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巧妙的提问不但能启发学生思考,而且能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如果教师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但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还能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生机。那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提问更有效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粗浅想法:
1 激趣性提问
常言说得好: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那么一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就会减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就应该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点尤其重要。例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时,在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你认为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而且是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因此,一定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又如教学了“能被2整除的数”后,我拿出两张电影票,一张是15排6座,另一张是15排7座,对学生说:“甲和乙是好朋友,拿到这两张电影票后,甲高兴地说:‘6和7是相邻的两个数,我俩坐在一起的。’可当他们走进电影院时,却发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发现了什么吗?为什么?”相信这样的提问,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求知欲,为进一步学习新知铺路。
2 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师若能在教学中适当地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那么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大有益处。
我在教学“用语言叙述算式23×(75÷3)”这一题时,是这样提问的:“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叙述这个算式?”这时,全班同学纷纷举手要求发言。“23乘以75除以3的商,积是多少?”“23与75除以3的商的积是多少?”“23乘以3除75的商,积是多少?”……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想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将为新知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证。
又如,我在教学“有化肥72吨,先用3辆同样的汽车一次运走18吨。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化肥一次运完,需要这样的汽车多少辆?”这一题时,学生们先用学过的知识,想出了(72-18)÷(18÷3)和72÷(18÷3)-3这样两种解法。这时我再次引导学生从倍数关系方面想出不同的解法,结果他们又想出了3×[(72-18)÷18]、3×(72÷18-1)和3×(72÷18)-3等3种解法。可见,发散性的提问,能很好地为新知的学习铺好的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出类似的提问,让提问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3 启发性提问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数学思考”等目标的融合,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时,通过让学生预习、动手操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时,我启发学生问:“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这一问题引起大家的兴趣。这时,我让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学具侧面展开、卷起、又展开,边观察,边思考,相互讨论。这时,一学生突然高兴地说:“如果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为正方形,它也是特殊的长方形。”我赞许地点点头,于是又启发学生问:“如果沿圆柱体侧面斜着切开,那么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同学们略一思考就纷纷举手说:“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果,从几个不同角度都得到了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S=底面周长x高。这种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强烈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4 铺垫性提问
铺垫性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即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一种提问。这种提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铺垫性提问的问题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并且在讲新知识时又要用到的。
例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这样一个问题:“给分数的分子加上4后,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几?”如果让学生马上答出来,显然难度过大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征,提如下问题作为铺垫:①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②分子加上4后,分子扩大了几倍?③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么办?经过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②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③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④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通过以上铺垫式的提问,相信学生对于“圆的周长”这一内容已经了如指掌。可见,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从教材内容的规律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好问题,能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有创见的成果,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5 设疑性提问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我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一个三角形,一条边的长度是4米,另一条边所对应的高的长度是6米。)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犹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使之“学则须疑”。
总之,只要教师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就一定能使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提问更有效。
1 激趣性提问
常言说得好: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那么一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就会减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就应该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点尤其重要。例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时,在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你认为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而且是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因此,一定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又如教学了“能被2整除的数”后,我拿出两张电影票,一张是15排6座,另一张是15排7座,对学生说:“甲和乙是好朋友,拿到这两张电影票后,甲高兴地说:‘6和7是相邻的两个数,我俩坐在一起的。’可当他们走进电影院时,却发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发现了什么吗?为什么?”相信这样的提问,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求知欲,为进一步学习新知铺路。
2 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师若能在教学中适当地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那么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大有益处。
我在教学“用语言叙述算式23×(75÷3)”这一题时,是这样提问的:“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叙述这个算式?”这时,全班同学纷纷举手要求发言。“23乘以75除以3的商,积是多少?”“23与75除以3的商的积是多少?”“23乘以3除75的商,积是多少?”……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想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将为新知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证。
又如,我在教学“有化肥72吨,先用3辆同样的汽车一次运走18吨。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化肥一次运完,需要这样的汽车多少辆?”这一题时,学生们先用学过的知识,想出了(72-18)÷(18÷3)和72÷(18÷3)-3这样两种解法。这时我再次引导学生从倍数关系方面想出不同的解法,结果他们又想出了3×[(72-18)÷18]、3×(72÷18-1)和3×(72÷18)-3等3种解法。可见,发散性的提问,能很好地为新知的学习铺好的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出类似的提问,让提问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3 启发性提问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数学思考”等目标的融合,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时,通过让学生预习、动手操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时,我启发学生问:“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这一问题引起大家的兴趣。这时,我让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学具侧面展开、卷起、又展开,边观察,边思考,相互讨论。这时,一学生突然高兴地说:“如果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为正方形,它也是特殊的长方形。”我赞许地点点头,于是又启发学生问:“如果沿圆柱体侧面斜着切开,那么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同学们略一思考就纷纷举手说:“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果,从几个不同角度都得到了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S=底面周长x高。这种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强烈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4 铺垫性提问
铺垫性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即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一种提问。这种提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铺垫性提问的问题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并且在讲新知识时又要用到的。
例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这样一个问题:“给分数的分子加上4后,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几?”如果让学生马上答出来,显然难度过大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征,提如下问题作为铺垫:①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②分子加上4后,分子扩大了几倍?③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么办?经过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②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③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④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通过以上铺垫式的提问,相信学生对于“圆的周长”这一内容已经了如指掌。可见,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从教材内容的规律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好问题,能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有创见的成果,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5 设疑性提问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我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一个三角形,一条边的长度是4米,另一条边所对应的高的长度是6米。)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犹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使之“学则须疑”。
总之,只要教师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就一定能使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提问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