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是富国之基、强国之本。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认清制造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分析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推动制造业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对于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特别是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制造业内部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1.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的重大调整已经拉开序幕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的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和加速应用,正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协同、智能、绿色、服务等日益成为制造业的核心价值体现;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网络重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打造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国家竞争新优势;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倡导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等。同时,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如印度2014年9月推出“印度制造”战略计划,宣布了一连串吸引外资的重大政策,意图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制造工厂。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2.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环境对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化”良性互动推进,资源和环境的外部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正在加快上升,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制造业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大国博弈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共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3.我国已经具备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全球领先的规模,制造业增加值和产品出口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均居世界第一;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体系。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制造”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水泥产能达30多亿吨,占全世界的60%,水泥生产成套技术和装备占有率超过40%。
放眼未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国家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为制造业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造业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
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存在着核心技术缺失,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部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要素成本偏高等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当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在50%以上,与一般发达国家的30%以下、美国和日本的5%以下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创新能力不足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同时并存,致使我国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一方面,研发投入强度(2.09%)与创新型国家(3%~5%)相比明显偏低,同时,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存在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在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产学研用脱节,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由于核心技术缺失,使得众多高端产品不能自主保障,严重依赖进口。如我国早就是全球最大电子产品生产大国,但集成电路每年进口花费资金高达2300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资金;每年生产两千多万辆汽车,但是发动机基本都是日本的,甚至连天窗、车身设计、内外饰等都是国外技术。
2.部分传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
过去10多年,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其增速令全球各国望尘莫及。大规模投资驱动了国内经济的一路迅跑,同时也沉淀下来了可观的生产能力,形成产能过剩现象。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当前工业利用率为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平。在我国目前的24个大行业中,有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到2013年底,我国水泥产能约31.9亿吨,钢铁产能10.4亿吨,电解铝3200万吨,当年实际产量分别是24.14亿吨(利用率75%)、7.79亿吨(利用率74%)、2240万吨(利用率70%)。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库存高启,行业运行困难、效益低下。
3.能源、物流、资金等要素成本偏高,致使中小制造业企业经营困难
一般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是多年困扰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占有主要存款资源的国有大银行都在花大力气追逐央企或高端大客户,宁可少赚钱或不赚钱也愿意把贷款堆给大的国有企业,特别是近两年经济下行的形势下,银行不良贷款快速增加,促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门槛明显提高,普遍采取了强化有实力企业第三方担保或全额有效资产抵押等比较原始的风险防范措施,大大增加了一般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的贷款难度;而股份制的中小银行,不仅担保方式与大银行相同,且贷款价格一般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30%,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加之,我国能源、物流等要素成本相对较高的原因,造成充分竞争状态下的制造业企业惨淡经营。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解决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要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唯有如此,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制造业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
1.政府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顶层设计、战略导向及政策支持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战略引领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现在国家着手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当前又开展“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正是制造业各行业进行顶层设计的最佳时机,要深刻把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优化调整好存量,并积极分析探寻新的增长点。比如,新常态下,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样的要求为绿色建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一定是建材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所在,就应该以更大的力度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把它作为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2.花大力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制造业尤其如此,要靠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提高制造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利用新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
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本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环节,可以为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同时,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的资金数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如果企业以20倍市盈率发行股票,意味着需要用20年时间积累的资金可以通过上市一次性募集到位。企业上市后还可以进行再次融资,持续不断的融资就为企业大量的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提供了保障。企业通过上市公司的制度设计如职工持股计划,股票选择权计划等来吸引和激励管理人员,可以稳定主要科研骨干,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另外,科技专利或高科技项目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化,实现科研与实业的有机转化。
(2)完善创新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
要优化基础研究、应用、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结构,大力建设工业实验室,为产业发展培育大批重要的技术和科技人才。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多年来一直低于6%,远低于发达国家。政府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积累充足的原始创新成果储备,使投入所产生的知识有利于全社会的共享,增加技术扩散的可能性。在加大政府基础投入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比重。由于我国科技水平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们还要高水平引进来,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建设了一个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能够为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培育大批重要的技术和科技人才。
(3)完善创新管理的体制机制,注重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效率
以产学研用结合为抓手,完善科技投入和管理机制。科技发展到今天,几乎每一项产品都是一系列材料、设备、工艺和技术的系统集成,任何一项产品创新都不能脱离系统而存在,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提供产业支持政策的同时,要建立生产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实际用户相结合的产业联盟,早日攻克从原丝到规模化稳定生产到应用的国产化,涉及多个环节,这种产学研用各领域骨干单位联合起来的联盟形式就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4)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个性化
新常态下,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制造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中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将会驱动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促使制造业服务化。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强调生产要素高度灵活配置,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生产流程都是基于同质化产品大规模生产而设定的,为此,要加快培育3D打印这样的新技术,既要大力发展3D打印装备产业本身,大力推广其应用,如陶瓷行业采用3D打印,就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又要大力开发适于增材制造的新材料。
3.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向外输出我制造业优势,为过剩产能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长期的战略规划,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和各类“自贸区”战略的推进,为我国制造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创造了巨大空间。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涉及65个国家(含中国),总人口44亿,生产总值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和28.6%,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新兴经济体发展工业化、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紧密结合起来,拓展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空间,为我国制造业的产能转移和发展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通过“一带一路”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建设,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合作、延长我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制造业缺乏,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开放性金融为手段,以制造业合作为重点,输出我国过剩而并不落后的制造业产能,以结构调整、产能转移互利双赢为目的,促进我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国家开发银行把服务“一带一路”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合作业务的重中之重,先后与18个国家签订国家规划合作协议,助力“一带一路”,为产能转移、投资合作奠定扎实的合作基础和大量的储备项目。正是在国家开发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支持下,华新在塔吉克斯坦建成了该国第一条年产1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我国产能转移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起到了示范作用。 4.利用资本市场解决部分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库存高和结构调整问题
制造业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利用资本市场可以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利用期货市场可以管理好库存,对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1)通过并购可以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行业结构和化解过剩产能
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一应当靠并购(兼并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行业结构,要以资本市场为主要平台,多种并购工具并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制造业的强国——美国,在重工业化时代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资本市场,如美国钢铁集团前后并购了700多家钢铁公司,标准石油收购了400多家炼油厂,实现了产业整合。我国几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一个原因就是行业集中度低。通过并购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在具体实务中,制造业并购的优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取得充足廉价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获取超额利润:为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通过并购取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并购活动收购的不仅是企业的资产,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销售资源等。
(2)通过直接融资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成本和财务风险
2014年以来,国务院已经两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为了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国务院会议明确提出,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发行的持续盈利条件,降低小微和创新型企业上市门槛,建立资本市场小额再融资快速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同时,支持跨境融资,让更多企业与全球低成本资金“牵手”。这为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有利工具,但从数据来看,制造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产业升级的规模较小,再融资、公司债发行、并购重组的平均规模均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企业上市除了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外,在完善企业资本结构,减少负债缓解财务费用压力的作用最为显著。因为,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在众多融资手段中只有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是投资者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原则出资,不用还本付息,上市融入的资金具有永久性且可以再融资,可以大幅度减低企业财务成本,并且免受国家收缩银根等金融政策的影响。企业通过上市可以建立健全各项规范制度,有助于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管理优势和制度优势。企业通过上市能够实现规模效益,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相应扩大,从而提高了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上市后更容易对同行业其他公司并购,兼并及资产重组,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有效管理库存,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积极作用
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的手段,以及通过公平、公开竞争形成公正的价格。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逐步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中心和制造基地,也成为全球大宗商品重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2010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目前,中国已推出期货交易品种45个,2013年期货市场成交金额267万亿元。我国目前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已经涵盖农产品、贵金属、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能源、金融等行业。
商品期货市场特别适用于制造业中的原材料工业。原材料企业完全可以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稳健发展。原材料的质量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大,期货交割规则中对交割品质量有明确要求,通过期货实物交割取得的商品质量绝对有保证;原材料的价格较高,对企业生产成本影响大,市场变化莫测,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恰恰能帮助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产能严重过剩,导致生产企业库存积压严重。原材料的采购周期长,采购涉及的资金大,则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利用保证金交易的杠杆作用,很好地管理库存,降低企业运行风险。平板玻璃期货品种2013年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一直交易活跃,为生产企业管理库存,平抑价格波动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制造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经济新常态下,有挑战也有机遇,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做好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作用,就能克服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特别是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制造业内部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1.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的重大调整已经拉开序幕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的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和加速应用,正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协同、智能、绿色、服务等日益成为制造业的核心价值体现;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网络重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打造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国家竞争新优势;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倡导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等。同时,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如印度2014年9月推出“印度制造”战略计划,宣布了一连串吸引外资的重大政策,意图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制造工厂。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2.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环境对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化”良性互动推进,资源和环境的外部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正在加快上升,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制造业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大国博弈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共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3.我国已经具备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全球领先的规模,制造业增加值和产品出口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均居世界第一;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体系。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制造”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水泥产能达30多亿吨,占全世界的60%,水泥生产成套技术和装备占有率超过40%。
放眼未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国家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为制造业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造业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
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存在着核心技术缺失,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部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要素成本偏高等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当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在50%以上,与一般发达国家的30%以下、美国和日本的5%以下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创新能力不足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同时并存,致使我国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一方面,研发投入强度(2.09%)与创新型国家(3%~5%)相比明显偏低,同时,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存在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在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产学研用脱节,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由于核心技术缺失,使得众多高端产品不能自主保障,严重依赖进口。如我国早就是全球最大电子产品生产大国,但集成电路每年进口花费资金高达2300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资金;每年生产两千多万辆汽车,但是发动机基本都是日本的,甚至连天窗、车身设计、内外饰等都是国外技术。
2.部分传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
过去10多年,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其增速令全球各国望尘莫及。大规模投资驱动了国内经济的一路迅跑,同时也沉淀下来了可观的生产能力,形成产能过剩现象。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当前工业利用率为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平。在我国目前的24个大行业中,有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到2013年底,我国水泥产能约31.9亿吨,钢铁产能10.4亿吨,电解铝3200万吨,当年实际产量分别是24.14亿吨(利用率75%)、7.79亿吨(利用率74%)、2240万吨(利用率70%)。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库存高启,行业运行困难、效益低下。
3.能源、物流、资金等要素成本偏高,致使中小制造业企业经营困难
一般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是多年困扰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占有主要存款资源的国有大银行都在花大力气追逐央企或高端大客户,宁可少赚钱或不赚钱也愿意把贷款堆给大的国有企业,特别是近两年经济下行的形势下,银行不良贷款快速增加,促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门槛明显提高,普遍采取了强化有实力企业第三方担保或全额有效资产抵押等比较原始的风险防范措施,大大增加了一般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的贷款难度;而股份制的中小银行,不仅担保方式与大银行相同,且贷款价格一般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30%,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加之,我国能源、物流等要素成本相对较高的原因,造成充分竞争状态下的制造业企业惨淡经营。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解决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要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唯有如此,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制造业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
1.政府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顶层设计、战略导向及政策支持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战略引领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现在国家着手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当前又开展“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正是制造业各行业进行顶层设计的最佳时机,要深刻把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优化调整好存量,并积极分析探寻新的增长点。比如,新常态下,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样的要求为绿色建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一定是建材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所在,就应该以更大的力度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把它作为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2.花大力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制造业尤其如此,要靠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提高制造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利用新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
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本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环节,可以为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同时,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的资金数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如果企业以20倍市盈率发行股票,意味着需要用20年时间积累的资金可以通过上市一次性募集到位。企业上市后还可以进行再次融资,持续不断的融资就为企业大量的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提供了保障。企业通过上市公司的制度设计如职工持股计划,股票选择权计划等来吸引和激励管理人员,可以稳定主要科研骨干,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另外,科技专利或高科技项目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化,实现科研与实业的有机转化。
(2)完善创新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
要优化基础研究、应用、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结构,大力建设工业实验室,为产业发展培育大批重要的技术和科技人才。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多年来一直低于6%,远低于发达国家。政府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积累充足的原始创新成果储备,使投入所产生的知识有利于全社会的共享,增加技术扩散的可能性。在加大政府基础投入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比重。由于我国科技水平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们还要高水平引进来,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建设了一个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能够为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培育大批重要的技术和科技人才。
(3)完善创新管理的体制机制,注重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效率
以产学研用结合为抓手,完善科技投入和管理机制。科技发展到今天,几乎每一项产品都是一系列材料、设备、工艺和技术的系统集成,任何一项产品创新都不能脱离系统而存在,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提供产业支持政策的同时,要建立生产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实际用户相结合的产业联盟,早日攻克从原丝到规模化稳定生产到应用的国产化,涉及多个环节,这种产学研用各领域骨干单位联合起来的联盟形式就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4)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个性化
新常态下,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制造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中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将会驱动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促使制造业服务化。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强调生产要素高度灵活配置,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生产流程都是基于同质化产品大规模生产而设定的,为此,要加快培育3D打印这样的新技术,既要大力发展3D打印装备产业本身,大力推广其应用,如陶瓷行业采用3D打印,就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又要大力开发适于增材制造的新材料。
3.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向外输出我制造业优势,为过剩产能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长期的战略规划,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和各类“自贸区”战略的推进,为我国制造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创造了巨大空间。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涉及65个国家(含中国),总人口44亿,生产总值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和28.6%,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新兴经济体发展工业化、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紧密结合起来,拓展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空间,为我国制造业的产能转移和发展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通过“一带一路”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建设,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合作、延长我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制造业缺乏,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开放性金融为手段,以制造业合作为重点,输出我国过剩而并不落后的制造业产能,以结构调整、产能转移互利双赢为目的,促进我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国家开发银行把服务“一带一路”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合作业务的重中之重,先后与18个国家签订国家规划合作协议,助力“一带一路”,为产能转移、投资合作奠定扎实的合作基础和大量的储备项目。正是在国家开发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支持下,华新在塔吉克斯坦建成了该国第一条年产1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我国产能转移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起到了示范作用。 4.利用资本市场解决部分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库存高和结构调整问题
制造业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利用资本市场可以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利用期货市场可以管理好库存,对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1)通过并购可以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行业结构和化解过剩产能
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一应当靠并购(兼并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行业结构,要以资本市场为主要平台,多种并购工具并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制造业的强国——美国,在重工业化时代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资本市场,如美国钢铁集团前后并购了700多家钢铁公司,标准石油收购了400多家炼油厂,实现了产业整合。我国几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一个原因就是行业集中度低。通过并购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在具体实务中,制造业并购的优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取得充足廉价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获取超额利润:为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通过并购取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并购活动收购的不仅是企业的资产,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销售资源等。
(2)通过直接融资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成本和财务风险
2014年以来,国务院已经两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为了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国务院会议明确提出,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发行的持续盈利条件,降低小微和创新型企业上市门槛,建立资本市场小额再融资快速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同时,支持跨境融资,让更多企业与全球低成本资金“牵手”。这为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有利工具,但从数据来看,制造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产业升级的规模较小,再融资、公司债发行、并购重组的平均规模均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企业上市除了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外,在完善企业资本结构,减少负债缓解财务费用压力的作用最为显著。因为,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在众多融资手段中只有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是投资者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原则出资,不用还本付息,上市融入的资金具有永久性且可以再融资,可以大幅度减低企业财务成本,并且免受国家收缩银根等金融政策的影响。企业通过上市可以建立健全各项规范制度,有助于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管理优势和制度优势。企业通过上市能够实现规模效益,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相应扩大,从而提高了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上市后更容易对同行业其他公司并购,兼并及资产重组,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有效管理库存,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积极作用
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的手段,以及通过公平、公开竞争形成公正的价格。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逐步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中心和制造基地,也成为全球大宗商品重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2010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目前,中国已推出期货交易品种45个,2013年期货市场成交金额267万亿元。我国目前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已经涵盖农产品、贵金属、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能源、金融等行业。
商品期货市场特别适用于制造业中的原材料工业。原材料企业完全可以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稳健发展。原材料的质量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大,期货交割规则中对交割品质量有明确要求,通过期货实物交割取得的商品质量绝对有保证;原材料的价格较高,对企业生产成本影响大,市场变化莫测,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恰恰能帮助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产能严重过剩,导致生产企业库存积压严重。原材料的采购周期长,采购涉及的资金大,则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利用保证金交易的杠杆作用,很好地管理库存,降低企业运行风险。平板玻璃期货品种2013年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一直交易活跃,为生产企业管理库存,平抑价格波动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制造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经济新常态下,有挑战也有机遇,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做好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作用,就能克服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