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产权制度、构建国有企业特有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产权的理论和内涵出发,深入阐述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针对改革过程中突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产权制度改革的途径和办法。
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行政化管理体制的负面影响。
1、国有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够迫切。由于国家通过行政方式指挥和约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就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权利固定下来,一些重大事项如设备的购买等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结果使国有企业对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长此以往,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经济性动机越来越弱,主动寻求自我发展基本做不到。
2、国有企业办社会,严重扭曲了国有企业的性质。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成了小社会,本应由政府办的社会公共事业转移到了国有企业内部,这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在国有企业中延伸的种种表现。国有企业用于非生产性方面的巨大开支加重了其负担,这种高成本,低效益的运行机制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3、以行政化手段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削弱了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的通常作法是由上级机关的组织部门考察后予以委派,但这样产生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未必是最适合国有企业的。由政府选派的领导人,更看重上级部门对自己的评价,对市场竞争压力的感觉不够强烈,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行政权和经营权直接结合,滋生腐败。不规范的权利必然导致不规范的行为,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有直接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国有企业领导人可以自由地支配国有资产而不必担心风险,这种机制客观上使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可以利用手中权利为自己谋求经济利益,国有企业为了取悦主管部门,获取生产经营上的种种方便,拿国有资产送礼甚至行贿。
(二)产权结构的不对应性对国有企业效率的影响。
第一,协调成本加大。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权利,一般都要在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进行有效配置,这种配置常常是交叉的。当管理存在利益时,权利之争致使公务难以顺利进行。
第二,监督成本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不仅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利以权谋私,而且由于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极有可能是得不到有效回报,极有可能会发生偷懒和滥用职权现象,而对这些现象是很难监督的,即使实施监督,其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甚至高到监督难以为继的程度。
(三)公有制的缺陷致使国有资产流失成为可能。
传统的国家所有制存在着一个重大的根本性的缺陷,即它实际上缺乏一个真正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任的主体。从表面上看,国有制的产权主体是明确的:国家是所有者。但由于国家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或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可直接把握的责任人(法人或自然人),真正的产权主体实际上也就因此成为虚无,改革后,国有制松弛的产权关系没有得到改变,但一系列的放权措施,却使国有企业决策者有了经营管理和其它方面的权利,松弛的产权关系因为这种放权而失去了行政约束的屏障,“捞一把”就有了合法的条件与合适的机会,国有资产流失也就成为必然了。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明晰产权。
对所有制特别是对国有制改革的要求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改革等方面强烈地反映出来。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必须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要求改革现存国有企业制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理顺包括价格关系在内的各类市场参数、完善市场体系,是向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迈进的关键环节。
(二)构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多元化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将国有独资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国有企业,大量引入非国有的其他股东,包括非国有法人股东和个人股东,要将大量通过金融中介形成的居民对国有企业的债权转化为居民直接持有或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持有的股权,从而达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二是在国有独资国有企业中,要变单一的国有股东为多元的国有法人股东,使国有独资国有企业的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此外,财产组合的多元性,多元产权所特有的对组合在国有企业中的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性、经营决策的合理性、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等正是源于这种多元性。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体现出较高的活力和效率,形成资源合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良性发展。
(三)取消干部的行政级别。
干部级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贯彻其宏观计划而采取的制度,在市场经济下,保留行政级别已无任何实际意义,对干部的管理方式要从级别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各个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机制,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来强化职工的专业知识管理才能,培养他们形成极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树立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以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为最高追求的工作理念,并通过管理实际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观念引导。
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国有企业改制的意义,消除各种疑虑。由于旧的国有企业产;权模式在职工脑海中的影响太深,有些人仍然怀着对“大锅饭”的眷恋,对改制存在种种疑虑,“怕咱对自己带来不利”。因此,要层层发动,转变观念,坚决摒弃“怕改恋旧”的思想,同心协力,创出一条国有企业发展的新路。
(二)注意国有资产的监管。
更深层的问题是因为国有制的原因,纯政府行政行为实行的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权的下放,不一定能带来国有企业的活力和效率,但却一定会造成这样一个后果:国有资产流失。流失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是有意造成的,如假公济私、私分公款、请客送礼、行贿受贿、贪污盗窃等等;也有的是无意造成。如管理混乱、经营亏损、国有资产评估偏低、对外资缺乏严格市核、股份制国有企业的配股和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等等,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估,强化管理,严防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最后,我们能从这些年改革的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情形,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化程度较低的公有制形式具有比公有化程度较高的公有制形式更高的运行效率;而非国有制企业则显示出比公有制经济更高的效率。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就此简单地得出结论说非公有制经济比公有制经济好,公有化程度较低的公有制经济比较高的公有制经济好。但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机制灵活、产权约束有力、内在开拓力较强的事实却能使我们认定这样一个道理,必须对以国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进行主体改革,明晰产权,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才能更为有效地推动国有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行政化管理体制的负面影响。
1、国有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够迫切。由于国家通过行政方式指挥和约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就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权利固定下来,一些重大事项如设备的购买等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结果使国有企业对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长此以往,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经济性动机越来越弱,主动寻求自我发展基本做不到。
2、国有企业办社会,严重扭曲了国有企业的性质。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成了小社会,本应由政府办的社会公共事业转移到了国有企业内部,这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在国有企业中延伸的种种表现。国有企业用于非生产性方面的巨大开支加重了其负担,这种高成本,低效益的运行机制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3、以行政化手段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削弱了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的通常作法是由上级机关的组织部门考察后予以委派,但这样产生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未必是最适合国有企业的。由政府选派的领导人,更看重上级部门对自己的评价,对市场竞争压力的感觉不够强烈,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行政权和经营权直接结合,滋生腐败。不规范的权利必然导致不规范的行为,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有直接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国有企业领导人可以自由地支配国有资产而不必担心风险,这种机制客观上使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可以利用手中权利为自己谋求经济利益,国有企业为了取悦主管部门,获取生产经营上的种种方便,拿国有资产送礼甚至行贿。
(二)产权结构的不对应性对国有企业效率的影响。
第一,协调成本加大。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权利,一般都要在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进行有效配置,这种配置常常是交叉的。当管理存在利益时,权利之争致使公务难以顺利进行。
第二,监督成本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不仅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利以权谋私,而且由于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极有可能是得不到有效回报,极有可能会发生偷懒和滥用职权现象,而对这些现象是很难监督的,即使实施监督,其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甚至高到监督难以为继的程度。
(三)公有制的缺陷致使国有资产流失成为可能。
传统的国家所有制存在着一个重大的根本性的缺陷,即它实际上缺乏一个真正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任的主体。从表面上看,国有制的产权主体是明确的:国家是所有者。但由于国家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或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可直接把握的责任人(法人或自然人),真正的产权主体实际上也就因此成为虚无,改革后,国有制松弛的产权关系没有得到改变,但一系列的放权措施,却使国有企业决策者有了经营管理和其它方面的权利,松弛的产权关系因为这种放权而失去了行政约束的屏障,“捞一把”就有了合法的条件与合适的机会,国有资产流失也就成为必然了。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明晰产权。
对所有制特别是对国有制改革的要求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改革等方面强烈地反映出来。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必须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要求改革现存国有企业制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理顺包括价格关系在内的各类市场参数、完善市场体系,是向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迈进的关键环节。
(二)构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多元化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将国有独资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国有企业,大量引入非国有的其他股东,包括非国有法人股东和个人股东,要将大量通过金融中介形成的居民对国有企业的债权转化为居民直接持有或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持有的股权,从而达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二是在国有独资国有企业中,要变单一的国有股东为多元的国有法人股东,使国有独资国有企业的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此外,财产组合的多元性,多元产权所特有的对组合在国有企业中的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性、经营决策的合理性、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等正是源于这种多元性。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体现出较高的活力和效率,形成资源合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良性发展。
(三)取消干部的行政级别。
干部级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贯彻其宏观计划而采取的制度,在市场经济下,保留行政级别已无任何实际意义,对干部的管理方式要从级别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各个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机制,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来强化职工的专业知识管理才能,培养他们形成极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树立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以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为最高追求的工作理念,并通过管理实际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观念引导。
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国有企业改制的意义,消除各种疑虑。由于旧的国有企业产;权模式在职工脑海中的影响太深,有些人仍然怀着对“大锅饭”的眷恋,对改制存在种种疑虑,“怕咱对自己带来不利”。因此,要层层发动,转变观念,坚决摒弃“怕改恋旧”的思想,同心协力,创出一条国有企业发展的新路。
(二)注意国有资产的监管。
更深层的问题是因为国有制的原因,纯政府行政行为实行的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权的下放,不一定能带来国有企业的活力和效率,但却一定会造成这样一个后果:国有资产流失。流失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是有意造成的,如假公济私、私分公款、请客送礼、行贿受贿、贪污盗窃等等;也有的是无意造成。如管理混乱、经营亏损、国有资产评估偏低、对外资缺乏严格市核、股份制国有企业的配股和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等等,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估,强化管理,严防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最后,我们能从这些年改革的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情形,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化程度较低的公有制形式具有比公有化程度较高的公有制形式更高的运行效率;而非国有制企业则显示出比公有制经济更高的效率。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就此简单地得出结论说非公有制经济比公有制经济好,公有化程度较低的公有制经济比较高的公有制经济好。但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机制灵活、产权约束有力、内在开拓力较强的事实却能使我们认定这样一个道理,必须对以国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进行主体改革,明晰产权,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才能更为有效地推动国有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