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眸历史轨迹,更知现在将来。1950年,新中国刚建立不久,清匪反特,土地改革,民主建政,恢复生产,接收、整顿、重建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各类教育,百废待兴,任务十分艰巨。为了指导、配合、推动各项工作,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在1949年6月决定创办《江西日报》之后,接着在1950年4月即决定创办《教育工作》(《江西教育》的前身),1959年1月,《教育工作》更名为《江西教育》。《江西日报》《江西教育》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江西最早的媒体。
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从1966年8月起,《江西教育》被迫停刊达十四年之久。“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之后,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才迎来了教育事业、教育期刊事业的春天。1980年10月,江西教育社重建,《江西教育》复刊。从此走上了复刊、复兴之路。
1981年10月,《江西教育》复刊一年之后,省教育厅党组决定调我到江西教育社主持工作。当时,我考虑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教育宣传工作比较先进,提出组织学习、考察小组走出去取经的建议。经厅长吕良同志、分管副厅长张希仁同志同意并决定由我带队,组成邹同生、王自立、江仁生、涂明同志五人小组,先后到浙江教育社、上海教育社、江苏教育社学习考察。通过参观、访问、座谈,边学习考察边思考讨论,历时两周,启迪很大,得益匪浅。学习考察小组的主要体会是:首先,要“开门办刊”,依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充分走群众路线。通过建立通讯干事制度,逐步建立、完善通联、发行网络,并适时、不定期出版内部刊物《通联工作通讯》,及时总结、交流通联、发行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第二,要“特色办刊”,明确刊物的主要读者服务对象,根据主要读者对象的“燃眉之急”,拟定编辑、采访计划,策划栏目、版面内容,尽量做到急主要读者对象之所急,满足主要读者对象之所需。比如:当时“文革”刚结束,十年动乱给我省教育事业带来的消极破坏影响,不可低估。农村小学、初中面最广,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育、教学资料十分缺乏。教育宣传工具暂时只有刚复刊的《江西教育》。为此,《江西教育》应当从这样的实际出发,“面向农村,以小学、初中为主要对象,兼顾高中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从而,办出自己的特色。第三,刚恢复组建的江西教育社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社领导班子成员、编辑业务骨干人员要提高质量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质量,是刊物的生命,如果不能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刊物就没有生命力。刊物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广大师生包括我们聘请的通讯干事以及通讯员、重点作者,都是我们的主人。而我们社里的一切工作人员都是为主人服务的服务员,这个位置,必须自觉摆正,绝对不能颠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条战线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变化很快,教育战线同样在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如果办刊不能与时俱进、提高质量、优化服务,如果满足现状、骄傲自满,就容易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很容易会被无情淘汰,这就是“忧患意识”(或者说是危机意识)。这种意识不可或缺,必须警钟长鸣。
上述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经过全社同志多次酝酿、讨论,基本上取得共识以后,才正式向厅党组汇报。厅党组研究以后表示基本同意上述观点,并明确指示:可以根据我省当前教育事业和前一段教育宣传工作的具体情况针对性试行一些措施,在试行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针,采取新的适当措施。
接着,全社编辑人员、行政人员首先分工联系各地、市、县、区以及农村重点中小学校,采取各种办法物色、聘请通讯干事,建立全省通联网络框架。同时,着手物色、聘请通讯员和重点作者。然后,积极筹备召开江西教育社全省第一次通讯干事会议。1982年5月,会议在南昌市隆重举行。厅党组书记、厅长吕良同志,厅党组成员、常务副厅长张希仁同志都到会讲了话。还特邀了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姜惠龙同志到会作了关于“报刊媒体应该怎样做好通联工作、怎样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专题报告。会议讨论通过了《江西教育社通讯干事职责》《江西教育社通讯员工作简章》《江西教育社优秀通讯员、优秀通讯干事评选、奖励办法》等有关通联、发行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从此,每年至少都要隆重召开一次江西教育社全省通讯干事会议、一至二次优秀通讯员及重点作者座谈会。
我离休以后,省教委党组曾指定黄安福同志主持全社工作;1992年4月,范才生同志从高校出版社调回江西教育社主持工作;1994年2月,王自立同志从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调回江西教育社主持工作。这期间,江西教育社的工作年年有进步、年年有发展。先后创办了学生刊物《初中生之友》《小学生之友》及文摘刊物《教师博览》。特别是1999年9月,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江西教育社更名为江西教育期刊社以后,又创办了《高中生之友》、新蕾教育文化传播中心。我们清楚地看到,从1987年1月,经批准出版《江西教育》初中生版以后,通过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全社的工作方针,及时采取新的针对性适当措施,特别是1990年以后,更加自觉与时代同行,与责任和使命同在,致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获得了明显提高。经营理念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有了深刻的变化,通联、发行网络进一步完善、健全,编辑队伍相应扩大、新生力量不断增加,人员素质都获得明显提高。现在,上述主持过全社工作的同志和一个又一个曾经为江西教育期刊事业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业务骨干老同志,以及各地老通讯干事们,虽然都已经先后离退休,但是,可喜的是后继有人,教育期刊事业正在蒸蒸日上,继续高歌猛进。我们高兴地看到,以贺林香同志为班长的江西教育期刊社新的领导班子,正在团结、动员全社工作人员,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直接关怀、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广大师生、广大读者的坚强支持下,继续艰苦奋斗,创新创业,与时俱进。
耄耋之年的我,欣逢江西教育期刊社建社60周年、《江西教育》复刊30周年,作为一名新闻、编辑战线的老兵,十分兴奋,衷心祝愿:
风风雨雨涌朝阳,
六十华诞气轩昂。
复刊复兴路漫漫,
永葆青春更辉煌。◆
(作者系江西教育期刊社原总编辑)
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从1966年8月起,《江西教育》被迫停刊达十四年之久。“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之后,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才迎来了教育事业、教育期刊事业的春天。1980年10月,江西教育社重建,《江西教育》复刊。从此走上了复刊、复兴之路。
1981年10月,《江西教育》复刊一年之后,省教育厅党组决定调我到江西教育社主持工作。当时,我考虑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教育宣传工作比较先进,提出组织学习、考察小组走出去取经的建议。经厅长吕良同志、分管副厅长张希仁同志同意并决定由我带队,组成邹同生、王自立、江仁生、涂明同志五人小组,先后到浙江教育社、上海教育社、江苏教育社学习考察。通过参观、访问、座谈,边学习考察边思考讨论,历时两周,启迪很大,得益匪浅。学习考察小组的主要体会是:首先,要“开门办刊”,依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充分走群众路线。通过建立通讯干事制度,逐步建立、完善通联、发行网络,并适时、不定期出版内部刊物《通联工作通讯》,及时总结、交流通联、发行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第二,要“特色办刊”,明确刊物的主要读者服务对象,根据主要读者对象的“燃眉之急”,拟定编辑、采访计划,策划栏目、版面内容,尽量做到急主要读者对象之所急,满足主要读者对象之所需。比如:当时“文革”刚结束,十年动乱给我省教育事业带来的消极破坏影响,不可低估。农村小学、初中面最广,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育、教学资料十分缺乏。教育宣传工具暂时只有刚复刊的《江西教育》。为此,《江西教育》应当从这样的实际出发,“面向农村,以小学、初中为主要对象,兼顾高中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从而,办出自己的特色。第三,刚恢复组建的江西教育社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社领导班子成员、编辑业务骨干人员要提高质量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质量,是刊物的生命,如果不能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刊物就没有生命力。刊物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广大师生包括我们聘请的通讯干事以及通讯员、重点作者,都是我们的主人。而我们社里的一切工作人员都是为主人服务的服务员,这个位置,必须自觉摆正,绝对不能颠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条战线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变化很快,教育战线同样在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如果办刊不能与时俱进、提高质量、优化服务,如果满足现状、骄傲自满,就容易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很容易会被无情淘汰,这就是“忧患意识”(或者说是危机意识)。这种意识不可或缺,必须警钟长鸣。
上述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经过全社同志多次酝酿、讨论,基本上取得共识以后,才正式向厅党组汇报。厅党组研究以后表示基本同意上述观点,并明确指示:可以根据我省当前教育事业和前一段教育宣传工作的具体情况针对性试行一些措施,在试行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针,采取新的适当措施。
接着,全社编辑人员、行政人员首先分工联系各地、市、县、区以及农村重点中小学校,采取各种办法物色、聘请通讯干事,建立全省通联网络框架。同时,着手物色、聘请通讯员和重点作者。然后,积极筹备召开江西教育社全省第一次通讯干事会议。1982年5月,会议在南昌市隆重举行。厅党组书记、厅长吕良同志,厅党组成员、常务副厅长张希仁同志都到会讲了话。还特邀了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姜惠龙同志到会作了关于“报刊媒体应该怎样做好通联工作、怎样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专题报告。会议讨论通过了《江西教育社通讯干事职责》《江西教育社通讯员工作简章》《江西教育社优秀通讯员、优秀通讯干事评选、奖励办法》等有关通联、发行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从此,每年至少都要隆重召开一次江西教育社全省通讯干事会议、一至二次优秀通讯员及重点作者座谈会。
我离休以后,省教委党组曾指定黄安福同志主持全社工作;1992年4月,范才生同志从高校出版社调回江西教育社主持工作;1994年2月,王自立同志从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调回江西教育社主持工作。这期间,江西教育社的工作年年有进步、年年有发展。先后创办了学生刊物《初中生之友》《小学生之友》及文摘刊物《教师博览》。特别是1999年9月,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江西教育社更名为江西教育期刊社以后,又创办了《高中生之友》、新蕾教育文化传播中心。我们清楚地看到,从1987年1月,经批准出版《江西教育》初中生版以后,通过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全社的工作方针,及时采取新的针对性适当措施,特别是1990年以后,更加自觉与时代同行,与责任和使命同在,致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获得了明显提高。经营理念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有了深刻的变化,通联、发行网络进一步完善、健全,编辑队伍相应扩大、新生力量不断增加,人员素质都获得明显提高。现在,上述主持过全社工作的同志和一个又一个曾经为江西教育期刊事业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业务骨干老同志,以及各地老通讯干事们,虽然都已经先后离退休,但是,可喜的是后继有人,教育期刊事业正在蒸蒸日上,继续高歌猛进。我们高兴地看到,以贺林香同志为班长的江西教育期刊社新的领导班子,正在团结、动员全社工作人员,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直接关怀、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广大师生、广大读者的坚强支持下,继续艰苦奋斗,创新创业,与时俱进。
耄耋之年的我,欣逢江西教育期刊社建社60周年、《江西教育》复刊30周年,作为一名新闻、编辑战线的老兵,十分兴奋,衷心祝愿:
风风雨雨涌朝阳,
六十华诞气轩昂。
复刊复兴路漫漫,
永葆青春更辉煌。◆
(作者系江西教育期刊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