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学习模式,与研究型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学习模式绝对不同,也不能相同,它具有岗位性、实用性、拓展性和针对性的特征。创新高职教育的学习模式,是高质量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其价值意义非同一般。本文从涵义、内容、特征以及价值视阈四个方面论述了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习模式;价值视阈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涵义
模式,即具有一定标准的样式。学习模式,指的是在接受知识和经验以及技能和工艺习练等学习过程中所遵循或坚持的某种程序和样式,是具有稳定性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程式和步骤。
学习模式不是千篇一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采取何种学习模式是由教育的性质、类型、目标以及学习的任务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什么性质的教育和学习,什么样目标任务的学习,所应采取的学习模式是不一样的。高职教育中的学习模式与研究型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学习模式绝对不同,也不能相同。这是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
所谓高职教育的学习模式,是指高职院校的师生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以就业为导向所建立和采取的为直接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发展能力的学习样式。这其中不仅包含高职教育中教师的学习模式,更加重要的是,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学生的学习模式。这是因为,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客观要求,必然地体现在自身的学习范式上,不能在教案里纺纱织布,在黑板上量体裁衣,只能动口不会动手的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是难有立足之地的,既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岗位操作技能、演示技能,又不能使学生掌握生存本领、提高竞争能力。而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直奔就业主题,这样的主题就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实际实在,学习方式必须是“真刀真枪”,学习环境必须是实情实景。职业教育大家黄炎培说过:“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就业上岗的现实需求,决定了高职学生学习模式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际的“无缝”对接,坚持做与学的“化合”反应。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这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高职生成长成才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理论与实际的“无缝”对接,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是高职生成为企业翘首以待,深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的必需。这里的实际,既是行业企业需求的实际、岗位操作的实际,又是高职生学习基础、身心健康及智能发展的实际。“无缝”对接,是真正的、高质量的“焊接”,是把一切有关生存的理念、艺术、原则和范畴变成高职生生存、发展的真实本领的融通过程。做与学的“化合”反应,其最宝贵的意义不在于在学中做的模仿、实训过程,或者是在做中学的体味、领悟过程,而是在于全新的技能生成和本领提升,在于所带来的技术和理念创新。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内容
高职教育中的学习模式,其主要内容表现为:
自学与师学的有机结合高职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开始培养自己的自学习惯,逐步学会科学的自学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的视域中进行奠基性、拓展性学习。那种全面依赖教师进行“保姆式”灌输的做法应当抛弃。应确立自学为主、师教为辅的自主性学习机制。师教的目的,除了获取“知识点”和“技能结”以外,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得治学的方法、探索的精神、操作的规程、创新的思路以及创业的灵感。高职生可以在自学与师教的有机结合中,获得猎取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快感,享受自我感悟的兴奋流程。从这一点出发,高职教师的教学就应当是“放牧式”的,而不能采取“圈养式”的传统方法。
理论与实践的无界化一般地说,学习都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脱离实践的单纯理论的传递、接受、整合,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效用的。高职教育中的学习,不是一般地简单套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公式,而是更强调实践在整个学习体系构成中的核心作用、贯通作用,要求达到无界化状态。理论与实践不是里外“两张皮”,不是上下“两个头”,不是先后“两阶段”,也不是左右“两股道”,其无界化状态是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等职业教育家“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思想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实践的原则,是高职生全部职业生涯的第一原则,自然也是其学习生涯所要坚持和捍卫的第一原则。
“校学”与“工学”的直通车高职生在校学习追求的是职业真实性,因而高职院校应尽量将校内学习环境演变成具有仿真性的“教学工厂”,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更为重要,即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学校与工厂企业能否开通“双向往返直通车”,这是事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大局问题,也是事关高职生“怎么学”、“学什么”、“有用否”的关键问题。因而“工学”概念应运而生。这里的“工学”,相对于在校学习,指的是高职生在工厂企业的学习,是向工程师、一线工人讨教的学习,是直接从事具体工种的学习。它吻合了高职生“要真学、要学真、真要学”的成才需求、学习需求和就业需求。“高职学生工”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实习打工、谋生打工,还是服务打工、体验打工、创业打工,都是高职生在真实的社会状态下学习生存知识、检验生存能力、校正生存态度的壮丽出场。
“做中学”与“学中做”的铰接状铰链本是连接机器、车辆、门窗等器物的两个部分的装置或零件,所连接的部分能绕着铰链的轴转动。高职生做与学的“铰”接,是围绕着职业能力之“轴”而转动的。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便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不成教,学不成学。”做,就是学,在做中学;学,就是做,在学中做。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生的学习不能不借鉴传统手艺人的学习方法,拒绝这一传统方法,便很难学到真本事,领悟真窍门,成为专业的能工巧匠,进而成为企业岗位或行当的“掌门人”。学做融通,做学交互,则讲究眼到、手到、心到,要善于观察,手脚勤快,还要揣摩分析,才能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特征
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其学习模式也具有自身的特质。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岗位性高职生的技能岗位,作为其学习生涯的目的地,使得高职生学有奔头,做有盼头,并以此为航标,苦练技术和本领,其学习的动力源正在于此。因而,高职生学习模式的成“型”,源于职业知识和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高职生学习模式以胜任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具有岗位性的价值向度。换句话说,高职生的学习之“眼”,所瞄准的是职业岗位,目光所以如“炬”,是为练就岗位技能和生存能力而闪烁。
实用性高职生在学做过程中,特别忌讳“花拳绣腿”,反对“空对空”、“空对地”的夸夸其谈,崇尚作为职业教育奠基人之一的张謇之有“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理念。这种应用型学习模式,基于实际,精于实在,贵在实用。企业顶岗作业的现实要求,拒绝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中滥做“无用功”。高职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不是单一纸质的表现形式,而是集中表现为能否在岗位操作中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拓展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行业、专业及其相关岗位也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岗位要求日新月异,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变化发展的,甚至整个职业岗位也存在着“迁移”问题。相应的,高职生必须随着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以及岗位的变化而为转变,从而再造自己已经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因此,高职生的学习既是针对某一专业岗位,又不囿于某一岗位,而应具有一定的伸展性、扩张性和可持续性,那种“用一点,学一点”的功利化做法是不利于高职生的职业建树与发展的。
针对性高职生所寻求和接受的教育,既不是理论研究型、学术探究型的教育,也非科普型、通识型的教育,而是操作性极强的高技能教育,因而其专业、技能、岗位、工序的针对性显著。正因为如此,高职生在学习时应当注重三个指向:一是针对自身,反思自己的悟性、理解力,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如何;二是针对职业岗位,需要哪些技能要素才能掌握它;三是针对师从对象(教师或师傅或其他),有无真本领,能从其学到什么真本领。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创新的价值视阈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形成不是主观的,而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受制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必然地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创新高职教育的学习模式,是高质量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其价值意义非同一般。
学习模式创新,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的改进基于高职生职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必须选择必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即高职教学的一切,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牢牢抓住学生职业技能增长的核心,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职业需要。客观说来,没有强劲的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需要,便没有有效的高职教育;没有围绕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正确的教学选择,也就失去或者弱化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高职院校之所以强调教学的实效性,就是基于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内在要求。这就是说,高职教学中必须首先考量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机构成,即高职生从业时用人单位究竟需要哪些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等涵养,然后,打造出教学课程的“集成模块”,制定出教育教学、实训实践要旨以及设计出具体教学过程中诸多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等,以使高职生在较短的教学时数内能够迅速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为完成职业任务和吻合岗位资格所不可缺乏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即“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教师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该根据行业、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加以设计、加以取舍,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岗位能力培养,应根据职业岗位职责的需求加以确定,并据此开设相应课程及技能实训项目,形成理论和实践相融、“座位”与岗位相接的教学计划进程表。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把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最高原则的关键所在。一句话,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据,主动吻合实用性、效能型的高职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创新,有利于整合学习资源,从根本上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学习模式的运行,不外乎主体(高职生:准职业者)、客体(学习对象:来自于职场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和介体(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师傅)的交互作用。这其中,介体不能自认为是主体,强化以我为主的中心作用;介体的关键作用则在于链接和服务,选择所有有效的学习资源集聚在主体周围,使得主体在实践中认识并捕获客体。学校作为介体中的“第一链”,应千方百计地连接企业的“第二链”,为主体征服客体打开通道。“链接”的使命,呼唤着高职院校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无论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还是学工交替、学做一体,都是富于特色的、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的高职学习模式的昂然前行。必然地,学校在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中,会更加主动地掌握企业、行业动态及其技术设备发展形势,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与企业双向“隧道”的贯通,应当成为校园和企业的文化自觉。
学习模式创新,有利于高职生适应岗位需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作为企业适用之才的高职生的质量。基于用人单位的性质和目标的需要,高职人才的规格定位,是建立在实用、“零”适应期之上的。高职生所需德行、技能、最终绩效目标及知识的构成与分解,是真正地、客观地来自于用人单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第一线”即职业岗位,职业岗位需要什么,高职生就应该懂什么,练什么,会什么,精什么,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上就不会含糊不清,否则,就容易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高职生的学习时数极为有限,因此,从其进校之日起,高职生就应当面向用人单位及其职业岗位,树立浓厚的职业意识、专业兴趣、行业观念、敬业态度,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求迅速进入职业者的角色,又好又快地提高就业能力,尽早上岗作业。
参考文献:
[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66.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14-215.
[3]曹丛坡.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9.
[4]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
作者简介:
马斌(1962—),男,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张謇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习模式;价值视阈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涵义
模式,即具有一定标准的样式。学习模式,指的是在接受知识和经验以及技能和工艺习练等学习过程中所遵循或坚持的某种程序和样式,是具有稳定性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程式和步骤。
学习模式不是千篇一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采取何种学习模式是由教育的性质、类型、目标以及学习的任务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什么性质的教育和学习,什么样目标任务的学习,所应采取的学习模式是不一样的。高职教育中的学习模式与研究型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学习模式绝对不同,也不能相同。这是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
所谓高职教育的学习模式,是指高职院校的师生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以就业为导向所建立和采取的为直接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发展能力的学习样式。这其中不仅包含高职教育中教师的学习模式,更加重要的是,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学生的学习模式。这是因为,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客观要求,必然地体现在自身的学习范式上,不能在教案里纺纱织布,在黑板上量体裁衣,只能动口不会动手的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是难有立足之地的,既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岗位操作技能、演示技能,又不能使学生掌握生存本领、提高竞争能力。而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直奔就业主题,这样的主题就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实际实在,学习方式必须是“真刀真枪”,学习环境必须是实情实景。职业教育大家黄炎培说过:“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就业上岗的现实需求,决定了高职学生学习模式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际的“无缝”对接,坚持做与学的“化合”反应。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这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高职生成长成才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理论与实际的“无缝”对接,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是高职生成为企业翘首以待,深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的必需。这里的实际,既是行业企业需求的实际、岗位操作的实际,又是高职生学习基础、身心健康及智能发展的实际。“无缝”对接,是真正的、高质量的“焊接”,是把一切有关生存的理念、艺术、原则和范畴变成高职生生存、发展的真实本领的融通过程。做与学的“化合”反应,其最宝贵的意义不在于在学中做的模仿、实训过程,或者是在做中学的体味、领悟过程,而是在于全新的技能生成和本领提升,在于所带来的技术和理念创新。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内容
高职教育中的学习模式,其主要内容表现为:
自学与师学的有机结合高职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开始培养自己的自学习惯,逐步学会科学的自学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的视域中进行奠基性、拓展性学习。那种全面依赖教师进行“保姆式”灌输的做法应当抛弃。应确立自学为主、师教为辅的自主性学习机制。师教的目的,除了获取“知识点”和“技能结”以外,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得治学的方法、探索的精神、操作的规程、创新的思路以及创业的灵感。高职生可以在自学与师教的有机结合中,获得猎取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快感,享受自我感悟的兴奋流程。从这一点出发,高职教师的教学就应当是“放牧式”的,而不能采取“圈养式”的传统方法。
理论与实践的无界化一般地说,学习都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脱离实践的单纯理论的传递、接受、整合,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效用的。高职教育中的学习,不是一般地简单套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公式,而是更强调实践在整个学习体系构成中的核心作用、贯通作用,要求达到无界化状态。理论与实践不是里外“两张皮”,不是上下“两个头”,不是先后“两阶段”,也不是左右“两股道”,其无界化状态是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等职业教育家“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思想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实践的原则,是高职生全部职业生涯的第一原则,自然也是其学习生涯所要坚持和捍卫的第一原则。
“校学”与“工学”的直通车高职生在校学习追求的是职业真实性,因而高职院校应尽量将校内学习环境演变成具有仿真性的“教学工厂”,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更为重要,即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学校与工厂企业能否开通“双向往返直通车”,这是事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大局问题,也是事关高职生“怎么学”、“学什么”、“有用否”的关键问题。因而“工学”概念应运而生。这里的“工学”,相对于在校学习,指的是高职生在工厂企业的学习,是向工程师、一线工人讨教的学习,是直接从事具体工种的学习。它吻合了高职生“要真学、要学真、真要学”的成才需求、学习需求和就业需求。“高职学生工”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实习打工、谋生打工,还是服务打工、体验打工、创业打工,都是高职生在真实的社会状态下学习生存知识、检验生存能力、校正生存态度的壮丽出场。
“做中学”与“学中做”的铰接状铰链本是连接机器、车辆、门窗等器物的两个部分的装置或零件,所连接的部分能绕着铰链的轴转动。高职生做与学的“铰”接,是围绕着职业能力之“轴”而转动的。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便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不成教,学不成学。”做,就是学,在做中学;学,就是做,在学中做。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生的学习不能不借鉴传统手艺人的学习方法,拒绝这一传统方法,便很难学到真本事,领悟真窍门,成为专业的能工巧匠,进而成为企业岗位或行当的“掌门人”。学做融通,做学交互,则讲究眼到、手到、心到,要善于观察,手脚勤快,还要揣摩分析,才能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特征
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其学习模式也具有自身的特质。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岗位性高职生的技能岗位,作为其学习生涯的目的地,使得高职生学有奔头,做有盼头,并以此为航标,苦练技术和本领,其学习的动力源正在于此。因而,高职生学习模式的成“型”,源于职业知识和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高职生学习模式以胜任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具有岗位性的价值向度。换句话说,高职生的学习之“眼”,所瞄准的是职业岗位,目光所以如“炬”,是为练就岗位技能和生存能力而闪烁。
实用性高职生在学做过程中,特别忌讳“花拳绣腿”,反对“空对空”、“空对地”的夸夸其谈,崇尚作为职业教育奠基人之一的张謇之有“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理念。这种应用型学习模式,基于实际,精于实在,贵在实用。企业顶岗作业的现实要求,拒绝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中滥做“无用功”。高职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不是单一纸质的表现形式,而是集中表现为能否在岗位操作中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拓展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行业、专业及其相关岗位也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岗位要求日新月异,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变化发展的,甚至整个职业岗位也存在着“迁移”问题。相应的,高职生必须随着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以及岗位的变化而为转变,从而再造自己已经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因此,高职生的学习既是针对某一专业岗位,又不囿于某一岗位,而应具有一定的伸展性、扩张性和可持续性,那种“用一点,学一点”的功利化做法是不利于高职生的职业建树与发展的。
针对性高职生所寻求和接受的教育,既不是理论研究型、学术探究型的教育,也非科普型、通识型的教育,而是操作性极强的高技能教育,因而其专业、技能、岗位、工序的针对性显著。正因为如此,高职生在学习时应当注重三个指向:一是针对自身,反思自己的悟性、理解力,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如何;二是针对职业岗位,需要哪些技能要素才能掌握它;三是针对师从对象(教师或师傅或其他),有无真本领,能从其学到什么真本领。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创新的价值视阈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形成不是主观的,而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受制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必然地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创新高职教育的学习模式,是高质量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其价值意义非同一般。
学习模式创新,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的改进基于高职生职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必须选择必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即高职教学的一切,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牢牢抓住学生职业技能增长的核心,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职业需要。客观说来,没有强劲的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需要,便没有有效的高职教育;没有围绕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正确的教学选择,也就失去或者弱化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高职院校之所以强调教学的实效性,就是基于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内在要求。这就是说,高职教学中必须首先考量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机构成,即高职生从业时用人单位究竟需要哪些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等涵养,然后,打造出教学课程的“集成模块”,制定出教育教学、实训实践要旨以及设计出具体教学过程中诸多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等,以使高职生在较短的教学时数内能够迅速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为完成职业任务和吻合岗位资格所不可缺乏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即“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教师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该根据行业、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加以设计、加以取舍,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岗位能力培养,应根据职业岗位职责的需求加以确定,并据此开设相应课程及技能实训项目,形成理论和实践相融、“座位”与岗位相接的教学计划进程表。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把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最高原则的关键所在。一句话,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据,主动吻合实用性、效能型的高职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创新,有利于整合学习资源,从根本上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学习模式的运行,不外乎主体(高职生:准职业者)、客体(学习对象:来自于职场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和介体(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师傅)的交互作用。这其中,介体不能自认为是主体,强化以我为主的中心作用;介体的关键作用则在于链接和服务,选择所有有效的学习资源集聚在主体周围,使得主体在实践中认识并捕获客体。学校作为介体中的“第一链”,应千方百计地连接企业的“第二链”,为主体征服客体打开通道。“链接”的使命,呼唤着高职院校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无论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还是学工交替、学做一体,都是富于特色的、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的高职学习模式的昂然前行。必然地,学校在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中,会更加主动地掌握企业、行业动态及其技术设备发展形势,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与企业双向“隧道”的贯通,应当成为校园和企业的文化自觉。
学习模式创新,有利于高职生适应岗位需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作为企业适用之才的高职生的质量。基于用人单位的性质和目标的需要,高职人才的规格定位,是建立在实用、“零”适应期之上的。高职生所需德行、技能、最终绩效目标及知识的构成与分解,是真正地、客观地来自于用人单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第一线”即职业岗位,职业岗位需要什么,高职生就应该懂什么,练什么,会什么,精什么,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上就不会含糊不清,否则,就容易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高职生的学习时数极为有限,因此,从其进校之日起,高职生就应当面向用人单位及其职业岗位,树立浓厚的职业意识、专业兴趣、行业观念、敬业态度,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求迅速进入职业者的角色,又好又快地提高就业能力,尽早上岗作业。
参考文献:
[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66.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14-215.
[3]曹丛坡.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9.
[4]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
作者简介:
马斌(1962—),男,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张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