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中传者与受者的心理分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ou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电视节目《一虎一席谈》为例,结合印象管理、移情能力等心理学相关现象,对该电视节目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节目 心理学 传者 受众
  《一虎一席谈》(Tiger Talk)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制作并推出的一档多方参与讨论的评论类电视节目。该节目自2006年4月29日开播以来,深受广大受众欢迎。节目每期都会选取一个焦点或热门话题,邀请当事之人或各界知名学者、专家担任嘉宾。观众列席于现场,站位不同的嘉宾也将表达不同的意见。本文从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以心理学的范式对节目展开探讨,力图揭示节目的优点和不足。
  一、传播者心理学视角下该节目所表现出的优点
  1、传播者具有完善的印象整饰能力
  印象整饰又叫做印象管理,是指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通过印象整饰,可以有效地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趋于赞同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印象整饰的效果可以通过诸多量表来进行测量。
  在《一虎一席谈》节目中,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发表意见的嘉宾,都具有完备的印象整饰能力。这一点,可以从节目的许多细节中表现出来。以某期节目为例,首先,在节目开始的时候,主持人便向各位在场者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深鞠了一躬。这种举动可以为大众留下注意礼仪的印象,从而博得大家对节目的好感。其次,参与节目的嘉宾在着装上都较为正式。发言中,即便是在观点极端相左的情况下,依然不失风度,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印象。
  总之,印象整饰是通过控制他人所获得的关于自己的信息,来美化自己的形象,避免自身形象受损的重要手段。作为传播者,想要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适当的印象整饰能力就变得相当重要。①
  2、传播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
  传播活动中,传播者的观察判断能力是攸关活动成败的重要方面。可以说,有了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传播活动就已成功了一半。所谓观察,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这种知觉的获得,同人们长期的观察与思索是分不开的。
  在某期铁腕治霾能否消除“心肺之患”的探讨中,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观察判断能力。例如,在嘉宾发言顺序上,可以看出主持人的精心安排。随着讨论的进行,当讨论到经济发展与环保孰重孰轻的问题时,嘉宾的意见分化成两派。一派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北京,对北京周边城市的工厂关停可以有效治理北京的天气。另一派认为污染的源头就在北京,国家应该考虑北京周边城市工厂的经济利益。主持人在安排嘉宾发言顺序时,基本做到了让每一派的人都顺次表达意见。这种精确的控制能力,是同主持人前期细心的观察判断密不可分的。
  观察判断能力是在生活的历练中总结出来的,是在缜密的思考中推断出来的。作为优秀的传播者,一定要在拥有渊博学识的同时具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现实环境中做到从容不迫。
  3、传播者具有良好的移情能力
  移情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利普斯提出的,他把移情能力称为自我的客观化。利普斯认为在认识领域内有物、自我和他者的三部分自我。其中,物是需要感性的知觉来理解的,自我是通过内部的知觉才能理解,同时理解他者的自我必须通过移情的作用。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将这一移情概念引入心理学——在与人共感的意义上进行研究。原初时的共感概念相当于一种“投射作用”,是指人无意识的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倾注在对象上面。②
  在探讨雾霾治理的这一期节目中,嘉宾表现出了良好的移情能力。例如在是否应当问责环保部门的讨论中,嘉宾杨少锋说,自己的孩子因为受雾霾影响而得了肺炎,从而赞同环保部担责的观点。杨少锋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使得大家感同身受,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又例如冯川建委员在探讨雾霾的严重性时,将国际标准与北京的PM2.5指数做了对比,使得大众对雾霾污染的程度有了量化的认识,从而引起了共鸣。
  总之,移情能力的大小是会直接影响传播结果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认知层面上培养自己的移情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经常以角色为依据进行交互式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交往,培养良好个性等,都是培养与提高移情能力的良好途径。
  二、基于受众心理层面该节目存在的不足之处
  1、受众注意力不能集中
  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产生真正的作用往往是从成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开始的。受众的注意力是市场竞争中重要的心理资源,谁更有力地开发了这项资源,谁就赢得了市场竞争的筹码。尤其是在现代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日益明显。受众对其所选择内容的审辨、加工和记忆,都是以其注意力被充分调动为起点的。③
  我们可以看到,《一虎一席谈》在持续吸引受众注意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够完美。突出的表现是,讨论节奏过快,经常使得受众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嘉宾对于下一话题的讨论便已接近尾声了。主持人让每一位嘉宾都发言,嘉宾之间迅速交锋交换意见。从研究者的角度看,这固然是好的。但是从电视观众角度看,这样迅速的意见交锋和话题转换难免使人产生不知所云的错觉。
  美国学者施拉姆曾经指出,传播媒介具有守门人功能、决策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商业功能。而媒介能够实现这些功能的前提,就是能够以最大的效果和最持久的时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对于以收视率衡量节目质量的电视节目而言,能够做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受众的某些需求难以满足
  受众对电视节目信息的需要是社会主体的一种普遍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直接满足的是人们的信息需要,而非物质性的需要。它是通过充实人们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的方式来实际满足人们需要的。④
  对于电视节目的受众而言,受众的需要就是“获得娱乐资源,获得清晰的结论,获得引人思考的启发。”然而我们看到,《一虎一席谈》的编播形式没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此种需要。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嘉宾意见交锋时常显得过于杂乱,往往这位嘉宾还没有说完,下一位嘉宾就粗暴地打断其言语。虽然体现了辩论的激烈,可是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此外,就总体而言,该节目意见略显杂糅。各种言论交织到一起,一直到节目结束受众也不能对自己的收获感到特别明晰。   受众有多种多样的需要,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反映人所处的生活和发展状态。总而言之,电视节目只有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以完善的编排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够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
  3、受众态度应激过于强烈
  根据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受众是通过已有的认知途径对传播信息进行“同化”的。由此可以看出,受众接受信息的效果以及受众对信息刺激的应激反应是衡量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应当注重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说,在互动式节目中,受众的应激态度是决定节目风格特质的重要标准。⑤
  电视节目具有激发受众正能量的责任,但是在《一虎一席谈》的某些环节上,这一点做得仍有欠缺。例如某期节目中,在讨论税收手段能否有效治理雾霾问题时,在观众表达观点环节,很多观众情绪化很严重。有的观众竟直言征税的手段毫无用处,因为所有的税款到头来都会被贪污。电视舞台,仿佛成了受众宣泄情绪的地方。这种受众态度的应激会给正在观看此节目而尚无辨别能力的少年儿童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该节目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传播学兴起至今,一系列研究表明了电视节目是可以引导受众态度的。受众天然就具有求新心理、求真心理、求益心理、求近心理,因此电视节目应当把握好受众心理,做好受众态度的引导,激发受众的正能量,使节目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结语
  对于电视节目而言,以心理学的视角把握传播者和受众的行为范式至关重要。作为传播者,一定要具有一定的观察判断能力、印象管理能力和移情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受众的注意、增强受众的记忆、满足受众的需要、引导受众的态度。电视节目《一虎一席谈》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具有研究价值的范例。
  在面对电视节目时,每个人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将不尽相同。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虽然我们无法掌握每个人具体的认知结构,但是某些共性的东西是我们可以注意到的。例如来斯托夫效应、序位效应、闪光灯效应等等,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传播问题,对于提升节目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这也是专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⑥□
  参考文献
  ①房玲,《印象管理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3)
  ②章滢,《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③范艳军,《编辑工作与受众注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8)
  ④杨保军,《需要与想要:受众需要标准解析》[J].《当代传播》,2007(5)
  ⑤焦晓强,《注重受众态度 提高传播质量》[J].《传媒》,2011(3)
  ⑥周灿华,《受众记忆与思维规律在新闻中的应用》[J].《现代视听》,2008(5)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都市报更应该加强深度报道。当前深度报道发展正呈杂志化、互动化等特点,都市报应该立足于权威性、思想性、民生性和可读性,让深度报道成为都市报的一颗“璀璨明珠”。  【关键词】都市报深度报道新媒体趋向  深度报道并不是个新鲜词。就都市报而言,深度报道如今依然扮演着“立身之本”的角色。尤其是在当前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浪潮冲击背景下,加大深度报道力度更具意义。本文所要探讨的,则是互联
【摘 要】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宣传功效的方法论,是马列主义新闻观在当前形势下的生动实践。本文以江西日报的新闻实践为主,回答了党报“走转改”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展示了立足优势,强化党性原则、回归新闻本质、提升新闻品质、砥砺宣传气质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党报 走转改 舆论引
【摘 要】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具有互动性、聚合性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赋权让公众得到了原来不可能得到的信息,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表达可能和空间。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人都是“笔杆”和“喇叭”的自媒体时代,媒体伦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么,新媒体“赋权”对象——媒体从业人员和草根群体该如何“用权”?如何规范传播环境?如何建构传播伦理新秩序?本文将以网络事件为例运用传播赋权理论探究
【摘 要】报纸副刊建设作为提升报纸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历来为各家报社所重视。作为地方党报的区县报因为定位、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副刊的重视度不高,在办报过程中,常常将其作为查漏补缺的东西而随意编发,没有做长期的规划。本文结合《石柱报》在副刊建设上的实践,对如何提升区县报的文化品位作一个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区县报 文化品位 提升 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摘 要】随着媒体市场化的推进,传统媒体的赢利渠道渐渐变宽,但主要还是依靠广告收入。SMG2010年的总收入在100亿元左右,而其中广告收入近半成。在新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传统媒体如何保持其优势,从近几年SMG广告收视率的科学利用上,可以略看出一二。  【关键词】广告收视率 广告定价 媒体营销  一、节目收视率无法体现广告真实收视状况  广告收视率,近几年才渐渐为传统媒体经营单位提及,为广告客户、
【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建设“美丽中国”、“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下,媒体如何创新农村题材报道,更好地反映农村之变、农民生活之新?媒体如何积极地投入到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用媒体的力量支持和推动新农村建设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媒体 公益活动 新农村建设  2012年
【摘 要】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城市宣传借用媒体的宣传力量,建构城市正面形象,可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城市得到长远发展。  【关键词】城市正形象 全媒体 传播策略  一、城市正形象传播存在误区  历史上“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道出了湖州的美,如今湖州在浙江省内乃至全国的名气都略显“平庸”。湖州在区位条件上占有优势,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得湖州有了良好的“先
【摘 要】作为财富论坛举办地成都的两家报纸《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对财富论坛的报道有明显的差异,这两家报纸究竟是如何处理这次报道的呢?本文对这两家报纸为期三天的报道内容进行文本分析,找出其中同质化内容和差异化处理的内容,试图分析和总结出同质题材差异化处理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同质题材 差异化  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于2013年6月6日到8日在成都举办,这是该论坛首次落户中国中西部
【摘 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伊始,河南日报理论版即推出“群众路线纵横谈”栏目。近两年来,该专栏共出版57期,刊发文章84篇,20多万字,内容涉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引起省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栏目紧扣活动主题,突出河南特色,针对现实问题深度剖析,有力彰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持续提升了党报理论宣传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 党报理论宣传 专栏  为了配合
【摘要】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这是一个“时效决定命运”的时代,但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这场“新闻时效性”竞争中不占优势,所以必须另寻生存之道,做好深度报道被其视作“救命稻草”。“热点新闻报道”则为其做好深度报道提供了首选,所以“如何做好热点新闻报道”成为报纸媒体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前段时间报纸媒体对“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分析,找出些许共性,希望可以提供些借鉴。  【关键词】热点报道外滩踩踏事件认识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