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元培先生曾说:“缺乏美术教育,会抑制人的情感发展,使人迂腐、僵化和缺乏创造性,更缺乏感情活动。”但长期以来的学校美术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并没有足够重视,导致了一大批并不缺乏美术教育,但仍是迂腐、僵化、缺乏创造性、情感发展不健全的人。目前,我们越来越感到注重儿童情感的发展、心智的成熟、精神的成长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象孙飒老师撰写了一篇关于在美术欣赏课中《情感与儿童视觉识读能力培养中的意义》的文章,文中主要围绕这一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由于版面有限,我们对本文做了摘要,全文登录在中国儿童网(www.zget.org),敬请关注。
一、何谓“视觉识读能力”
“视觉识读能力”相当于美术欣赏能力,但更加广泛更为深刻,包括与三个层次的美术语言相对应的三种能力:视觉感知能力(描述)、视觉审美能力(分析)、视觉解读能力(解释)。
二、情感在儿童“视觉识读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一)情感与视觉感知相辅相成
视觉感知能力是类似于“识字”的一种“识图”能力,是视觉识读能力的生理基础。哲学家以色列·塞弗勒(Israel Scheffler)这么阐释认知和情感的关系,“没有认知的情感是盲目的,没有情感的认知是空洞的”。他提出,“情感帮助我们建构了对世界的认识,定义了世界的重要特征,情感帮助我们看到了某种光线中的环境。”“阅读我们的情感和阅读作品实际上是不可分开的过程。”
在欣赏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的代表作《呐喊》(图1)的时候,一看到这幅作品就有不少孩子发出了尖叫声,有的甚至低下头用手捂住了眼睛。无疑,他们已经直觉感知了这幅作品,并由此产生了恐怖的情感。经历了情绪的动荡以后,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欣赏作品,了解了产生如此情感的原因,再非常细心地观察,注意到了变形的人物、夸张的色彩、扭曲的线条……这些就是美术语言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二)情感是视觉审美的内驱力
视觉审美能力即做出审美与涵义的判断,从各种景象中区别好坏真伪的能力。其中包括对视觉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审美判断。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第一性的动机体系就是感情(情绪)的体系,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体系的放大才具有动机的作用。”关于情感是人的许多行为的内驱力的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当某种现象拨动了儿童的心弦,激起了儿童审美情感的波澜,使他产生了强烈、持续的爱与憎,于是才有了美术欣赏的热情,这样,情感也就成了一种能量。
比如说,在欣赏抽象画画家保罗·克利的多幅作品(图2)以后,学生对于这位善于运用色彩,作品中有着强烈节奏感,把绘画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的艺术家充满了兴趣。他们猜测音乐是画家的爱好,在得到教师的证实以后,还通过课后的网络搜索进一步认识了这位把音乐的听觉艺术美感通过视觉艺术美感表现出来的特别的画家。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深入着、丰富着情感体验,同时推动着视觉识读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情感是视觉解读的向导
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美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更深刻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即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能够正确解读其他文化族群的讯息,寻求人类共同的特性的能力。
任何作品的形象背后总蕴含着某种意义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深入鉴赏的必由之路。情感在阐释艺术品、理解世界中扮演了核心的作用。
当欣赏到卡罗1946年的作品《希望之树,保持坚定》后(图3),一个孩子提问了,“为什么左边描绘了动手术的痛苦,天空却这么晴朗;右边是告诉自己要坚强,整个画面却是阴沉的?”我请其他孩子谈谈他们的理解,一个四年级的女孩让我大吃一惊,她说,“因为动手术的痛苦是在现实里,所以画面是明亮的;告诉自己要坚强是卡罗内心的想法,所以画面是阴沉的……”孩子们思维的敏捷度,体察情感的深度都让我惊讶。确实,孩子们以情感为向导,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串起了他们视觉识读过程中的情感之旅,他们已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了卡罗——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一个爱与理想的追寻者,一个艺术与生命紧紧交织在一起的真实的人……
对于美术欣赏教学而言,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儿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来感受和思考,激发、调动并表达他们真挚的心灵和感情。因此,儿童视觉识读能力培养中,情感的唤起与体验尤为重要,这是对他们生命的关怀与热爱,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一、何谓“视觉识读能力”
“视觉识读能力”相当于美术欣赏能力,但更加广泛更为深刻,包括与三个层次的美术语言相对应的三种能力:视觉感知能力(描述)、视觉审美能力(分析)、视觉解读能力(解释)。
二、情感在儿童“视觉识读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一)情感与视觉感知相辅相成
视觉感知能力是类似于“识字”的一种“识图”能力,是视觉识读能力的生理基础。哲学家以色列·塞弗勒(Israel Scheffler)这么阐释认知和情感的关系,“没有认知的情感是盲目的,没有情感的认知是空洞的”。他提出,“情感帮助我们建构了对世界的认识,定义了世界的重要特征,情感帮助我们看到了某种光线中的环境。”“阅读我们的情感和阅读作品实际上是不可分开的过程。”
在欣赏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的代表作《呐喊》(图1)的时候,一看到这幅作品就有不少孩子发出了尖叫声,有的甚至低下头用手捂住了眼睛。无疑,他们已经直觉感知了这幅作品,并由此产生了恐怖的情感。经历了情绪的动荡以后,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欣赏作品,了解了产生如此情感的原因,再非常细心地观察,注意到了变形的人物、夸张的色彩、扭曲的线条……这些就是美术语言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二)情感是视觉审美的内驱力
视觉审美能力即做出审美与涵义的判断,从各种景象中区别好坏真伪的能力。其中包括对视觉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审美判断。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第一性的动机体系就是感情(情绪)的体系,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体系的放大才具有动机的作用。”关于情感是人的许多行为的内驱力的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当某种现象拨动了儿童的心弦,激起了儿童审美情感的波澜,使他产生了强烈、持续的爱与憎,于是才有了美术欣赏的热情,这样,情感也就成了一种能量。
比如说,在欣赏抽象画画家保罗·克利的多幅作品(图2)以后,学生对于这位善于运用色彩,作品中有着强烈节奏感,把绘画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的艺术家充满了兴趣。他们猜测音乐是画家的爱好,在得到教师的证实以后,还通过课后的网络搜索进一步认识了这位把音乐的听觉艺术美感通过视觉艺术美感表现出来的特别的画家。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深入着、丰富着情感体验,同时推动着视觉识读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情感是视觉解读的向导
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美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更深刻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即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能够正确解读其他文化族群的讯息,寻求人类共同的特性的能力。
任何作品的形象背后总蕴含着某种意义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深入鉴赏的必由之路。情感在阐释艺术品、理解世界中扮演了核心的作用。
当欣赏到卡罗1946年的作品《希望之树,保持坚定》后(图3),一个孩子提问了,“为什么左边描绘了动手术的痛苦,天空却这么晴朗;右边是告诉自己要坚强,整个画面却是阴沉的?”我请其他孩子谈谈他们的理解,一个四年级的女孩让我大吃一惊,她说,“因为动手术的痛苦是在现实里,所以画面是明亮的;告诉自己要坚强是卡罗内心的想法,所以画面是阴沉的……”孩子们思维的敏捷度,体察情感的深度都让我惊讶。确实,孩子们以情感为向导,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串起了他们视觉识读过程中的情感之旅,他们已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了卡罗——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一个爱与理想的追寻者,一个艺术与生命紧紧交织在一起的真实的人……
对于美术欣赏教学而言,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儿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来感受和思考,激发、调动并表达他们真挚的心灵和感情。因此,儿童视觉识读能力培养中,情感的唤起与体验尤为重要,这是对他们生命的关怀与热爱,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