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精神文化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t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快速上升,但是数量上的提升并没有为质量上的提升带来明显的效果,反而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就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而言,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创造力与十几年前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作为高校教育者,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软环境建设、学生精神文化建设、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有哪些值得思考与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关键词:大学精神;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64
  一、大学精神
  (1)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
  "文化"最初的含义是对人施以带有政治目的的教化,即通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的教化将人民培养成统治阶级易于管理的对象。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自己发展的重视,文化更体现在"有丰富、完善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德性和教养程度的意义,指向人的完善与发展。" [1]教育与引导作为文化的主要价值而一直存在其中。
  最能体现与代表大学文化的就是其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大学人,最终目的就是大学人的成长与发展。大学精神通过的一系列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共同目标、理想信念等具体要求使存在于大学中的每一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在这些要求的引導下共同前进,最终达到大学人与内外界的和谐相处。大学的精神文化以止于至善、挑战权威、勇于创新、追求自由、人文关怀、服务社会等特征为代表存在于学校以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核心的最高目标任务之中,存在于教师的勇于追求真理和敢于批判怀的疑精神之中,存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孜孜不倦追求和全面发展之中,存在于大学人真实、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这种精神文化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培养艰苦奋斗的毅力。
  (2)大学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物质是显性的存在,意识是隐性的存在,物质是意识的载体并反映意识,而意识则决定了物质的形态与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可以将文化理解为通过物质来展现的意识形态与精神内容。这种物质可以理解为泛物质,即任何真实存在的显性物质,当然也包括自然人。
  从抽象角度上讲,大学精神文化存在于校训校风、教育观、教风、学生观、学风上面。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所有师生必须遵守的首要行为规则和共同追求,它代表了这个学校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在校训的指引下师生共同进步。同时校风、教风、学风也能够独立地为大学精神文化做注解与诠释。具体来说,这些抽象的精神文化体现在每一位大学人身上,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服务人员以及大学里的一草一木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大学精神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创新人才质量息息相关,他们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并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2] 这种大学精神文化首先会影响学生,进而影响社会。
  (3)大学精神文化中存在的创新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明确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不能只培养个别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将学生培养成相同品质与能力的"工厂产品"。大众教育阶段的教育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任务,注重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与创新知识、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只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才能完满地完成这项任务。这就要求大学精神必须具有创新因素才能为大学应该实现的任务服务,并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证明大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些创新因素首先体现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校园环境、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能够接受创新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正是这些校园环境、师资队伍、人力资源的和谐共处组成了大学这个追求创新的共同体的存在。
  二、大学精神文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1)大学精神文化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
  "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是由物质、精神、语言和符号、规范和社会组织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4]文化作为泛在的教育形式,特定的文化环境限定了教育所能够利用的物质基础与精神资源并对存在其中的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与引导。文化对教育规定了方向,教育则是对文化做了更加清晰的显示与更加明确的操作规范。
  教育目的设定了特定文化下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水平、思想道德观念、人生境界追求等。教育实质上就是选择了文化中具有特色的知识内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通过一代代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将其中优秀的精华保留并传承下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内容,促进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以创新精神为主导,通过更加全面与合理的知识内容、更加多元与科学的教育方法、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将创新精神传承下去。
  (2)利用大学精神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进行创新教育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自身实力增强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5]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也就给现代高等学校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与前进方向,只有将创新人才培养放在高校日常事务的核心位置上,用成绩获取国家与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独立个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这些个体要生存得更好就必须接受文化之中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追求等,这些要素就是共同文化的标志。而精神追求作为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影响特定的人,形成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构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大学文化就容易使得高校学生在预设的范围内获得相应程度的成长与发展。   三、拓宽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渠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05年提出的这个问题引发了整个社会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思考与讨论。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发现知识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是创新的。" [6]建立一个创新教育体系需要不断的教育改革与尝试。在此过程中学校与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机制、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革新教育评价体系、设置多元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开展多种竞赛与课外活动,为高校学生接受创新教育提供科学合理受教育氛围。
  (1)通过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搭建创新人才育人平台
  环境教育即通过具体存在的物理环境与无形意义的人文环境进行教育。具體存在的物理环境包括学校的布局风格、建筑风格、生态风格等,无形意义的人文环境包括学校的校风校训、教育模式、管理模式等。构建包含创新因素的学校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时时收到创新教育。建设这种教育环境应该以优雅、舒适、和谐的生态环境,先进、科学、法制的管理环境,积极、竞争、合作的人文环境,开放、民主、活泼的教学环境,周到、齐全、人性的服务环境为具体标准,形成含有平等、自由核心因素的学校精神文化环境。
  (2)通过教师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创新人才育人队伍
  教师作为学生最直接指导者与引路人,教师的创新能力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发展程度。因此高校要进行创新教育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创新引导、思维培训、创新指导、过程监控,这样才能对学生学生进行专业的创新教育。
  "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还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8]作为具有创新精神文化的教师首先要承认与认识到学生的群体特性与个体差异性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创新精神文化的建设也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供校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增强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与水平。同时,学生的教学反馈,对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与改进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3)通过学生精神文化建设,夯实创新人才育人根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精神生活的意义就是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立性。"当人格独立性被教师唤起的时候,学生就会主动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去进行有目的性、主动性的学习。教育过程就是利用人的发展需要对其施加的一系列主动影响,并引导其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结语: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对于高校教育与高校发展必然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变化不能通过猛烈的大规模巨变来完成,而是应该在尊重与接收现有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改革来实现高等教育的革新与前进。
  参考文献
  [1].肖谦.多视野下的大学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6。
  [2].冒荣.大学精神与高等教育创新[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1
  [3].百度文库[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bd6d47d9ad51f01dc281f.html
  [4].李鹏程.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07
  [5].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9895.html#6
  [6]阎国华.大学创新教育学理体系的几点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5):1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8].雅斯贝尔斯.什么事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
  1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项目(xc212003);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JS--XKT12013)。
其他文献
目的:由于缺乏精确引导、再生轴突及末梢轴突发芽的特性,面神经再生过程中轴突迷乱再生不可避免,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与多支配终板的减少密切相关,但目前仍不清楚多支配终
十年前的媒介几乎不做市场推广,五年前的媒介鲜有市场推广,而近年来媒介的推广一浪高一浪,呈现一番热闹景象。媒介推广的使命媒介推广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媒介自身推而广之,
摘要: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高校基础写作课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是不可逾越且必须加以研究和探讨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基础写作课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为例,着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基础写作课;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34  高校基础写作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写作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学生写作能力的强弱对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想冲突交流,对高校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主要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重点和传播途径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思想引领;工作重点;途径  中国分类号:TU244.3  高校是创造和传播知识、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社会组织,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职
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经过数年的大浪淘沙,现存的多数已呈疲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栏目过多依靠自身的创作力量,主要展播、评述或研讨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中国分类号:G8  当前,由于某些社会矛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在一些特定场合存在激化的趋势,可能会导致各种冲突,从而造成人员伤亡。更为严重的是境内外恐怖分子勾结,制造了数起恐怖事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都加大警察执法力度,不仅增加了警察日常巡逻执勤的人数,更是从武器装备以及法律规定上给予了警察有力的支持,同时各地公安机关也加强了对基层警
典型报道是我国特有的新闻报道方式,它是通过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和事进行重点报道,来揭示其意义,从而引导舆论,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欧阳海式的英雄”雷宏之所以能被中宣部
摘 要 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其中,可迁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欧美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目标和具体做法均围绕"以专业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这一核心理念而设计,我国高校引入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应对该制度的核心理念形成师生共识,其次,应建立有利于本科生导师制持续发展的配套性制度,如对学生进行选拔以降低生师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  关键词 本科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近些年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关注角度越来越多的倾向于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等政略思想被提上日程,教育教学的方法对于政策的实施有很大的作用。电化教育作为一种以科学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因为其优势正在被关注,如何在电化教学中实现特色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本文从电话教学的基本含义,特色教学的优点,电化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相关方法、措施的探究等方面作如下阐述
【摘要】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呈现八个发展阶段,而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在18-25岁左右,正处于成年早期的亲密对孤独的冲突阶段。特别是当前大学生迈入90后时代,从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和学习表现上都给大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本文旨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启发下,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团队协作学习、建立师生和谐关系和改良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提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