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否则,教师将会在课程改革中因定位不准而茫然无措,甚至影响到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教师角色;课程理念;课程改革;教育观念;课程结构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法取向、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来许多崭新的观点的实施建议,使作为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的历史教师无法回避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传统角色的挑战,呼唤着历史教师角色的众望与转换。因此,历史教师的角色应有如下变化:
1 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
“重结论轻过程”是指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背诵所谓的“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推广“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些历史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念等认知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争论、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就难以真正理解。因此,历史学习就是一个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挖掘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二、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
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成为一种所谓的孤独的工作,即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也很少交流彼此对教学的看法,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孤军奋战。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近年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成果迭出。历史教材的知识点虽精简了许多,但其内容的丰富程度一点也不差。新教材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注意发挥材料的论证功能,在正文简约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副文,设计了大量的讨论、探究课题,运用了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创设的丰富的历史情境,对此,教师须查阅大量资料,单靠个人力量难免“挂一漏万“,亟需同行之间的合作,相互启发,资源共享。
2 由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过去,教师的任务是按照教材、“教师用书、”试卷的“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怎样教,怎样教更好,大多数教师没有深入的思考过,使教师完全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3 历史教师要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3.1 教師知识结构的多元性
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是新课程计划的一个特点,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国防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历史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要了历史,了解历史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历史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历史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3.2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历史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其次,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
再次,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3.3 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学生中间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始终要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有,教师要有宽容的心理,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角色转换其本身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教师以其头脑中的理念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不断碰撞、调整与完善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地进行,则新课程的实施就会真正发生。实际上,运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教师通过不断调整而使自己的教学角色不断定位的过程中形成的。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教学是在特定环境中师生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审视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研究、反思与改进。而且新课程给师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使历史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和变得比较复杂,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研究者,历史教师要不断增强教研意识。要认识到,教研无处不在,大到教育目标研究、课程编制、学科评价方式改革,小到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师角色;课程理念;课程改革;教育观念;课程结构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法取向、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来许多崭新的观点的实施建议,使作为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的历史教师无法回避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传统角色的挑战,呼唤着历史教师角色的众望与转换。因此,历史教师的角色应有如下变化:
1 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
“重结论轻过程”是指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背诵所谓的“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推广“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些历史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念等认知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争论、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就难以真正理解。因此,历史学习就是一个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挖掘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二、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
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成为一种所谓的孤独的工作,即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也很少交流彼此对教学的看法,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孤军奋战。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近年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成果迭出。历史教材的知识点虽精简了许多,但其内容的丰富程度一点也不差。新教材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注意发挥材料的论证功能,在正文简约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副文,设计了大量的讨论、探究课题,运用了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创设的丰富的历史情境,对此,教师须查阅大量资料,单靠个人力量难免“挂一漏万“,亟需同行之间的合作,相互启发,资源共享。
2 由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过去,教师的任务是按照教材、“教师用书、”试卷的“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怎样教,怎样教更好,大多数教师没有深入的思考过,使教师完全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3 历史教师要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3.1 教師知识结构的多元性
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是新课程计划的一个特点,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国防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历史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要了历史,了解历史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历史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历史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3.2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历史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其次,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
再次,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3.3 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学生中间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始终要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有,教师要有宽容的心理,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角色转换其本身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教师以其头脑中的理念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不断碰撞、调整与完善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地进行,则新课程的实施就会真正发生。实际上,运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教师通过不断调整而使自己的教学角色不断定位的过程中形成的。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教学是在特定环境中师生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审视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研究、反思与改进。而且新课程给师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使历史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和变得比较复杂,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研究者,历史教师要不断增强教研意识。要认识到,教研无处不在,大到教育目标研究、课程编制、学科评价方式改革,小到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