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而改进教学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就成了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质疑激趣,诱发创新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学习的动力,探究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引导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如教学《/J、松树和大松树》(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文时,我在第一课时看图初识课文的基础上,用活动挂图改变小松树的位置,学生会惊奇地发现,书上插图中站在山顶的小松树,怎么长在山脚下了?这个质疑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借机让学生认真观察,帮小松树找到它原来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不难理解,学生会热情地帮小松树回到山顶。但一年级学生的身高无法让其把小松树送到“山顶”,抓住这一契机再问:“谁来帮这个同学把小松树送到山顶?”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说,我来举起他。有的说,让他站在凳子上。这两个设疑,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在互动中诱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很自然地把生活中的体验和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也水到渠成地突破了“在生活中,我们在做许多事时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才会成功。因此,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一教学难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明确,引导创新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被教育理论家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学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找到创新点。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共三小节,我把第一小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抓住“荡”、“推”、“倒影”、“环绕”、“飘荡”等词,进行理解和造句练习;把第二小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观察插图,抓拟人句“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进行仿写。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水中的荷花望着我们,______;______的______望着我们,______。第三小节的教学目标是:究竟是谁为我们安排这么幸福的生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进行表达训练:“我也来唱唱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样每个小节的教学目标指向都很明确,在教学中不会出现放任自流,“众鸟乱飞”的现象,使课堂教学既充满创新活力,又井然有序,节奏分明。
三、联系生活,鼓励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文的趣味和作用。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盲童的画》一文时,我把色彩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与感受说一说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如,红色——阳光(温暖、幸福);绿色一生命(积极向上);蓝色——大海(美好希望);黄色——金秋(收获、富足)。在学生把生活中的积累引入课堂后,再引导他们换位体会盲童画中的每一个景物所反映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他们观察和想象:图中都画了什么:猜测盲童想告诉我们什么;再给盲童的画填上色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操作,唤起了丰富的想象,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进发。
责任编辑:胡广明
一、质疑激趣,诱发创新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学习的动力,探究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引导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如教学《/J、松树和大松树》(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文时,我在第一课时看图初识课文的基础上,用活动挂图改变小松树的位置,学生会惊奇地发现,书上插图中站在山顶的小松树,怎么长在山脚下了?这个质疑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借机让学生认真观察,帮小松树找到它原来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不难理解,学生会热情地帮小松树回到山顶。但一年级学生的身高无法让其把小松树送到“山顶”,抓住这一契机再问:“谁来帮这个同学把小松树送到山顶?”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说,我来举起他。有的说,让他站在凳子上。这两个设疑,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在互动中诱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很自然地把生活中的体验和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也水到渠成地突破了“在生活中,我们在做许多事时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才会成功。因此,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一教学难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明确,引导创新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被教育理论家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学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找到创新点。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共三小节,我把第一小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抓住“荡”、“推”、“倒影”、“环绕”、“飘荡”等词,进行理解和造句练习;把第二小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观察插图,抓拟人句“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进行仿写。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水中的荷花望着我们,______;______的______望着我们,______。第三小节的教学目标是:究竟是谁为我们安排这么幸福的生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进行表达训练:“我也来唱唱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样每个小节的教学目标指向都很明确,在教学中不会出现放任自流,“众鸟乱飞”的现象,使课堂教学既充满创新活力,又井然有序,节奏分明。
三、联系生活,鼓励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文的趣味和作用。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盲童的画》一文时,我把色彩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与感受说一说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如,红色——阳光(温暖、幸福);绿色一生命(积极向上);蓝色——大海(美好希望);黄色——金秋(收获、富足)。在学生把生活中的积累引入课堂后,再引导他们换位体会盲童画中的每一个景物所反映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他们观察和想象:图中都画了什么:猜测盲童想告诉我们什么;再给盲童的画填上色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操作,唤起了丰富的想象,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进发。
责任编辑:胡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