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柯达伊奥尔夫教学体系在当今中国炙手可热,近几年从一线城市的柯达伊奥尔夫教学培训学校以及高校学府开设这门课程聘请国内外专家莅临指导给学生们上课可以看出,柯达伊奥尔夫教学体系将不断的扩大覆盖其他城市,也慢慢让老师家长们接受国外教育理论体系,也让学习这门专业和从事这份工作的专业学生老师们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笔者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这个新型教育体系,第一个方面简介柯达伊奥尔夫两位教育家,第二个方面针对两位教育家的理论体系与现在音乐书上内容进行结合举例,第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小结。
[关键词]柯达伊;奥尔夫;教学体系
一、柯达伊和卡尔奥尔夫简介
1.卡尔奥尔夫简介
奥尔夫是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由于出生在一个良好的军人世家中,所以从家庭环境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无疑是保驾护航,小时候的奥尔夫在音乐上就是天资聪慧,在音乐领域颇有天赋,靠着这份天赋异禀自学成才,才有了现在名闻中外的奥尔夫教学体系,给我们世世代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所研究的教育体系绝对不是其中一门学科,而是将所有的艺术学科融会贯通,创造出独创的教育体系。
2.柯达伊简介
柯达伊是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其代表作有《匈牙利赞美诗》、《塞凯利家的纺纱房》、《孔雀变奏曲》等,其中最让我们熟知的是柯达伊独创的柯达伊手势。
二、柯达伊和奥尔夫的教育体系在教学上的运用
1.教学体系上的优势对比
(1)在试唱上的培养。我们现在的试唱还停留在手拿着书,打着拍子,老师弹着琴机械的一遍一遍去唱。但是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已经让孩子们脱离的教科书和板凳,老师会将柯达伊手势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边做手势边试唱,孩子们可以体会音符高低中的乐趣。
(2)在节奏上的培养。节奏练习不会直接打拍子,而是先感受音乐,在音乐教室里面,老师用钢琴弹奏出或者是用音响放出各种旋律和不同拍子的曲子,让孩子们在听到的音乐中去打开自我,用肢体去表达自己对这段音乐的理解,培养孩子的律动。
(3)辅助的学习工具。在柯达伊奥尔夫的教学体系中,乐器早已不局限于钢琴这一种乐器,在培养孩子试唱和节奏的过程中,会有辅助的学习用具,这些乐器也至关重要,刚开始的初级阶段我们主要是让孩子们先模仿,我们会用铃铛,三角铁,木片琴这样简单、易学的乐器,将乐器介绍给孩子们,告诉他们如何去使用和操作,让每个孩子都动手去演奏,模仿老师演奏出的节奏和音符。中级阶段就可以让孩子自己通过手中的乐器即兴发挥打出自己喜欢的节奏和试唱,将好的学生创作出的作品与其他同伴分享,这样培养了孩子们大脑的创作天赋,将他们的大脑和心里的想法直接反出。高级阶段就是再加进更多的乐器和演奏者比如说:锣、叉子、木鱼、摇铃等等,组成一个小型演奏乐团,孩子们会很开心的享受在音乐的海洋中。
2.以《交朋友》作品为例
结合柯达伊奥尔夫的教学体系,我们将提到的教学体系中的三大优势运用到教学中,以《找朋友》这部作品为例。
教学目的:让陌生的每一个个体打开自己的笑容、肢体,去找到另一个好朋友。
教学步骤:第一堂课,面对互不相识的人,我们都会羞涩紧张,如何摆脱这份尴尬的局面,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我们先来活动一下,感受一下音乐中的律动,播放《找朋友》这首曲子的过程中,对老师做出的动作进行模仿,两人一组分配好,这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有一些尴尬,进行了几组节奏练习之后,我们将人数扩大成四人一组,直至所有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让大家全部坐到地上,此时这首音乐在大家的脑海中已经隐约的植入,对于曲子的节奏和律动大家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接下来我们会上一些简单的乐器,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找朋友》这首歌曲进行编配,陌生的彼此早已在交流和学习中相互成了好朋友,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就会变得更默契。
教学反馈:通过第一堂音乐课每一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大家不仅学的很开心,玩的也很开心,对知识掌握也會更牢固,对音乐的渴望也会更浓厚,我想每个人都期待下次的见面和下一次的上课内容,这样的教学体系发挥了柯达伊和奥尔夫两位作曲家他们创作的初衷。
三、结语
这样的教学体系,孩子们再也不是机械的唱,机械的弹,拿着课本坐在板凳上的那种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有了这套体系,我们的音乐教室也变成了多功能厅了,孩子们离开了板凳,充满在音乐教室的各个角落,跟着老师在课堂上一起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她们所学到的不再是单一音乐,而是将音乐与各种肢体动作,各种乐器相结合,让孩子们去打开大脑,打开心扉,即兴创作,不抹杀每个孩子的音乐细胞,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小小艺术家。现阶段不光是启蒙阶段以及中小学的音乐课上的教学模式,就连高等学府或者是企业、单位,也都在模仿创新出一套自己的方案。这就是教育的影响,好的教育体系是根本。
参考文献:
[1]武文红.音乐始于人自身内——有感于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11):4-6.
[2]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J].乐器,2011(10):54-56.
[3]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下)[J].乐器,2011(11):44-46.
作者简介:郭琛(1994-9-),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关键词]柯达伊;奥尔夫;教学体系
一、柯达伊和卡尔奥尔夫简介
1.卡尔奥尔夫简介
奥尔夫是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由于出生在一个良好的军人世家中,所以从家庭环境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无疑是保驾护航,小时候的奥尔夫在音乐上就是天资聪慧,在音乐领域颇有天赋,靠着这份天赋异禀自学成才,才有了现在名闻中外的奥尔夫教学体系,给我们世世代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所研究的教育体系绝对不是其中一门学科,而是将所有的艺术学科融会贯通,创造出独创的教育体系。
2.柯达伊简介
柯达伊是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其代表作有《匈牙利赞美诗》、《塞凯利家的纺纱房》、《孔雀变奏曲》等,其中最让我们熟知的是柯达伊独创的柯达伊手势。
二、柯达伊和奥尔夫的教育体系在教学上的运用
1.教学体系上的优势对比
(1)在试唱上的培养。我们现在的试唱还停留在手拿着书,打着拍子,老师弹着琴机械的一遍一遍去唱。但是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已经让孩子们脱离的教科书和板凳,老师会将柯达伊手势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边做手势边试唱,孩子们可以体会音符高低中的乐趣。
(2)在节奏上的培养。节奏练习不会直接打拍子,而是先感受音乐,在音乐教室里面,老师用钢琴弹奏出或者是用音响放出各种旋律和不同拍子的曲子,让孩子们在听到的音乐中去打开自我,用肢体去表达自己对这段音乐的理解,培养孩子的律动。
(3)辅助的学习工具。在柯达伊奥尔夫的教学体系中,乐器早已不局限于钢琴这一种乐器,在培养孩子试唱和节奏的过程中,会有辅助的学习用具,这些乐器也至关重要,刚开始的初级阶段我们主要是让孩子们先模仿,我们会用铃铛,三角铁,木片琴这样简单、易学的乐器,将乐器介绍给孩子们,告诉他们如何去使用和操作,让每个孩子都动手去演奏,模仿老师演奏出的节奏和音符。中级阶段就可以让孩子自己通过手中的乐器即兴发挥打出自己喜欢的节奏和试唱,将好的学生创作出的作品与其他同伴分享,这样培养了孩子们大脑的创作天赋,将他们的大脑和心里的想法直接反出。高级阶段就是再加进更多的乐器和演奏者比如说:锣、叉子、木鱼、摇铃等等,组成一个小型演奏乐团,孩子们会很开心的享受在音乐的海洋中。
2.以《交朋友》作品为例
结合柯达伊奥尔夫的教学体系,我们将提到的教学体系中的三大优势运用到教学中,以《找朋友》这部作品为例。
教学目的:让陌生的每一个个体打开自己的笑容、肢体,去找到另一个好朋友。
教学步骤:第一堂课,面对互不相识的人,我们都会羞涩紧张,如何摆脱这份尴尬的局面,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我们先来活动一下,感受一下音乐中的律动,播放《找朋友》这首曲子的过程中,对老师做出的动作进行模仿,两人一组分配好,这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有一些尴尬,进行了几组节奏练习之后,我们将人数扩大成四人一组,直至所有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让大家全部坐到地上,此时这首音乐在大家的脑海中已经隐约的植入,对于曲子的节奏和律动大家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接下来我们会上一些简单的乐器,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找朋友》这首歌曲进行编配,陌生的彼此早已在交流和学习中相互成了好朋友,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就会变得更默契。
教学反馈:通过第一堂音乐课每一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大家不仅学的很开心,玩的也很开心,对知识掌握也會更牢固,对音乐的渴望也会更浓厚,我想每个人都期待下次的见面和下一次的上课内容,这样的教学体系发挥了柯达伊和奥尔夫两位作曲家他们创作的初衷。
三、结语
这样的教学体系,孩子们再也不是机械的唱,机械的弹,拿着课本坐在板凳上的那种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有了这套体系,我们的音乐教室也变成了多功能厅了,孩子们离开了板凳,充满在音乐教室的各个角落,跟着老师在课堂上一起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她们所学到的不再是单一音乐,而是将音乐与各种肢体动作,各种乐器相结合,让孩子们去打开大脑,打开心扉,即兴创作,不抹杀每个孩子的音乐细胞,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小小艺术家。现阶段不光是启蒙阶段以及中小学的音乐课上的教学模式,就连高等学府或者是企业、单位,也都在模仿创新出一套自己的方案。这就是教育的影响,好的教育体系是根本。
参考文献:
[1]武文红.音乐始于人自身内——有感于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11):4-6.
[2]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J].乐器,2011(10):54-56.
[3]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下)[J].乐器,2011(11):44-46.
作者简介:郭琛(1994-9-),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