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人类生活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写作的过程不但能启迪人的心智,拓展人的思维,还能锻炼人的意志,丰富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习作能力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习作,是一个人在特定表述动机的驱使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现其结果的过程。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就能成为一件乐事,不再是负担,是一种与人交流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
有一个学生,父母闹离婚,成天吵吵闹闹,孩子苦不堪言。为此,这个平时很怕作文的孩子,给父母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多字的长信,述说她内心的痛苦、恐惧和绝望……写得情真意切,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作文。当我含着眼泪读完这封信的时候,我震撼了——原来不是孩子不会写,而是平时要求他们写的作文不是他们心理的需要,他们不是在表达心灵,不是在与人交际,而仅仅是在完成老师的作业。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不仅仅是以生活为源泉,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写作来记录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享受生活,同时也剖析自我,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所以,小学生习作指导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创设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激发习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做习作的主人。
二、明确习作的要求,把握学生习作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称小学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截然有别于“创作”,也不完全等同于成人在生活中的写作。所以,小学生的习作要求不宜过高。
低年级叫写话,就是动笔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强调的是“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完成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转化。中高年级叫习作,中年级重在自由表达,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想象不拘形式地写下来,学习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高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重在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做到说真话,说自己的话。
南宋的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曾经说过:“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雅入俗,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他所强调的就是在初学写作时要少一点禁忌,多一点自主,多一点自由表达。因此,在习作指导时要尽量改变作文命题的思路,减少命题的统一性,增加可选择性和弹性,给学生挥洒的空间和余地。如在指导学生“学写童话故事”时,只做了“选定角色,合理想象,新奇有趣”的提示,对习作没有更多的要求,而在讲评中通过肯定,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结合习作的内容,储备和激活习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现、感知和捕捉习作素材,积累规范的语言文字材料是习作必不可少的要求,
1.观察和收集习作素材,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去思考。大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根据习作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对观察的人或事物给予足够的注意,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感知、体会,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综合观察能力。如有的老师每天用3~5分钟让学生交流当天发现的新闻;有的老师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或成长日记;有的老师让学生每天写一段话……这都是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和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充分说明阅读是丰富学生习作材料和语言储备的一条必由之路。
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一向强调“厚积而薄发”很有道理。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和多练。有一位老教师,她的教学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全班学生的作文却出奇的好,我向她请教,她说她不过是学习古人,靠的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做到多读、多背和多练。此外,学生习作的表达方法、形式与技能也要从书中的“例子”去体会和模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成功经验足以说明阅读积累对提高习作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四、把握习作的时机,完成由说到写的过渡
低年级写话是习作的基础,“说写同源”“先说后写”是一个人从运用口头语进行表达向运用书面语进行表达的必然过程。习作的真本领是在一定的“时机”,在科学的方法指引下,在“写”的实践中实现的。这里所说的“时机”,一是指“写话”的年级。一般从二年级开始,程度好的,时机合适时也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开始阶段的写话练习,要求一定不能太高,应该是最基础、最简单的练习。只要孩子愿意写,能大致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二是指“写话”和“习作”动笔的时机(火候)。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学写童话故事”时,引导学生对魔法箱中飞出的水晶球具有什么魔力进行了大胆的想象“____带上魔法水晶球____”。当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时,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站起来说,而是给了学生长达3分钟的静思时间,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举起小手时,老师才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想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重视阅读教学,学习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适量的课后小练笔训练来学习课文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只有坚持读写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如学习《东方之珠》一课后,学习“总—分”的方式,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语言风格去想象,去练习。
六、合理选择范文出示的时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范文出示的时机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要根据习作指导的需要合理选择范文出示的时机。1.习作前出示:引导思路,学习方法(中、低段)。如,借助范文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写自己喜欢的事物,这样的指导符合中年级起步作文“从仿到创”的规律。2.习作中出示:发现问题后借助范文引导,进一步打开思路,提高针对性。3.习作后出示:借助范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进一步打开视野和习作的思路,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
七、发挥讲评的作用,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小学生的习作要做到:一是“具体明确”;二是“文从字顺”;三是“会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一句话,就是要看写出来的文章能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自己或别人能不能看得懂,读得通,读得顺。
1.评价修改要及时。第一步:对照习作要求,以自读的方式去发现文章的毛病或需要完善的地方,然后动手删减、调整、添加……直至满意。第二步,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尽量能当堂点评,面批面改。第三步:仿照课堂上老师的点评、批改,学生对照习作要求与同学交换着读,商量着改。第四步:在班上让别人读,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再行修改。
2.赏识评价与问题评价相结合。习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劳动,它需要学生展开复杂的思维活动。有的习作在遣词造句上较为新颖,有的习作表现出自鸣天籁的童真童趣,有的给习作自拟了一道精彩、独特的题目,有的习作写了一个较出色的结尾或开头等等,老师都应及时地加以赞扬。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鼓励、点拨,指导其自主地完成习作。
3.“评—改—评”相结合。一是初评。学生每次习作初稿完成后,老师从上、中、下各层次习作中抽出部分代表作(或者抽一个小组)进行批改、点评,初定等级,并选出最典型的一两篇在班上集体讲评;“典型习作讲评”之后,让学生对照要求自评、互评,初定等级;二是修改。学生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意见修改习作;三是终评。学生分组再次互评,老师再次点评“初评”时抽出来的学生习作的修改稿,最后定等级。同时评阅其他学生习作评改的情况,将评议修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小学习作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研究、改进,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益。
责任编辑:王天杰
一、关注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习作,是一个人在特定表述动机的驱使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现其结果的过程。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就能成为一件乐事,不再是负担,是一种与人交流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
有一个学生,父母闹离婚,成天吵吵闹闹,孩子苦不堪言。为此,这个平时很怕作文的孩子,给父母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多字的长信,述说她内心的痛苦、恐惧和绝望……写得情真意切,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作文。当我含着眼泪读完这封信的时候,我震撼了——原来不是孩子不会写,而是平时要求他们写的作文不是他们心理的需要,他们不是在表达心灵,不是在与人交际,而仅仅是在完成老师的作业。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不仅仅是以生活为源泉,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写作来记录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享受生活,同时也剖析自我,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所以,小学生习作指导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创设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激发习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做习作的主人。
二、明确习作的要求,把握学生习作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称小学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截然有别于“创作”,也不完全等同于成人在生活中的写作。所以,小学生的习作要求不宜过高。
低年级叫写话,就是动笔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强调的是“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完成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转化。中高年级叫习作,中年级重在自由表达,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想象不拘形式地写下来,学习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高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重在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做到说真话,说自己的话。
南宋的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曾经说过:“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雅入俗,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他所强调的就是在初学写作时要少一点禁忌,多一点自主,多一点自由表达。因此,在习作指导时要尽量改变作文命题的思路,减少命题的统一性,增加可选择性和弹性,给学生挥洒的空间和余地。如在指导学生“学写童话故事”时,只做了“选定角色,合理想象,新奇有趣”的提示,对习作没有更多的要求,而在讲评中通过肯定,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结合习作的内容,储备和激活习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现、感知和捕捉习作素材,积累规范的语言文字材料是习作必不可少的要求,
1.观察和收集习作素材,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去思考。大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根据习作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对观察的人或事物给予足够的注意,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感知、体会,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综合观察能力。如有的老师每天用3~5分钟让学生交流当天发现的新闻;有的老师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或成长日记;有的老师让学生每天写一段话……这都是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和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充分说明阅读是丰富学生习作材料和语言储备的一条必由之路。
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一向强调“厚积而薄发”很有道理。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和多练。有一位老教师,她的教学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全班学生的作文却出奇的好,我向她请教,她说她不过是学习古人,靠的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做到多读、多背和多练。此外,学生习作的表达方法、形式与技能也要从书中的“例子”去体会和模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成功经验足以说明阅读积累对提高习作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四、把握习作的时机,完成由说到写的过渡
低年级写话是习作的基础,“说写同源”“先说后写”是一个人从运用口头语进行表达向运用书面语进行表达的必然过程。习作的真本领是在一定的“时机”,在科学的方法指引下,在“写”的实践中实现的。这里所说的“时机”,一是指“写话”的年级。一般从二年级开始,程度好的,时机合适时也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开始阶段的写话练习,要求一定不能太高,应该是最基础、最简单的练习。只要孩子愿意写,能大致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二是指“写话”和“习作”动笔的时机(火候)。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学写童话故事”时,引导学生对魔法箱中飞出的水晶球具有什么魔力进行了大胆的想象“____带上魔法水晶球____”。当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时,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站起来说,而是给了学生长达3分钟的静思时间,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举起小手时,老师才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想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重视阅读教学,学习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适量的课后小练笔训练来学习课文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只有坚持读写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如学习《东方之珠》一课后,学习“总—分”的方式,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语言风格去想象,去练习。
六、合理选择范文出示的时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范文出示的时机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要根据习作指导的需要合理选择范文出示的时机。1.习作前出示:引导思路,学习方法(中、低段)。如,借助范文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写自己喜欢的事物,这样的指导符合中年级起步作文“从仿到创”的规律。2.习作中出示:发现问题后借助范文引导,进一步打开思路,提高针对性。3.习作后出示:借助范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进一步打开视野和习作的思路,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
七、发挥讲评的作用,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小学生的习作要做到:一是“具体明确”;二是“文从字顺”;三是“会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一句话,就是要看写出来的文章能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自己或别人能不能看得懂,读得通,读得顺。
1.评价修改要及时。第一步:对照习作要求,以自读的方式去发现文章的毛病或需要完善的地方,然后动手删减、调整、添加……直至满意。第二步,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尽量能当堂点评,面批面改。第三步:仿照课堂上老师的点评、批改,学生对照习作要求与同学交换着读,商量着改。第四步:在班上让别人读,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再行修改。
2.赏识评价与问题评价相结合。习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劳动,它需要学生展开复杂的思维活动。有的习作在遣词造句上较为新颖,有的习作表现出自鸣天籁的童真童趣,有的给习作自拟了一道精彩、独特的题目,有的习作写了一个较出色的结尾或开头等等,老师都应及时地加以赞扬。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鼓励、点拨,指导其自主地完成习作。
3.“评—改—评”相结合。一是初评。学生每次习作初稿完成后,老师从上、中、下各层次习作中抽出部分代表作(或者抽一个小组)进行批改、点评,初定等级,并选出最典型的一两篇在班上集体讲评;“典型习作讲评”之后,让学生对照要求自评、互评,初定等级;二是修改。学生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意见修改习作;三是终评。学生分组再次互评,老师再次点评“初评”时抽出来的学生习作的修改稿,最后定等级。同时评阅其他学生习作评改的情况,将评议修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小学习作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研究、改进,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益。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