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普遍成为各级政府增进社会和谐的重点工作
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政治发展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无疑是“和谐”二字。和谐理念的提出和强化,对于中国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谐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斗争”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意味着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社会和谐的理念下,中国的政治发展展现出一幅全新的画卷:
和谐社会构成中国政治发展的主线
尽管早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但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社会和谐被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和谐社会不是一般的理论命题,更是实实在在的战略目标。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解决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普遍成为各级政府增进社会和谐的重点工作:
——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
——2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发起“春风行动”,要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进城求职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5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区、特别是城市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6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
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决定》。自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还是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方式专门针对一项战略进行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务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和意志,人们有理由对于这一目标的逐步实现持乐观的预期。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006年初,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启动,标志着大规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进入总结阶段。3月1日,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目前党的规模做了大致的盘点: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经达到7080万人,党的基层组织共有352万个,其中基层党委17万个、总支部21万个、支部314万个。
5月初,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6月28日,中办印发《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份文件,对长期性的执政党先进性建设进行了部署;6月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举行,标志着集中式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暂告一段落。
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并重,是近年来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两大核心工作,在此意义上,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不过是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第一步,宗旨在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组织基础和政治保障,提升执政能力。
新农村建设提上紧迫议事日程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中国逐步找到了破解这一问题的正确思路,那就是“三农”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必须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中加以解决。1月25日,胡锦涛在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强调,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从而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提到了执政党紧迫的议事日程上。
根据胡锦涛的讲话精神,2月14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第三年制定的推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以此为起点,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全面铺开,成为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的一项长期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以荣辱观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传统道德价值的示范和个人利益的极端化是近年来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为了重建中国社会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3月4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命题,提出“八荣八耻”。
树立荣辱观的直接目标是培育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更为深层的动因则在于在此基础上推动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这一宗旨,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中国迅速得到广泛宣传。5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使荣辱观教育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思想教育行动。
以地方党委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干部制度
地方党委换届是2006年执政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执政党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契机。
5月起,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工作陆续展开。5月18日,中纪委、中组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到年底,大多数地方的换届工作已顺利完成,为2007年中共十七大的召开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换届工作的推动下,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制度的工作也在2006年得到了显著的推进。3月至8月,中共中央先后印发了有关干部教育培训、综合考核评价、职务任期等一批法规文件,党政干部交叉任职、精简副职数量、绩效考核等新的干部制度改革设想逐步开始落到实处。
国家制度建设和政府体制改革呈现新取向
2006年国家制度建设的重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人大制度方面,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了“十一五”规划纲要,7月1日起,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在全国陆续开展。
在政协制度方面,最为引人关注的动向是2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正式发表,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于政协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规范了政协履行职能的程序和机制,不但明确了政协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也为政协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制度空间。
2006年的政府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2006年的第一天,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成为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强行政监察工作进行部署,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等成为2006年行政监察的重点。此外,2006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涉及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深入推行政务公开等方面,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也标志着中国的政府改革正在进行全新的探索。
此外,2006年期间中国政治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取向还包括:腐败呈现出新的取向,除传统的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外,以投资、并购等金融方式出现的新的腐败形式以其更加隐蔽、金额巨大、涉及面更广使中国的反腐任务更加艰巨。法制宣传教育成为法治建设的新亮点,7月14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在北京启动,为期长达3年。维护公共安全的法制化步伐进一步加快。针对禽流感、矿难、假药、环境污染等越来越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应对公共安全问题成为政府重要日程。
刘杰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年度报告)主编。
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政治发展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无疑是“和谐”二字。和谐理念的提出和强化,对于中国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谐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斗争”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意味着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社会和谐的理念下,中国的政治发展展现出一幅全新的画卷:
和谐社会构成中国政治发展的主线
尽管早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但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社会和谐被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和谐社会不是一般的理论命题,更是实实在在的战略目标。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解决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普遍成为各级政府增进社会和谐的重点工作:
——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
——2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发起“春风行动”,要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进城求职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5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区、特别是城市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6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
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决定》。自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还是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方式专门针对一项战略进行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务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和意志,人们有理由对于这一目标的逐步实现持乐观的预期。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006年初,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启动,标志着大规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进入总结阶段。3月1日,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目前党的规模做了大致的盘点: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经达到7080万人,党的基层组织共有352万个,其中基层党委17万个、总支部21万个、支部314万个。
5月初,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6月28日,中办印发《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份文件,对长期性的执政党先进性建设进行了部署;6月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举行,标志着集中式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暂告一段落。
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并重,是近年来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两大核心工作,在此意义上,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不过是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第一步,宗旨在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组织基础和政治保障,提升执政能力。
新农村建设提上紧迫议事日程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中国逐步找到了破解这一问题的正确思路,那就是“三农”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必须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中加以解决。1月25日,胡锦涛在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强调,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从而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提到了执政党紧迫的议事日程上。
根据胡锦涛的讲话精神,2月14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第三年制定的推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以此为起点,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全面铺开,成为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的一项长期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以荣辱观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传统道德价值的示范和个人利益的极端化是近年来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为了重建中国社会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3月4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命题,提出“八荣八耻”。
树立荣辱观的直接目标是培育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更为深层的动因则在于在此基础上推动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这一宗旨,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中国迅速得到广泛宣传。5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使荣辱观教育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思想教育行动。
以地方党委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干部制度
地方党委换届是2006年执政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执政党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契机。
5月起,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工作陆续展开。5月18日,中纪委、中组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到年底,大多数地方的换届工作已顺利完成,为2007年中共十七大的召开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换届工作的推动下,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制度的工作也在2006年得到了显著的推进。3月至8月,中共中央先后印发了有关干部教育培训、综合考核评价、职务任期等一批法规文件,党政干部交叉任职、精简副职数量、绩效考核等新的干部制度改革设想逐步开始落到实处。
国家制度建设和政府体制改革呈现新取向
2006年国家制度建设的重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人大制度方面,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了“十一五”规划纲要,7月1日起,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在全国陆续开展。
在政协制度方面,最为引人关注的动向是2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正式发表,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于政协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规范了政协履行职能的程序和机制,不但明确了政协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也为政协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制度空间。
2006年的政府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2006年的第一天,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成为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强行政监察工作进行部署,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等成为2006年行政监察的重点。此外,2006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涉及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深入推行政务公开等方面,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也标志着中国的政府改革正在进行全新的探索。
此外,2006年期间中国政治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取向还包括:腐败呈现出新的取向,除传统的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外,以投资、并购等金融方式出现的新的腐败形式以其更加隐蔽、金额巨大、涉及面更广使中国的反腐任务更加艰巨。法制宣传教育成为法治建设的新亮点,7月14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在北京启动,为期长达3年。维护公共安全的法制化步伐进一步加快。针对禽流感、矿难、假药、环境污染等越来越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应对公共安全问题成为政府重要日程。
刘杰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年度报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