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善美、生存、爱情、尊严、正义、自由、幸福,这些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思考和命题。文学经典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直达读者灵魂深处,承续传统文化,传递时代精神。这是经典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岳阳楼记》蕴含着无媚气有志气的独立精神、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我将无我”的牺牲精神,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阅读《岳阳楼记》等文学经典,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理性精神和牺牲精神,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信仰、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图分类号:G41;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20)02-0104-05
关键词:文学经典;思政教育;《岳阳楼记》;时代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责任,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1]。文学经典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教育资源。当前,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及成果较多,但从文学经典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的较少。鉴于此,本文拟以《岳阳楼记》为例,深入挖掘文学经典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探讨文学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一、文学经典何以历久弥新
真善美、生存、爱情、尊严、正义、自由、幸福,这些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思考和命题。伊拉斯谟说过,愚蠢是一种公共危害;但丁笔下的浮士德穷其一生在不停地追求知识、爱情、美;哈姆雷特的经典发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等等,都是对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步伐,社会进入一个庸俗、浮躁、娱乐化的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和图像、快餐式的娱乐产品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经典被逐渐忽视。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于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读者面对的是虚构空间以及虚构空间下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文学作品通常使用隐喻、拟人、比喻、类比、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文本陌生化。心理学家A.Bowes和A.Katz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发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充满文学色彩的语言可以提高读者的认知共情能力[2]。文学经典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直达读者灵魂深处,承续传统文化,传递时代精神。这是经典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
二、《岳阳楼记》简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传统文化精品在当下中国弘扬家国情怀的氛围中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其中令人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的瑰丽名篇,首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具有诗词魅力的散文名篇使后人推崇之至的是其坦荡博大的胸襟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北宋之后,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岳阳楼记》被世人颂扬,历久弥新,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艺术造诣、人格魅力和政治抱负使其成为“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岳阳楼记》全文由六段组成。第一段,“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用时间、地点人物起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以事起兴,用“事”字诀。第二段则高屋建瓴,浓墨重彩地描写洞庭湖的气象,借大好河山来表达诗人恢弘的志士之气,用“形”字诀。接下来两段,寓情于景,气势恢宏,文采飞扬。诗人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借用天地花鸟数十种不同意象,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第五段,突然拔高,以哲理发文,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这一精华妙语,将范公忧民报国之志跃然纸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环境变化改变心情,不因个人得失动心移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宠辱不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感天动地;然后,笔锋一转,自问自答,“是进亦忧,退亦忧”,那么,何时个人才能享受到快乐呢?回答则是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用的是“理”字诀。这里既是文章的高潮之处,又是全文的主题所在。“先忧后乐”、大公无私是新时代的道德、政治文明,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范仲淹“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性之美,造就了千古不朽的《岳阳楼记》。本段结尾处由“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高处不胜寒,知我者何人?独怆然而涕下。第六段,妙笔一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完美收官,余音绕梁。
三、《岳阳楼记》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
《岳阳楼记》既蕴含有丰富的时代精神,又蕴含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1.《岳阳楼记》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1)无媚气有志气的独立精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体现出诗人的高风亮节、铮铮傲骨。据历史记载,范仲淹曾三次被贬。第二次被贬至杭州桐庐,汉朝严子陵曾隐居桐廬,他是刘秀还未称帝时的好友。东汉刘秀称帝后,严子陵坚决归隐不做官。范仲淹在桐庐时,为纪念严子陵,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并做文《严先生祠堂记》,文末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扬了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品质。范仲淹在第三次被贬、途经狄仁杰的祠堂时,又为狄仁杰写下:“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隨,何力不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骞,愬大川而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3]这段文字掷地有声、刚不可摧、方不可变,正是范仲淹自身秉性、人格、气质的写照。
范仲淹身世凄苦,出生的第二年其父就过世了。范仲淹的母亲带着他改嫁朱氏,他也改姓朱。范仲淹年少读书都是借宿附近庙里,头一天晚上煮一小锅粥,第二天粥凝固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佐少许咸韭菜。“断齑划粥”这一成语就是由此而来。他的朱氏兄长,不用功读书,挥霍无度,他好言相劝,却被朱氏兄弟羞辱道:“你在我们朱家寄人篱下,哪有说话的资格。”范仲淹知道自己的身世,发誓期以十年,恢复范姓,自立门户。“有志者事竟成”,只用了五年时间,范仲淹就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做官后,他就将母亲接到身边,重新恢复范姓。 (2)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
亚里士多德曾对其师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具有求真、独立精神的人,在政治上就不容易动摇。尤其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范仲淹的求真务实精神尤为可贵。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范仲淹一生为官,从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可见,凡成大事者,首先应在人格上独立,理性处事,敢于牺牲。
(3)“我将无我”的牺牲精神
“不以己悲”,是抛却个人利益,不患得患失,为官不滑,为人不奸。范仲淹道德标准是: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可以牺牲自己。
1038年,宋、夏战事不断。1040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副总指挥),赶赴前线。此前,朝廷曾任命数人,但无人前去赴任。此时已年届52岁的范仲淹挺身而出。他虽文人出身,从未带兵打仗,却最终领兵获胜。这固然彰显了他的文韬武略,但尤为可贵的却是体现了他“国有难,舍我谁”的国士精神。
范仲淹与滕宗谅(即岳文中的滕子京)的君子之交,也是他为国惜才、为朋友牺牲的真实体现。滕宗谅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也是一个热血报国的忠臣。滕宗谅在边防效力,招兵买马,犒赏将士,重振旗鼓,但却被人诬告谋反,险遭杀害。范仲淹立排众议,据理力争,方使其保住了性命,但被贬到岳阳,这才有了后来的《岳阳楼记》。
2.《岳阳楼记》所蕴含的道德情操
《岳阳楼记》所蕴含的道德情操主要体现在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1)忧国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强则民富,国盛则业兴。《岳阳楼记》写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君即是忧国。范仲淹的忧国情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敢说真话,犯顔直谏; 二是大胆改革,付诸行动;三是宠辱不惊,不忘初心;四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忧民
《岳阳楼记》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国家、政治的本质就是管理社会、服务百姓。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是政治运作中的根本内容[3]。忧民的本质在于官员的公理心、奉献精神。范仲淹认为,君要“爱民”“养民”,要轻徭役、重农耕。范仲淹从中进士到入京任职前,为官地方13年,这13年炼就了他的忧民之心。范仲淹的忧民之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为民办事。范仲淹有很多突出的政绩,其中的一项是修筑海堤。1012年,范仲淹在泰州做官,负责管理盐仓。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冲毁盐场,淹没良田。当时,范仲淹只是一个盐场小吏,海堤之事并不由他负责。但范仲淹看到百姓为此深受其苦,国家为此每年也遭受重大损失,于是多次建议朝廷修复海堤。后范仲淹任职受灾地区兴化县的县令,他制定了海堤修复规划,身体力行,亲自监督,三年时间海堤修筑大功告成。海堤修好后,兴化县的经济逐渐恢复,朝廷盐利增收,离家在外的百姓重新回到故乡。老百姓为了感谢范仲淹,将此堤命名为“范堤”,甚至有人改姓氏为范姓,引以为荣。“景范希望小学”就是人们为纪念范仲淹而建的,我国现在共有39所这类小学。二是为民请命。1033年,地方蝗灾、旱灾盛行,已入京做官的范仲淹上书朝廷赈灾,见未有回复,范仲淹冒杀头风险质问皇帝宋仁宗:我们在上面要时刻想着下面的百姓,要是您这宫里的人半天没有饭吃,会是什么样子?今饿殍遍野,为君的怎能熟视无睹?宋仁宗自知理亏,顺势派范仲淹前去赈灾。到了灾区,范仲淹立即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同时大力恢复生产。他统筹兼顾,未雨绸缪,为预防灾后疫情,广设诊所,并亲自参与研制出了抵御传染病的药丸。返回京城时,范仲淹特意将灾区百姓吃的“乌味草”带给宋仁宗,让其了解百姓疾苦,并建议仁宗皇帝传诏:杜绝宫中奢侈浪费行为。
四、文学经典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研究表明,阅读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对个体心理和认知的确会产生不同的影响[4]。短时间阅读文学作品虽不一定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但长时间阅读文学作品一定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经典的确立并不只是单纯的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文化政治命题,经典构成一种制度化的文学知识体系[5]。因此,文学经典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今国际形势十分复杂,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我国在政治、经济上都遇到了重大压力和风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挥和领导下,我国率先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同时,也有各种不利声音在网络上传播,试图抹黑我国的形象和转嫁矛盾。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一大活跃群体,容易受到虚假言论的迷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上好自己的专业课,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岳阳楼记》作为文学经典的优秀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中国,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同时,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精神,需要我们重温经典。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形成崇尚国学、流传经典的良好氛围,达到享受经典、润物无声的境界,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铁肩道义、责任担当。
《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其所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一千多年来赢得了亿万人的赞颂和推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跳动着民族的脉搏,成为所有志士仁人的思想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石,更是今天日益富强文明和谐美好的中国所蕴涵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利用和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将文学经典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领学生重温经典、领悟经典、崇尚经典,让以天下为己任、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使命感和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根植在学生的心中,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
《岳阳楼记》这一千古绝唱之作,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貴的精神食粮。教育工作者深谙此文, 艺术性地把此文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融入课堂思政,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把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开来,做到相得益彰,润物无声。阅读《岳阳楼记》等文学经典,传递和弘扬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可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信仰、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彭曼君.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融合[J].公安海警学报,2018(2):56.
[2] BOWES A, KATZ A.Metaphor creates intimacy and temporarily enhances the theory of mind[J].Memory & Cognition, 2015(6):953.
[3] 梁衡.《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EB/OL].(2017-07-04)[2020-01-17].https:∥www.sohu.com/a/15425176-488387.
[4] 陈丽娟,徐晓东.文学阅读如何影响读者的心理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20(3):434.
[5] 刘小新.经典、经典重估与人文教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72.
中图分类号:G41;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20)02-0104-05
关键词:文学经典;思政教育;《岳阳楼记》;时代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责任,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1]。文学经典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教育资源。当前,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及成果较多,但从文学经典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的较少。鉴于此,本文拟以《岳阳楼记》为例,深入挖掘文学经典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探讨文学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一、文学经典何以历久弥新
真善美、生存、爱情、尊严、正义、自由、幸福,这些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思考和命题。伊拉斯谟说过,愚蠢是一种公共危害;但丁笔下的浮士德穷其一生在不停地追求知识、爱情、美;哈姆雷特的经典发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等等,都是对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步伐,社会进入一个庸俗、浮躁、娱乐化的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和图像、快餐式的娱乐产品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经典被逐渐忽视。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于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读者面对的是虚构空间以及虚构空间下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文学作品通常使用隐喻、拟人、比喻、类比、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文本陌生化。心理学家A.Bowes和A.Katz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发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充满文学色彩的语言可以提高读者的认知共情能力[2]。文学经典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直达读者灵魂深处,承续传统文化,传递时代精神。这是经典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
二、《岳阳楼记》简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传统文化精品在当下中国弘扬家国情怀的氛围中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其中令人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的瑰丽名篇,首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具有诗词魅力的散文名篇使后人推崇之至的是其坦荡博大的胸襟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北宋之后,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岳阳楼记》被世人颂扬,历久弥新,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艺术造诣、人格魅力和政治抱负使其成为“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岳阳楼记》全文由六段组成。第一段,“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用时间、地点人物起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以事起兴,用“事”字诀。第二段则高屋建瓴,浓墨重彩地描写洞庭湖的气象,借大好河山来表达诗人恢弘的志士之气,用“形”字诀。接下来两段,寓情于景,气势恢宏,文采飞扬。诗人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借用天地花鸟数十种不同意象,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第五段,突然拔高,以哲理发文,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这一精华妙语,将范公忧民报国之志跃然纸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环境变化改变心情,不因个人得失动心移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宠辱不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感天动地;然后,笔锋一转,自问自答,“是进亦忧,退亦忧”,那么,何时个人才能享受到快乐呢?回答则是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用的是“理”字诀。这里既是文章的高潮之处,又是全文的主题所在。“先忧后乐”、大公无私是新时代的道德、政治文明,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范仲淹“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性之美,造就了千古不朽的《岳阳楼记》。本段结尾处由“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高处不胜寒,知我者何人?独怆然而涕下。第六段,妙笔一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完美收官,余音绕梁。
三、《岳阳楼记》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
《岳阳楼记》既蕴含有丰富的时代精神,又蕴含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1.《岳阳楼记》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1)无媚气有志气的独立精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体现出诗人的高风亮节、铮铮傲骨。据历史记载,范仲淹曾三次被贬。第二次被贬至杭州桐庐,汉朝严子陵曾隐居桐廬,他是刘秀还未称帝时的好友。东汉刘秀称帝后,严子陵坚决归隐不做官。范仲淹在桐庐时,为纪念严子陵,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并做文《严先生祠堂记》,文末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扬了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品质。范仲淹在第三次被贬、途经狄仁杰的祠堂时,又为狄仁杰写下:“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隨,何力不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骞,愬大川而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3]这段文字掷地有声、刚不可摧、方不可变,正是范仲淹自身秉性、人格、气质的写照。
范仲淹身世凄苦,出生的第二年其父就过世了。范仲淹的母亲带着他改嫁朱氏,他也改姓朱。范仲淹年少读书都是借宿附近庙里,头一天晚上煮一小锅粥,第二天粥凝固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佐少许咸韭菜。“断齑划粥”这一成语就是由此而来。他的朱氏兄长,不用功读书,挥霍无度,他好言相劝,却被朱氏兄弟羞辱道:“你在我们朱家寄人篱下,哪有说话的资格。”范仲淹知道自己的身世,发誓期以十年,恢复范姓,自立门户。“有志者事竟成”,只用了五年时间,范仲淹就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做官后,他就将母亲接到身边,重新恢复范姓。 (2)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
亚里士多德曾对其师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具有求真、独立精神的人,在政治上就不容易动摇。尤其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范仲淹的求真务实精神尤为可贵。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范仲淹一生为官,从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可见,凡成大事者,首先应在人格上独立,理性处事,敢于牺牲。
(3)“我将无我”的牺牲精神
“不以己悲”,是抛却个人利益,不患得患失,为官不滑,为人不奸。范仲淹道德标准是: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可以牺牲自己。
1038年,宋、夏战事不断。1040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副总指挥),赶赴前线。此前,朝廷曾任命数人,但无人前去赴任。此时已年届52岁的范仲淹挺身而出。他虽文人出身,从未带兵打仗,却最终领兵获胜。这固然彰显了他的文韬武略,但尤为可贵的却是体现了他“国有难,舍我谁”的国士精神。
范仲淹与滕宗谅(即岳文中的滕子京)的君子之交,也是他为国惜才、为朋友牺牲的真实体现。滕宗谅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也是一个热血报国的忠臣。滕宗谅在边防效力,招兵买马,犒赏将士,重振旗鼓,但却被人诬告谋反,险遭杀害。范仲淹立排众议,据理力争,方使其保住了性命,但被贬到岳阳,这才有了后来的《岳阳楼记》。
2.《岳阳楼记》所蕴含的道德情操
《岳阳楼记》所蕴含的道德情操主要体现在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1)忧国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强则民富,国盛则业兴。《岳阳楼记》写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君即是忧国。范仲淹的忧国情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敢说真话,犯顔直谏; 二是大胆改革,付诸行动;三是宠辱不惊,不忘初心;四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忧民
《岳阳楼记》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国家、政治的本质就是管理社会、服务百姓。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是政治运作中的根本内容[3]。忧民的本质在于官员的公理心、奉献精神。范仲淹认为,君要“爱民”“养民”,要轻徭役、重农耕。范仲淹从中进士到入京任职前,为官地方13年,这13年炼就了他的忧民之心。范仲淹的忧民之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为民办事。范仲淹有很多突出的政绩,其中的一项是修筑海堤。1012年,范仲淹在泰州做官,负责管理盐仓。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冲毁盐场,淹没良田。当时,范仲淹只是一个盐场小吏,海堤之事并不由他负责。但范仲淹看到百姓为此深受其苦,国家为此每年也遭受重大损失,于是多次建议朝廷修复海堤。后范仲淹任职受灾地区兴化县的县令,他制定了海堤修复规划,身体力行,亲自监督,三年时间海堤修筑大功告成。海堤修好后,兴化县的经济逐渐恢复,朝廷盐利增收,离家在外的百姓重新回到故乡。老百姓为了感谢范仲淹,将此堤命名为“范堤”,甚至有人改姓氏为范姓,引以为荣。“景范希望小学”就是人们为纪念范仲淹而建的,我国现在共有39所这类小学。二是为民请命。1033年,地方蝗灾、旱灾盛行,已入京做官的范仲淹上书朝廷赈灾,见未有回复,范仲淹冒杀头风险质问皇帝宋仁宗:我们在上面要时刻想着下面的百姓,要是您这宫里的人半天没有饭吃,会是什么样子?今饿殍遍野,为君的怎能熟视无睹?宋仁宗自知理亏,顺势派范仲淹前去赈灾。到了灾区,范仲淹立即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同时大力恢复生产。他统筹兼顾,未雨绸缪,为预防灾后疫情,广设诊所,并亲自参与研制出了抵御传染病的药丸。返回京城时,范仲淹特意将灾区百姓吃的“乌味草”带给宋仁宗,让其了解百姓疾苦,并建议仁宗皇帝传诏:杜绝宫中奢侈浪费行为。
四、文学经典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研究表明,阅读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对个体心理和认知的确会产生不同的影响[4]。短时间阅读文学作品虽不一定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但长时间阅读文学作品一定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经典的确立并不只是单纯的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文化政治命题,经典构成一种制度化的文学知识体系[5]。因此,文学经典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今国际形势十分复杂,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我国在政治、经济上都遇到了重大压力和风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挥和领导下,我国率先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同时,也有各种不利声音在网络上传播,试图抹黑我国的形象和转嫁矛盾。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一大活跃群体,容易受到虚假言论的迷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上好自己的专业课,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岳阳楼记》作为文学经典的优秀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中国,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同时,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精神,需要我们重温经典。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形成崇尚国学、流传经典的良好氛围,达到享受经典、润物无声的境界,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铁肩道义、责任担当。
《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其所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一千多年来赢得了亿万人的赞颂和推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跳动着民族的脉搏,成为所有志士仁人的思想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石,更是今天日益富强文明和谐美好的中国所蕴涵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利用和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将文学经典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领学生重温经典、领悟经典、崇尚经典,让以天下为己任、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使命感和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根植在学生的心中,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
《岳阳楼记》这一千古绝唱之作,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貴的精神食粮。教育工作者深谙此文, 艺术性地把此文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融入课堂思政,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把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开来,做到相得益彰,润物无声。阅读《岳阳楼记》等文学经典,传递和弘扬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可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信仰、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彭曼君.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融合[J].公安海警学报,2018(2):56.
[2] BOWES A, KATZ A.Metaphor creates intimacy and temporarily enhances the theory of mind[J].Memory & Cognition, 2015(6):953.
[3] 梁衡.《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EB/OL].(2017-07-04)[2020-01-17].https:∥www.sohu.com/a/15425176-488387.
[4] 陈丽娟,徐晓东.文学阅读如何影响读者的心理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20(3):434.
[5] 刘小新.经典、经典重估与人文教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