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回补与市场重塑:后疫情时期的文化消费趋势探析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FQ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了巨大冲击,极大抑制了线下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但与此同时,也转化和催生了一批新型消费和升级型消费,构成了疫情之下的文化消费新形态.“新消费”的培育壮大和刺激释放对于市场的回补和重塑至关重要.危机孕育机遇,后疫情时期的文化消费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升级变革.积极梳理和把握文化消费在市场表现、市场业态、市场结构和消费渠道、消费场景、消费客群等方面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将更好地推动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有序和高质量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在艺术学理论学科背景中来界定艺术批评,将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区分开来.艺术批评与艺术史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当代性.对当代性的追求,让艺术批评在判断上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居间性,居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特性让艺术批评本身也具备作品的意味.
【摘 要】班主任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最直接最基础的实施者,是高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中坚力量,也是联系任课教师的纽带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表现为“育心”,即“心育”。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态 开放教育 情感世界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新时期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也是
2019年,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学科定位、艺术史书写的路径和方法、跨学科研究三大方面充分展开、深入开掘,取得了显著成绩.艺术学理论学科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学科,也是容易引发理解错位的学科.学者们不断从新的角度来探讨学科的特征和方法问题,在客观上促进了艺术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对不断廓清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边界、厘清艺术学理论的学科特征、寻找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方法都很有价值.
比较艺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应运而生.这既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也是艺术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既是时代的呼唤与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艺术学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然而,比较艺术学迄今为止却一直未能引起艺术学界主流的关注,我国比较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因此,本文特从比较艺术学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探讨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围.
唐纳德·卡斯比特是美国后现代艺术批评的代表作家.本文通过卡斯比特对抽象艺术的心理分析路径及其界定的艺术与现实之关系,从批评家的思想来源、批评家对抽象艺术本质的认识及抽象艺术如何反映潜意识的多重维度,来阐释卡斯比特对于抽象艺术作为“绝对幻觉”的观点,并反思这种绝对幻觉作为艺术的真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联,为抽象艺术的心理分析注入一重新的视野.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必要重新思考文艺和时代的关系,重新认识这个时代,更新知识结构,把握时代精神.在反思个人化写作的基础上,走出“内面人”的小天地,继承“柳青传统”,深入现实,以整体性视野绘出时代的总体画卷.文艺无不“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重新定位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应处理好真实性与倾向性、文艺与市场的关系.
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纪录片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记录现实,见证时代;反思历史,保存记忆;对话文明,沟通思想.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上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没有创建自己的国际品牌.真正的国际传播需要从纪实理念、叙事语态等方面进行调整:真实生活,而非完美神话;对话,而非宣传语态;国际化,而非本土化.
中国艺术批评不像西方那样呈现出进化的历史.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中国传统艺术批评发生了断裂,形成了传统艺术批评与现当代艺术批评之间的区分.受到关联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与政治和伦理评价密切相关,而且形成了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三位一体的文本.进入现当代之后,中国艺术批评出现了政治批评、商业批评和学院批评相互竞争的发展态势.
纪录片IP应是以内容优质、具有强吸引力和商业性的纪录片为主体打造的一系列内容矩阵及衍生开发行为.利用大数据预判受众需求进行定制生产,集合多平台资源形成最强触达矩阵,在营销层面充分挖掘IP价值,实现跨界合作,“风味”IP开发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打造中国纪录片IP,需创新主旨设定与故事表达,增强话题性与参与度,激发认同感和影响力,还需探索相应的判别标准与建设路径,才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创造可持续开发价值.
艺术家和艺术品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可能是更大的艺术运动、流派和风格中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批评来说,不仅要关注具体作家和作品,而且要关注它们所属的艺术运动、流派和风格.艺术运动、流派和风格的构成因素很多,但是在根本上可以还原为情感特质,因此艺术批评家尽管需要相关知识和技术,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某种超乎寻常的“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