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工业资本主义的角度去审视雅克·巴尔赞,也许就更能理解《时代》周刊的做法和他的历史地位。
创刊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素有世界“史库”之称。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新闻周刊,封面人均为推动行业乃至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有史以来便集结了大国政要、各类明星。
1956年,雅克·巴尔赞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身份登上了《时代》封面。值得吊诡的是,“一战”期间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赶超欧洲,《时代》周刊便在这工业经济飞快成长的熏染下,应运而生。来自法国的巴尔赞则一直唱衰欧洲文化的前路,更看不上所谓“美国世纪”的光景。
《雾都孤儿》里“浓得像一口化不开的痰”的雾都,是19世纪“日不落帝国” 文化批评角度的反面写照。事实上,诞生于欧洲的工业革命伴生而来的现代性,即社会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社会的现代性则是指工业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审美的现代性则与工业资本主义形成对立,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反思现代性,而巴尔赞则是欧洲末世纪的挽歌者。
如果从工业资本主义的角度去审视巴尔赞,也许就更能理解《时代》周刊的做法和他的历史地位。
巴尔赞之所以有后来的《种族:一个现代迷信》、《从黎明到衰落》等,大抵源于他的老式欧洲家庭。他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我小时候被一群诗人、画家、音乐家和雕塑家包围。瓦雷泽、阿波里奈尔、庞德……这些文学史上的名字,对我就像家庭成员一样熟悉。”
1907年,巴尔赞生于法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巴尔赞在父亲庞大的私人图书收藏中自由阅读。1917年,父亲被派往美国工作。1920年,13岁的巴尔赞进入美国的预备学校读书,随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巴尔赞自己也无法预料,从此以后,他便与哥伦比亚大学结缘终生。
在校就读时,巴尔赞为哥伦比亚大学校报撰写戏剧批评。1927年,巴尔赞从哥伦比亚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教职,主要教授19世纪至20世纪历史。1932年,巴尔赞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7年,在纳粹种族主义横行全球之时,他大胆出版了《种族:一个现代迷信》,而两年后出版的《论人类的自由》同样对西方思想提出了近乎尖刻的反思和批评。1941年出版的《达尔文、马克思、瓦格纳:遗产批评》则意在为民主呐喊助威。
不过,以上的著作只是好戏的开始,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浪漫主义与现代自我》,是对白璧德代表作《卢梭与浪漫主义》的全面批判。巴尔赞逐渐确立了文化史研究的现代范式,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致力于推动文化史学科的建立。此后,巴尔赞成为正教授。退休前,他曾连续十年担任教务长,两度荣获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批评家金奖,并曾两次任该学会会长。
“我开始得晚,/也必将结束得晚”这句诗用来形容天资平平、却后天勤奋的学人是一句莫大的鼓励。对于巴尔赞来说,他却注定是一位开始得早,却结束得晚的大师。在他90高龄时,还能以大部头著作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不能不说是奇迹。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从1500年至今》这本800多页的文化史著作,在他92岁时得以面向广大普通读者,并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14周。
巴尔赞在书中以四场大革命为标志来将这500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论述又围绕着原始主义、个人主义、解放、自我意识等主题展开,论述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其结论是悲观主义地走向衰落。
如果20世纪后半期被人称为“美国世纪”,则这“美国世纪”恰代表西方文明的没落。从这里可以看出,巴尔赞把欧洲没落看成是西方文化的没落,而“美国世纪”的兴起对他而言并不具有重振西方文化的意义。
余英时先生说,他推荐此书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测西方人文修养深厚的学人究竟是像什么样子”。作为欧洲世纪末的挽歌者,巴尔赞为大家带来了一声叹息。
创刊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素有世界“史库”之称。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新闻周刊,封面人均为推动行业乃至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有史以来便集结了大国政要、各类明星。
1956年,雅克·巴尔赞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身份登上了《时代》封面。值得吊诡的是,“一战”期间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赶超欧洲,《时代》周刊便在这工业经济飞快成长的熏染下,应运而生。来自法国的巴尔赞则一直唱衰欧洲文化的前路,更看不上所谓“美国世纪”的光景。
《雾都孤儿》里“浓得像一口化不开的痰”的雾都,是19世纪“日不落帝国” 文化批评角度的反面写照。事实上,诞生于欧洲的工业革命伴生而来的现代性,即社会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社会的现代性则是指工业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审美的现代性则与工业资本主义形成对立,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反思现代性,而巴尔赞则是欧洲末世纪的挽歌者。
如果从工业资本主义的角度去审视巴尔赞,也许就更能理解《时代》周刊的做法和他的历史地位。
巴尔赞之所以有后来的《种族:一个现代迷信》、《从黎明到衰落》等,大抵源于他的老式欧洲家庭。他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我小时候被一群诗人、画家、音乐家和雕塑家包围。瓦雷泽、阿波里奈尔、庞德……这些文学史上的名字,对我就像家庭成员一样熟悉。”
1907年,巴尔赞生于法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巴尔赞在父亲庞大的私人图书收藏中自由阅读。1917年,父亲被派往美国工作。1920年,13岁的巴尔赞进入美国的预备学校读书,随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巴尔赞自己也无法预料,从此以后,他便与哥伦比亚大学结缘终生。
在校就读时,巴尔赞为哥伦比亚大学校报撰写戏剧批评。1927年,巴尔赞从哥伦比亚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教职,主要教授19世纪至20世纪历史。1932年,巴尔赞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7年,在纳粹种族主义横行全球之时,他大胆出版了《种族:一个现代迷信》,而两年后出版的《论人类的自由》同样对西方思想提出了近乎尖刻的反思和批评。1941年出版的《达尔文、马克思、瓦格纳:遗产批评》则意在为民主呐喊助威。
不过,以上的著作只是好戏的开始,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浪漫主义与现代自我》,是对白璧德代表作《卢梭与浪漫主义》的全面批判。巴尔赞逐渐确立了文化史研究的现代范式,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致力于推动文化史学科的建立。此后,巴尔赞成为正教授。退休前,他曾连续十年担任教务长,两度荣获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批评家金奖,并曾两次任该学会会长。
“我开始得晚,/也必将结束得晚”这句诗用来形容天资平平、却后天勤奋的学人是一句莫大的鼓励。对于巴尔赞来说,他却注定是一位开始得早,却结束得晚的大师。在他90高龄时,还能以大部头著作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不能不说是奇迹。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从1500年至今》这本800多页的文化史著作,在他92岁时得以面向广大普通读者,并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14周。
巴尔赞在书中以四场大革命为标志来将这500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论述又围绕着原始主义、个人主义、解放、自我意识等主题展开,论述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其结论是悲观主义地走向衰落。
如果20世纪后半期被人称为“美国世纪”,则这“美国世纪”恰代表西方文明的没落。从这里可以看出,巴尔赞把欧洲没落看成是西方文化的没落,而“美国世纪”的兴起对他而言并不具有重振西方文化的意义。
余英时先生说,他推荐此书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测西方人文修养深厚的学人究竟是像什么样子”。作为欧洲世纪末的挽歌者,巴尔赞为大家带来了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