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边疆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opm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利桑那(Arizona)”来自西班牙语“áridazona”,意思是“干燥不毛之地”。这个州,南部大多数地方为沙漠、戈壁、荒漠,不过不是撒哈拉沙漠那样的沙漠,而是常常被称为“疏草沙漠”,有稀稀拉拉的仙人掌和季节性的草生长;北部是科罗拉多高原和高山地区。这个州的大多数地方是不“适宜人居住”的,甚至在美国建国后,也长期人烟稀少。它是美国本土最后建立的州,即美国本土最后开发的州。
  奇怪的是,近一百年来,亚利桑那州人口却增长迅速,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长率远超其他各州。更有意思的是,它的邻近各州——与墨西哥接壤的各州,如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人口增长也很快;但与它相比,却有一个明显的差异,这些州近几十年迁徙而来的主流是拉美移民,主要是讲西班牙语的墨西哥人,以及中美洲人、南美洲人。西班牙语,几乎快成为那些州的第二语言。以至于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居然为此而担忧,在他影响极大的《我们是谁》一书中,对于拉美移民的涌入,持严厉批评态度,深深忧虑会因此改变美国的特性,会对盎格鲁-新教的美国文化核心构成重大威胁,改变已经形成的美国民族性,甚至分裂美国。
  亚利桑那州有着目前美国最严厉的打击非法移民的法律,而且也不是拉美移民实现“美国梦”的优质空间,虽然与墨西哥也有着漫长的边境,不过其迅速增加的人口,同样主要是“移民”,但却多是来自美国的中部,甚至东部、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族裔的白人,已经几代人都是“迁徙”的美国公民。
  这是否是建构美国的“边疆精神”在暗中发挥作用?这是否是建构了美国的“西进运动”的最后的回响?在美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边疆荒漠既是文明应该征服的巨兽,又是精神危机时的避难所。亚利桑那州,资源相对贫乏,气候相对恶劣,似乎没有什么可吸引人的特性,但却是美国本土的“最后的边疆”! 直到1912年,它才建州。确实,很多由美国人 “开拓边疆”的精神而支撑的大计划,在亚利桑那州策划、实施。例如,上个世纪下半纪开始的“索诺兰沙漠计划”——对亚利桑那州的南部的索诺兰沙漠,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保护,甚至试图在这个沙漠中建立类似“伊甸园”的群体性的大型建筑。其实,州首府凤凰城以及亚利桑那州的第二大城市图森都处于这个沙漠中。
  众所周知,美国并不缺乏“生存空间”,在美国自驾车漫游,美国的地广人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东部曾经的老殖民区和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核心区,不要说与欧洲相比,就是比起中国来,也毫无繁华热闹之感,就是一个近乎荒凉的“巨大农庄”。适合开发的空间,充裕到可以随意浪费,有必要去开发沙漠吗?而且该计划的重心和目的是“保存开发重要的自然区域,为保护文化和历史资源提供基础和服务,以帮助确保我们的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仍可延续”——这难道是美国人的“忧患意识”?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另一个世界闻名的大工程:“Biosphere Two”——可译为“第二生物圈”。它的基本构想是当人类移民月球或者火星时,建设一个足以供人类生存的封闭环境。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建,延续至今,有人称之为是与人类登陆月球相配套的边疆开拓。科幻电影中已经有这样的虚构式叙事,为观众所熟悉。而在现实中,它结结实实地矗立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二十多年来,已经有了重大进展,科学家们全面地观察了,在人工制造的完全封闭的建筑群环境里,地球上各类生物:人、动物、昆虫、植物,将怎样生存,能够怎样生存。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最伟大的实验之一,人类抬头向前,将会逐渐证实它的重要性。实验还在继续,而且已经有了商业价值:旅游景点。
  1893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在其撰写的,或许是美国历史文献中最负盛名的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中论述道:美国史就是一部向西部边疆的开拓史,“边疆精神”构成了美国的民族性。一百年后,在1992年出版的当代美国学者集体撰写的《构建美国》一书中,作者们仍然宣称:“美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西进运动中不断向西扩张的边疆。”另一位作者甚至称“可以把鲁滨逊看作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于是,甚至 “美国与科学的关系看起来总是以探险为中心”。“边疆精神”仍然是美国精神的核心构成,这是一个由边疆来定义未来的国家。于是,年轻好斗的美国人发自内在的冲动,促使他们西进美国本土最后的边疆——亚利桑那州。或许,在国际活动中,美国常常被其他国家认为好斗,大概也与这种“边疆精神”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亚利桑那州三分之二的人聚集在凤凰城和图森两大城市区。凤凰城,以常住人口计算,上个世纪初,不过是一个数万人的偏僻边疆小城,1990年已经成为美国第九大城市,2010年超过费城,成为美国第五大城市。按照目前这种增长率,十年后,凤凰城完全有可能超过芝加哥,而成为美国第三或者第四大城市。20世纪以来,纽约、芝加哥这些东部老牌大城市,人口增长甚慢,新兴城市洛杉矶、休斯顿,尤其是凤凰城却发展迅速。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美国大城市,如西雅图、亚特兰大、旧金山、波士顿、迈阿密等,无论面积还是人口,实际上现在都不及凤凰城的一半。有意思的是,美国前四名的大城市:纽约、洛杉矶、休斯顿,都面朝大洋,芝加哥濒临五大湖——“北美地中海”,正所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唯独凤凰城,深处内陆,置身于沙漠、荒漠中,而且是美国城市中有名的“火炉”。七八月份的天气,几乎每天气温都在40℃以上。据说,其干燥、炎热的程度,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城市中,也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伊拉克的巴格达,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它建立在盐河河谷,据考古发掘,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印第安人)活动;但盐河近几百年来,基本上是半干涸的。上个世纪“罗斯福水坝”解决了水源供应问题,现代城市得以建立;后又再修一座水库,位于凤凰城的直辖区“坦佩”城内,即称之为“坦佩湖”,成为凤凰城的一道风景。亚利桑那州近一半的人生活在此城及其附近,虽然,这仍是不怎么适宜人居住的空间。
  现代大城市常常与高楼群甚至摩天大厦群直接相联系,而凤凰城十层以上的“高”楼,寥寥可数;绝大多数是三层以下的木建筑,无论是在商业区,还是行政区,更不用提住宅区。“大城市——高楼大厦”这种印象,应是上个世纪60年代前的美国城市所构建的;而现在美国城市的扩张,尤其是西部新兴城市,主要是横向铺开,离散的建构;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才是城市建设的主流。“高楼林立”绝非是对这种大城市的描述,在这种城市里,四层以上就算高楼。驾车在凤凰城漫游,第一印象,这是一个“扩张版”的乡镇。当很多后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纷纷竞争着建设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大的高楼群,来展示雄心与强盛时,美国人已经失去了用高楼来象征 “欲与天公试比高”,试图挑战上帝的兴趣。   更为有意思的是凤凰城的生长模式。一般城市的建成,有起点,有中心,有郊区边缘,而凤凰城则既无中心,也无起点。粗略浏览,如一大群农庄和小镇的组合版。机场就在市区内;而繁华商业区则在边缘;“坦佩湖”类似中心,但向北不到两公里就是“帕帕戈”——原生态的沙漠地貌;而“帕帕戈公园”周围仍是市区。封闭式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在市区内。因而,公路上不到两公里必有进出口。一般而言,城市的生长是市区向四方郊区的扩张,而凤凰城似乎是郊区向城区的逆袭版;或者可称之为市区与郊区互博而成,这种动态的互博生长,时时都在进行中。
  西海岸城市,新崛起的西部城市,如更有代表性的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实际上,也大致如是。它不过不到十幢的摩天大楼,绝大多数建筑也在四层以下。当代中国的游客,常感叹:远不如中国繁华!洛杉矶也是既无中心,也无起点,它们就如一条大河,奔流到一个低洼,汇集起来,随性漫开,扩张而成为一个大城市。
洛杉矶

  边疆精神,在美国普通公民的显著表现之一,就是喜爱工作。衡量经济的指标,对于欧洲是社会福利状况,对于发展中国家则是GDP;而对于美国,首先是“失业率”。任何失业率的高涨,政府都会惶惶不安。这是美国力量的根源所在。进一步,是追求超越“工作”的“事业”,工作是朝九晚五,每周五天;“事业”是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工作是要求做的,事业是想要做的。
  “边疆精神”,使美国人真正强大的力量表现在何处?
  是开着皮卡,奔波劳作在荒野,强悍的六七十岁的大爷大妈。
  是赤脚穿着一双“人字拖”,昂然坦然,前往万里外的他国异乡;在越洋飞机,紧皱眉头,埋首电脑,工作不息的妙龄少女。
  是五十摄氏度高温中,在不准用空调的“快递”货车上,快速地跳上跳下的帅小伙子。
  是66号公路上的,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中的乔德,而不是66号公路上的,凯迪亚克的《在路上》中的狄安·莫里亚蒂;是库柏“皮裹腿”系列中的纳蒂·邦波,而不是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考尔菲德。
  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而不是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是硅谷,而不是迪斯尼。
  甚至,是在车库里挥汗的比尔·盖茨,是在公园里徘徊的乔布斯;不是迈克尔·乔丹,不是麦当娜·西科尼。
  希望这强悍的、骄傲的民族,不再用“边疆精神”去与各国对抗,从而迷失了方向,而是去仰望太空,踏上“天路”,去登火星、测银河,仍可引领世界前行。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疆”意识,或边疆精神,只是内涵有异,表现有异。人们常常称中国人是“安土重迁”,是“居”的民族,其实中国人也有自己的“边疆精神”,不然,在这小小地球上,为什么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华人?美国人的“边疆精神”是强暴的,强力介入的;而中国人则是融入的,适应的,随弯就曲,如水流泻地,水润万物,不动声色,却是无隙不入的。与美国人相同的,仅仅在于中国的“边疆精神”,就是没有“边疆”。
其他文献
浩大的草坪上空浓云密布。雾一般的云团在飞快流动。转瞬之间又蓝天白云,阳光泻下,让青绿的草坪涂满金色。夏威夷的天空如跑马般变幻莫测,就如同1941年的那个清晨,突然袭来的珍珠港惨案。  这里是一座静谧的墓园。在庄严肃穆中守护着安息的灵魂。想不到夏威夷会有这样一座悲壮的国家公墓。在寂静山谷,安睡着那些在战争中捐躯的将士。  1994年秋天第一次前往美国,在华盛顿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那片象征着勇敢、光
圣彼得堡趣味科学宫的数学厅里,直观展示的陈列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陈列品的数量如此之多,竟达到100万件。原来,数学厅的天花板是用专门的兰墙纸糊的,兰墙纸配有黄圈圈。天花板面积250平方米。黄圈圈恰好100万个。天花板正中的一个方框里刚好2500个黄圈圈 用肉眼能看见的天上的星星数。这样,参观者对100万人这个数到底有多大,有个直观印象。  美国作家亨德里·格尔贝茨最近出版一本儿童读物《100万》
法国的著名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曾经在1800—1801年间创作过一幅油画。画中的天空晦暗阴沉,似乎暴风雪就要来临。画里的主人公头戴二角帽,身着军装,足蹬皮靴,腰悬佩剑,一手握着缰绳驾驭着战马,一手指向天空。他的眼炯炯有神,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情怀,似乎在注视着观赏此画的人,也似乎在展望着自己的未来!再一看那战马,不禁让人心中一凛:它的后蹄挺立在一片陡坡之上,前蹄悬空,虽然陡坡地势险要,但这战马丝毫没有
经历了五年主权债务危机的法国,经济依然没有摆脱低迷的状态,高债务、高失业、低增长、低通货膨胀成为新常态,民众的购买力明显下降。然而,唯有图书出版业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法国人钟情于读书,在咖啡馆里、在地铁车厢里、在公园的椅子上……随处可见法国人在读书的情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给法国社会带来了一丝暖意,而且也给2014年度法国文学奖增添了一份热度。  法国设有大大小小的文
在水下18 米的幽暗海底,在鲨鱼和海龟的环绕之中,有几个头戴黄色头盔、身着特殊潜水服的人影在晃动着,看上去他们的动作跟平常人很不一样,就像是在月球上,慢镜头似的跳跃着前进。在他们身后不远,矗立着一个形状奇特的物体。  假如有人告诉你,这些人并不是潜水员或海洋科学家,而是宇航员,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宇航员怎么会出现在海底?其实,你不必感到惊奇,因为这些宇航员正在为日后的登月做准备。他们正在接受一项被称
11年前,阿根廷妇女苏珊娜·特里玛尔科23岁的女儿出门去见医生,结果她再也没有回来。于是特里玛尔科开始了艰难且危险的寻女之路,同时与拐卖人口的行为进行英勇斗争。  特里玛尔科今年59岁,有一头深色的直发和一双明亮而犀利的眼睛,她说话干净利落,充满热情。  特里玛尔科唯一的女儿名字叫玛丽塔,失踪以后至今杳无音讯。玛丽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特里玛尔科一直在想着这个悲伤的问题。她拿着一张金箔纸反反复复折叠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教授并转  《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學术研讨会:  值此“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之际,谨在此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祝贺研讨会隆重举行。  我是学着《讲话》成长的,1974年《语法修辞讲话》修订时我又受命参与了修订工作,理应出席这次研讨会;但研讨会举行之时我恰逢有外访任务,不能与会,敬请与会者谅解。而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损失,失去了一个与大家交
Two men, both seriously ill, occupied the same hospital room. One man was allowed to sit up in his bed for an hour each afternoon to help drain the fluid from his lungs. His bed was next to the room’s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吉林市举办的一次美术讲座中知道了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后,就疯狂地在图书馆里了解印象派画家莫奈、马奈、塞尚、雷诺阿、毕沙罗、修拉、德加等人的生平资料和作品。雷诺阿是我比较偏爱的,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女人、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她们的身体透着光,浑身散发着孕育生命的蓬勃伟力。这些都深深地吸引我,让我过目难忘。就像雷诺阿说:“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
炽热的高温,不时的沙尘暴,熙熙攘攘的人群,随处可见的独具阿拉伯特色的清真寺,以及飘荡在空气中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烤羊肉的香味,形成了对这个北非城市苏丹喀土穆的印象。然而最使我念念不忘的还是那群充满了迷惑与神秘、在金黄的沙海中默默矗立而饱经沧桑的小金字塔。据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正式认定这些小金字塔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也是苏丹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在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我和朋友从苏丹首都喀土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