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真正让学生喜爱音乐、懂得鉴赏音乐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自主学习 聆听 分析 实践
传统的音乐教学就是以强调知识与技能、接受与掌握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欣赏歌曲、学唱歌曲,一节课下来不仅老师唱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教学效果不明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音乐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学会聆听,自主交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1.美妙音乐,随心聆听。
古代文化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说创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而听众是通过作品体验其中感情的。如果没有学会聆听,那么再美的音乐都无法感受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坐上三四分钟欣赏音乐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要他们在六七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安静地欣赏音乐作品,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并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因为每类作品相对应的欣赏方法也是不同的。
比如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歌曲短小,音调缓和,所以我让学生初听音乐的时候采用闭目聆听的方式,闭上眼睛,仿佛一切都安静了,调皮的孩子想说话都没有机会。这样学生就能够全身心地聆听音乐,随着音乐的律动,为之陶醉,感受音乐的美好,身心愉悦。
在遇到歌曲旋律发生较大起伏、情绪变化明显这一类的音乐作品时,我会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感受:带着问题去思考。如欣赏歌曲《东方之珠》时,我给学生提这样的一个问题:在音乐的初听过程中,你感受到作品从哪个地方开始情绪发生变化,有怎样的变化?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细致地听,那带着问题去思考的样子可爱极了。
前面说到的是针对简短音乐作品的欣赏方法。但是碰到一些内容丰富、较大篇幅的音乐作品时,该怎么做呢?在欣赏交响诗套曲《沃尔塔瓦河》时,我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在音乐笔记本上把音乐中使用的主要乐器、音乐节奏的变化及对音乐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虽然一开始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些大,但是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加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就会逐渐提高。我记得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在音乐的进行中,我听到了小提琴的音色。它用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的泛音相配合,有如溅起的浪花银光闪闪。还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沃尔塔瓦河的主题由小提琴演奏,那深情如歌的旋律细致地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深情及真挚的爱。
2.美妙音乐,随心聆听。
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所以对于节奏感强烈、情绪热情奔放的这类音乐作品,就要让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表演,让孩子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在《走近进行曲》一课时,我让每一个小组成员站起来围成一个圆圈,播放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让他们随着音乐动起来。我发现当播放歌曲《桑塔·露琪亚》这首舒缓3拍子的音乐时,大家就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身体做摇摆的动作,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都可以感受到他们沉醉在抒情的音乐中。与之对比的是歌曲《当兵的人》,当充满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歌声响起时,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有力地踏起步伐,那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样子,把进行曲的风格诠释得相当到位,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3.自主表达,学会交流。
学会交流,是指组内之间或组间之间的成员,在知识、思想和智慧等方面的撞击,在交流中,使知识得以丰富,在交流中,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引入音乐课堂以后,我发现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最优化,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在表达音乐感受的时候要准确地从速度、力度、音色、音区、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上面入手。
现在的学生在表达音乐感受的时候,常常词不达意,总是把“好听”、“优美”这些词语反复地运用,真正涉及音乐本身的并不多。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白各个音乐要素,在交流的时候才会充满自信,才会主动地表达感受,和同学交流甚欢。
比如学习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找一找哪一个音乐要素对歌曲情绪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很快就感受到是力度这个音乐要素。在复听的过程中我让同学们仔细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在进行小组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积极性颇高,几个小组都很高水平地表达出这首作品在力度变化上的层次感。第一小组成员说:音乐采用了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处理方法;第二小组成员补充说:力度记号为ppp—ff—ppp;第三小组成员说: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
二、分析音乐,自主学唱
每一个音乐作品总是体现了词曲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因特定的时代、环境、修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常常表现出各自的创作风格。对每首音乐作品有相应的了解并学会分析音乐作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唱、欣赏歌曲。
1.哼唱旋律,找出变化。
初中的歌曲,一般是短小且富有规律性的。在分析音乐的时候,我常采用两种方法:(1)哼唱旋律。如学唱歌曲《当兵的人》,我先让学生初步欣赏,对音乐的旋律有整体的印象。在复听的时候,尝试让同学们轻轻地跟着旋律哼唱,感受音乐。在哼唱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乐曲的前16小节旋律铿锵有力,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代军人威武高大的形象,这一乐段的最后音落在“1”上,给人一种稳定、坚定的感觉。后16小节,音乐由高音区转入中低音区,抒情亲切,是发自内心的倾诉,与前面形成对比。歌曲的最后补充结束句,将情绪推向高潮。所以是一首带再现因素的单二部曲式。(2)找出变化的乐句。这里的变化指的是旋律、情绪、节奏、速度等方面变化较大的乐句。找到它就相当于找到了音乐发展的转折点,能让我们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音乐的风格特点、作者所传递的情感,等等。 2.歌曲演唱,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和其他条件的差异,其学习方式必然有差异,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就有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学习环境来予以支持,从而达到个体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
如在学习歌曲《大海啊,故乡》一课,先通过聆听音乐,从听辨中找出旋律重复与发展的规律,再注意让学生从模仿切入,用“啦”来模唱歌曲,熟悉旋律。接着师生共同演唱歌谱,难点、重点的节奏和旋律,教师加以讲解,更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整体旋律,然后教师让学生跟着录音,填词学唱。学生有了正确的演唱概念,为自主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最后,请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首歌曲的方式,可以跟老师一起学唱,可以跟录音学唱,也可以组成小组来自学。学生非常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策略,其目的是还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索的权利。当师生一起学习时,学生演唱的错误教师能及时指出,并加以强化,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跟录音范唱和自学时,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及时纠正,互相帮忙。而学生个体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这种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增强学习自信,培养自主学习、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
三、鼓励实践,自主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时间活动密切相关。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体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重视让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美。在《荧屏乐声》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用所学电影音乐的知识,为《西游记》唐僧师徒中的四个人设计相配的音乐。四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并附有旁白。当每一组在表演的时候,大家都认真观看,仔细聆听选配的音乐。听到有趣的地方,都会发自内心地大笑。这样的表演,这样的实践活动,给每一位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我们应该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
由于音乐课堂中关于自主学习的方式尝试时间还很短,以上只是我结合自己教学情况的粗略想法。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我们应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让所有的孩子在音乐自主学习中且歌且吟。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自主学习 聆听 分析 实践
传统的音乐教学就是以强调知识与技能、接受与掌握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欣赏歌曲、学唱歌曲,一节课下来不仅老师唱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教学效果不明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音乐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学会聆听,自主交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1.美妙音乐,随心聆听。
古代文化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说创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而听众是通过作品体验其中感情的。如果没有学会聆听,那么再美的音乐都无法感受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坐上三四分钟欣赏音乐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要他们在六七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安静地欣赏音乐作品,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并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因为每类作品相对应的欣赏方法也是不同的。
比如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歌曲短小,音调缓和,所以我让学生初听音乐的时候采用闭目聆听的方式,闭上眼睛,仿佛一切都安静了,调皮的孩子想说话都没有机会。这样学生就能够全身心地聆听音乐,随着音乐的律动,为之陶醉,感受音乐的美好,身心愉悦。
在遇到歌曲旋律发生较大起伏、情绪变化明显这一类的音乐作品时,我会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感受:带着问题去思考。如欣赏歌曲《东方之珠》时,我给学生提这样的一个问题:在音乐的初听过程中,你感受到作品从哪个地方开始情绪发生变化,有怎样的变化?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细致地听,那带着问题去思考的样子可爱极了。
前面说到的是针对简短音乐作品的欣赏方法。但是碰到一些内容丰富、较大篇幅的音乐作品时,该怎么做呢?在欣赏交响诗套曲《沃尔塔瓦河》时,我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在音乐笔记本上把音乐中使用的主要乐器、音乐节奏的变化及对音乐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虽然一开始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些大,但是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加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就会逐渐提高。我记得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在音乐的进行中,我听到了小提琴的音色。它用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的泛音相配合,有如溅起的浪花银光闪闪。还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沃尔塔瓦河的主题由小提琴演奏,那深情如歌的旋律细致地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深情及真挚的爱。
2.美妙音乐,随心聆听。
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所以对于节奏感强烈、情绪热情奔放的这类音乐作品,就要让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表演,让孩子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在《走近进行曲》一课时,我让每一个小组成员站起来围成一个圆圈,播放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让他们随着音乐动起来。我发现当播放歌曲《桑塔·露琪亚》这首舒缓3拍子的音乐时,大家就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身体做摇摆的动作,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都可以感受到他们沉醉在抒情的音乐中。与之对比的是歌曲《当兵的人》,当充满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歌声响起时,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有力地踏起步伐,那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样子,把进行曲的风格诠释得相当到位,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3.自主表达,学会交流。
学会交流,是指组内之间或组间之间的成员,在知识、思想和智慧等方面的撞击,在交流中,使知识得以丰富,在交流中,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引入音乐课堂以后,我发现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最优化,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在表达音乐感受的时候要准确地从速度、力度、音色、音区、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上面入手。
现在的学生在表达音乐感受的时候,常常词不达意,总是把“好听”、“优美”这些词语反复地运用,真正涉及音乐本身的并不多。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白各个音乐要素,在交流的时候才会充满自信,才会主动地表达感受,和同学交流甚欢。
比如学习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找一找哪一个音乐要素对歌曲情绪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很快就感受到是力度这个音乐要素。在复听的过程中我让同学们仔细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在进行小组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积极性颇高,几个小组都很高水平地表达出这首作品在力度变化上的层次感。第一小组成员说:音乐采用了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处理方法;第二小组成员补充说:力度记号为ppp—ff—ppp;第三小组成员说: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
二、分析音乐,自主学唱
每一个音乐作品总是体现了词曲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因特定的时代、环境、修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常常表现出各自的创作风格。对每首音乐作品有相应的了解并学会分析音乐作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唱、欣赏歌曲。
1.哼唱旋律,找出变化。
初中的歌曲,一般是短小且富有规律性的。在分析音乐的时候,我常采用两种方法:(1)哼唱旋律。如学唱歌曲《当兵的人》,我先让学生初步欣赏,对音乐的旋律有整体的印象。在复听的时候,尝试让同学们轻轻地跟着旋律哼唱,感受音乐。在哼唱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乐曲的前16小节旋律铿锵有力,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代军人威武高大的形象,这一乐段的最后音落在“1”上,给人一种稳定、坚定的感觉。后16小节,音乐由高音区转入中低音区,抒情亲切,是发自内心的倾诉,与前面形成对比。歌曲的最后补充结束句,将情绪推向高潮。所以是一首带再现因素的单二部曲式。(2)找出变化的乐句。这里的变化指的是旋律、情绪、节奏、速度等方面变化较大的乐句。找到它就相当于找到了音乐发展的转折点,能让我们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音乐的风格特点、作者所传递的情感,等等。 2.歌曲演唱,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和其他条件的差异,其学习方式必然有差异,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就有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学习环境来予以支持,从而达到个体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
如在学习歌曲《大海啊,故乡》一课,先通过聆听音乐,从听辨中找出旋律重复与发展的规律,再注意让学生从模仿切入,用“啦”来模唱歌曲,熟悉旋律。接着师生共同演唱歌谱,难点、重点的节奏和旋律,教师加以讲解,更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整体旋律,然后教师让学生跟着录音,填词学唱。学生有了正确的演唱概念,为自主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最后,请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首歌曲的方式,可以跟老师一起学唱,可以跟录音学唱,也可以组成小组来自学。学生非常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策略,其目的是还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索的权利。当师生一起学习时,学生演唱的错误教师能及时指出,并加以强化,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跟录音范唱和自学时,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及时纠正,互相帮忙。而学生个体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这种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增强学习自信,培养自主学习、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
三、鼓励实践,自主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时间活动密切相关。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体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重视让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美。在《荧屏乐声》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用所学电影音乐的知识,为《西游记》唐僧师徒中的四个人设计相配的音乐。四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并附有旁白。当每一组在表演的时候,大家都认真观看,仔细聆听选配的音乐。听到有趣的地方,都会发自内心地大笑。这样的表演,这样的实践活动,给每一位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我们应该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
由于音乐课堂中关于自主学习的方式尝试时间还很短,以上只是我结合自己教学情况的粗略想法。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我们应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让所有的孩子在音乐自主学习中且歌且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