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在教学方法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而其中的游戏教学更是备受学生喜爱且教学效果显著。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以期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 游戏 原则 应用
游戏教学模式的开展,让施教者有了更多与学生拉近关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同时,也让受教者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到知识。尤其是对于3~6岁之间的儿童,玩耍是他们的天性,而将游戏引入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中,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前课程中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锻炼儿童的体能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体质的锻炼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的课程中适当加入一些简单的户外游戏活动如玩滑梯、跳房子等,这些游戏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在玩乐的同时,其体能也得到锻炼。
(二)有助于开启儿童的智力
在采用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下先准备好游戏类型,并在游戏中巧妙设置一些小知识,让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主动思考如何才能做完游戏,而不是直接就能完成,这种诱发儿童主动思考的行为对于启发他们的智力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团队意识
学前课程中的很多游戏都是团队型游戏,之所以这样设置,就是希望把所有小朋友都联系起来,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如“捉单不捉双”这类游戏,就需要好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当一个小朋友落单时,就会被捉到,因此,小朋友们必须在游戏开始后,及时找到自己的伙伴,抱在一起,才能赢得胜利,这便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并将对其今后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学前教育中游戏的选取原则
(一)适龄化原则
处于学前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在3~6岁之间,而正是这种年龄的差距,让他们在游戏的选择上须区分进行。如小班儿童(3~4岁),他们的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都较弱,一些户外游戏项目并不适合他们,故而可在室内开展如“捏橡皮泥”的游戏;大班儿童(5~6岁),他们的智力与体能已经得到初步锻炼,因此,一些特别简单的游戏并不适合他们,若参加后,反而会降低他们的游戏体验。
(二)生活化原则
在学前游戏教学中,将生活元素融入游戏中,有利于加深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力。
(三)以儿童为主体原则
新课改以前,很多学前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时,都将“教学”作为中心思想,将游戏作为辅助手段,让游戏内容满足自己的教学需求,这便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意义。在新课改之后,这一传统思想才逐渐转变,成为以“培养”为中心思想,即通过游戏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这种由灌输式转向引导式的方法,不仅让游戏的性质得以展现,且使儿童在玩乐中收获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一)根据不同学生需求,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
儿童在性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日常的游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关注他们的兴趣,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或者在聊天过程中去问,从而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在尊重不同爱好的基础上,增加这一游戏材料,如一些喜欢画画的同学,教师就可以将他们集合起来,分成几个小组,并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让他们能更加积极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
(二)合理设计游戏内容,有组织地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儿童为主体,让游戏内容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识一识,辨一辨”的游戏中,教师可以事前准备好多种动物图案,并将这些图案粘贴在硬纸板上,给每一个儿童一张纸板,这样在教师叫到名字的时候,这名儿童就要站出来,然后回答他手中这个图案是什么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等,若有不足之处,教师要加以补充,从而实现在玩乐中收获知识的目的。
(三)不断创新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当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创新能力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因而我们应该从学前阶段便开始注重对儿童创新能力及意识的培养。以“捏橡皮泥”游戏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捏制自己心中的物品图案,并在捏好后向大家展示,并说明关于此物品的相关信息,从而在增强儿童间知识互动的同时,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及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儿童体能发展,且为儿童智力的开启提供了帮助,因此,在今后的学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继续加大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在满足儿童玩乐的同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嫚.关于学前教育中游戏选择的思考[J].文理导航,2018(33).
[2]刘文涓.谈学前教育与游戏的相关整合[J].中文信息,2018(06).
(作者简介:李璐,女,本科,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学前教育 游戏 原则 应用
游戏教学模式的开展,让施教者有了更多与学生拉近关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同时,也让受教者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到知识。尤其是对于3~6岁之间的儿童,玩耍是他们的天性,而将游戏引入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中,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前课程中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锻炼儿童的体能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体质的锻炼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的课程中适当加入一些简单的户外游戏活动如玩滑梯、跳房子等,这些游戏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在玩乐的同时,其体能也得到锻炼。
(二)有助于开启儿童的智力
在采用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下先准备好游戏类型,并在游戏中巧妙设置一些小知识,让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主动思考如何才能做完游戏,而不是直接就能完成,这种诱发儿童主动思考的行为对于启发他们的智力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团队意识
学前课程中的很多游戏都是团队型游戏,之所以这样设置,就是希望把所有小朋友都联系起来,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如“捉单不捉双”这类游戏,就需要好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当一个小朋友落单时,就会被捉到,因此,小朋友们必须在游戏开始后,及时找到自己的伙伴,抱在一起,才能赢得胜利,这便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并将对其今后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学前教育中游戏的选取原则
(一)适龄化原则
处于学前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在3~6岁之间,而正是这种年龄的差距,让他们在游戏的选择上须区分进行。如小班儿童(3~4岁),他们的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都较弱,一些户外游戏项目并不适合他们,故而可在室内开展如“捏橡皮泥”的游戏;大班儿童(5~6岁),他们的智力与体能已经得到初步锻炼,因此,一些特别简单的游戏并不适合他们,若参加后,反而会降低他们的游戏体验。
(二)生活化原则
在学前游戏教学中,将生活元素融入游戏中,有利于加深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力。
(三)以儿童为主体原则
新课改以前,很多学前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时,都将“教学”作为中心思想,将游戏作为辅助手段,让游戏内容满足自己的教学需求,这便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意义。在新课改之后,这一传统思想才逐渐转变,成为以“培养”为中心思想,即通过游戏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这种由灌输式转向引导式的方法,不仅让游戏的性质得以展现,且使儿童在玩乐中收获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一)根据不同学生需求,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
儿童在性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日常的游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关注他们的兴趣,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或者在聊天过程中去问,从而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在尊重不同爱好的基础上,增加这一游戏材料,如一些喜欢画画的同学,教师就可以将他们集合起来,分成几个小组,并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让他们能更加积极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
(二)合理设计游戏内容,有组织地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儿童为主体,让游戏内容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识一识,辨一辨”的游戏中,教师可以事前准备好多种动物图案,并将这些图案粘贴在硬纸板上,给每一个儿童一张纸板,这样在教师叫到名字的时候,这名儿童就要站出来,然后回答他手中这个图案是什么动物,喜欢吃什么食物等,若有不足之处,教师要加以补充,从而实现在玩乐中收获知识的目的。
(三)不断创新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当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创新能力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因而我们应该从学前阶段便开始注重对儿童创新能力及意识的培养。以“捏橡皮泥”游戏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捏制自己心中的物品图案,并在捏好后向大家展示,并说明关于此物品的相关信息,从而在增强儿童间知识互动的同时,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及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儿童体能发展,且为儿童智力的开启提供了帮助,因此,在今后的学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继续加大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在满足儿童玩乐的同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嫚.关于学前教育中游戏选择的思考[J].文理导航,2018(33).
[2]刘文涓.谈学前教育与游戏的相关整合[J].中文信息,2018(06).
(作者简介:李璐,女,本科,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