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我在某幼儿园看到教师让幼儿用牙刷清洗石头,一开始,幼儿兴致勃勃地刷着石头,还讨论怎样才能把石头洗干净,但很快幼儿的注意力就分散了,不多久,他们便对这个活动失去了兴趣,去其他区域游戏了。当时我就在问自己,这样的活动有意义吗?幼儿能从中获得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大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能让幼儿了解到石头的一些物理特性等,但如果认为这就是“活动的意义”,可能就失之肤浅了。
什么是活动的意义?对于幼儿而言,活动的意义应是指能让幼儿获得经验提升,或曰获得关键经验。幼儿之所以很快对“清洗石头”这个活动失去兴趣,原因在于这个活动并不能让幼儿原有的经验得到提升或获得什么关键经验,如此,活动便失去了意义。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提供刷子、海绵、布、松果、贝壳、树枝等材料,就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比如,幼儿可以比较哪种工具适合清洗哪种物体,观察干、湿物体的区别,讨论物体的沉浮问题,等等。
判断活动有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幼儿在活动中能否获得高质量的经验,还必须看幼儿获得的经验的变化和发展情况,也就是经验的广度与深度问题。经验的广度指幼儿的经验在量上的增加,经验的深度则指幼儿能够把新旧经验相融合,内化新经验,使经验结构发生变化。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既要像网络那样相互牵连、向外扩展,又要像爬楼梯那样不断向上,同时还要像梯田那样具有层次性。总之,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应具有立体感。
活动要有意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有意义。单独追求过程或者结果,都有可能让活动失去意义。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幼儿园里的一些活动把重点放在结果上,忽视过程,幼儿被填塞了许多他们并不理解的知识。例如,科学活动中,幼儿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解水的三种形态;美术活动中,幼儿看教师调配颜色,或机械地剪某种形状的纸片;语言活动中,幼儿不断重复学习某种句式或某些字词……这类活动因缺乏过程意识、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对幼儿的发展缺乏意义。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现象,即不管活动的结果,为过程而过程,让过程成为了形式。例如,种植园地中,教师随意让幼儿用工具进行活动;区域活动中,幼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毫无目的地活动;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走马灯似的变换活动内容……有行动不一定就会有充满意义的结果,但有意义的结果一定是通过有价值的过程而得到的。要使活动有意义,就必须把知识还原到过程中,让幼儿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操作、探究、交往、体验等方式获得经验。例如,在“装米”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充分理解“圆锥形的工具往小口容器中装东西效率最高,也不会把东西洒在容器外面”的生活常识,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环节:首先,让幼儿用A4纸自由地往矿泉水瓶中装米,教师在旁边用相机记录幼儿的各种装法;接着,教师播放先前幼儿装米的照片,组织幼儿讨论哪些装法速度快、装得多;然后,幼儿按照讨论的方法来装米,教师继续观察、记录,并再次组织幼儿讨论,慢慢引导幼儿得出“把纸卷成圆锥状来装米效果最好”的结论;最后,幼儿又一次装米,检验刚才得出的结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把需要幼儿获得的经验还原到了过程中,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究、交往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活动目标得以自然实现,活动的意义自然生成。所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依然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各种活动时的重要指针。
追求活动的意义,教师是重要的保障。在谈到瑞吉欧教育经验时,我们总会被他们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所折服。瑞吉欧的教师总是让幼儿在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实际上,我们也能够成为他们,只要我们多听、多看、多记录、多思考,成为日本幼教先驱仓桥物三先生所说的“非显性的存在”,善于与幼儿“周旋”,那么幼儿就可能在有价值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充满意义的结果。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什么是活动的意义?对于幼儿而言,活动的意义应是指能让幼儿获得经验提升,或曰获得关键经验。幼儿之所以很快对“清洗石头”这个活动失去兴趣,原因在于这个活动并不能让幼儿原有的经验得到提升或获得什么关键经验,如此,活动便失去了意义。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提供刷子、海绵、布、松果、贝壳、树枝等材料,就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比如,幼儿可以比较哪种工具适合清洗哪种物体,观察干、湿物体的区别,讨论物体的沉浮问题,等等。
判断活动有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幼儿在活动中能否获得高质量的经验,还必须看幼儿获得的经验的变化和发展情况,也就是经验的广度与深度问题。经验的广度指幼儿的经验在量上的增加,经验的深度则指幼儿能够把新旧经验相融合,内化新经验,使经验结构发生变化。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既要像网络那样相互牵连、向外扩展,又要像爬楼梯那样不断向上,同时还要像梯田那样具有层次性。总之,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应具有立体感。
活动要有意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有意义。单独追求过程或者结果,都有可能让活动失去意义。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幼儿园里的一些活动把重点放在结果上,忽视过程,幼儿被填塞了许多他们并不理解的知识。例如,科学活动中,幼儿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解水的三种形态;美术活动中,幼儿看教师调配颜色,或机械地剪某种形状的纸片;语言活动中,幼儿不断重复学习某种句式或某些字词……这类活动因缺乏过程意识、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对幼儿的发展缺乏意义。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现象,即不管活动的结果,为过程而过程,让过程成为了形式。例如,种植园地中,教师随意让幼儿用工具进行活动;区域活动中,幼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毫无目的地活动;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走马灯似的变换活动内容……有行动不一定就会有充满意义的结果,但有意义的结果一定是通过有价值的过程而得到的。要使活动有意义,就必须把知识还原到过程中,让幼儿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操作、探究、交往、体验等方式获得经验。例如,在“装米”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充分理解“圆锥形的工具往小口容器中装东西效率最高,也不会把东西洒在容器外面”的生活常识,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环节:首先,让幼儿用A4纸自由地往矿泉水瓶中装米,教师在旁边用相机记录幼儿的各种装法;接着,教师播放先前幼儿装米的照片,组织幼儿讨论哪些装法速度快、装得多;然后,幼儿按照讨论的方法来装米,教师继续观察、记录,并再次组织幼儿讨论,慢慢引导幼儿得出“把纸卷成圆锥状来装米效果最好”的结论;最后,幼儿又一次装米,检验刚才得出的结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把需要幼儿获得的经验还原到了过程中,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究、交往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活动目标得以自然实现,活动的意义自然生成。所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依然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各种活动时的重要指针。
追求活动的意义,教师是重要的保障。在谈到瑞吉欧教育经验时,我们总会被他们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所折服。瑞吉欧的教师总是让幼儿在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实际上,我们也能够成为他们,只要我们多听、多看、多记录、多思考,成为日本幼教先驱仓桥物三先生所说的“非显性的存在”,善于与幼儿“周旋”,那么幼儿就可能在有价值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充满意义的结果。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