础。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故事:猴山上的小猴们最爱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甲猴一块,乙猴见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乙猴2块。丙猴更贪了,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聪明的猴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了12块,分给丙猴3块。
故事讲到这里,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的饼分的最多?”学生们一个个兴趣黯然,纷纷举手,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丙猴分得多,有的说甲猴分得多,有的说三只猴分得同样多。到底那只猴分得多呢?教师拿出教具,演示分饼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3只猴分得饼同样多。这时教师说:“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满足小猴们的要求,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明白了。”
揭示课题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应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4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如果要5块呢?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地回答老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在愉悦的环境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
2 诱导思维,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生具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他们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结论的概括、知识的建构这一过程,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利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
三、自我评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了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做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4 关注差异。引导学生善学、乐学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就如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点,用同样的速度,沿同一条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一样,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差异不应被视作问题,而应是教育的一种财富和底蕴。
5 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责任教育”研究,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责任,树立“以人为本”的自主管理思想,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其次,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决问题的途径要多样化,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去实践,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敢说、敢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给与充分的重视,不断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对学生多进行自主学习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我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1 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心里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说的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取的成功。在教学中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里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为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里基础。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故事:猴山上的小猴们最爱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甲猴一块,乙猴见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乙猴2块。丙猴更贪了,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聪明的猴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了12块,分给丙猴3块。
故事讲到这里,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的饼分的最多?”学生们一个个兴趣黯然,纷纷举手,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丙猴分得多,有的说甲猴分得多,有的说三只猴分得同样多。到底那只猴分得多呢?教师拿出教具,演示分饼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3只猴分得饼同样多。这时教师说:“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满足小猴们的要求,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明白了。”
揭示课题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应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4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如果要5块呢?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地回答老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在愉悦的环境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
2 诱导思维,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生具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他们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结论的概括、知识的建构这一过程,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利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
三、自我评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了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做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4 关注差异。引导学生善学、乐学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就如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点,用同样的速度,沿同一条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一样,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差异不应被视作问题,而应是教育的一种财富和底蕴。
5 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责任教育”研究,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责任,树立“以人为本”的自主管理思想,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其次,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决问题的途径要多样化,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去实践,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敢说、敢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给与充分的重视,不断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对学生多进行自主学习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我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