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
如果将创业比作苍茫浩瀚的大海,那么,其中的悲欢离合将是大海中的朵朵浪花,有时它将我们推向成功的彼岸,有时却将我们推入黑暗的海底。现在,“创业话题”横空出世。成为创业者分担忧患,分享喜悦的绿色净土。如果您正饱受困境的煎熬,如果您已收获成功的喜悦,请驻留于此,茗杯清茶,畅谈创业,唱响成功!
互动邮箱:dzswzz@sina.com
馓子、煎饼这些街头巷尾的小吃,在一般人看来,是难以把它经营得成大器的。可山东济南的王林萍、淄博的杨爱华不仅用它赚大钱,还把它们打造出知名品牌。2002年5月份,杨爱华投资扩建了营业房。9月,又从隔壁买地500多平方米,再一次扩大规模。近日,她投资100万元,成立淄博天际山食品有限公司。在她的带动下,西河镇现有煎饼加工户800多家,经销户达20多家,煎饼让她做成大产业。
秘诀之一:好中求好才叫得响
馓子(音散),本是一种济南城街头巷尾最常见的油炸小吃,却在只上过两年学的王林萍手中做出了大名堂,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经营找特色
1992年,王林萍开了一家小面食店。王林萍特别爱琢磨,虽然她不懂得什么核心竞争力一类的现代经营理念,但在经营中,她逐渐觉得同时有几十个品种却没什么特色,小店很难在竞争中立住脚。王林萍通过一个月的市场调查,把眼睛盯在了济南名小吃馓子上。
馓子的制作工艺比较繁琐、费劲,且利润较薄,大多数经营者嫌麻烦减少工艺程序制作很不地道。她瞅准了这块有潜力的市场,果断地转变经营方向。
要做就做最好的王林萍认准一条把馓子做好了,让顾客满意,挑不出毛病,生意自然会好。
常来的顾客反映,馓子中间挺好吃,但两头却是面疙瘩,吃起来不松脆。
因为馓子制作由和画、盘条、缠条几个环节组成,这个面疙瘩从问世起就一直存在。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儿。但王林萍并没丢给顾客一句“没面团还叫馓子嘛”之类的话。她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对抖条工艺进行了改进,去掉了两头的大面团,同时她用芝麻做馓子的馅料,增加了馓子的口感,这小小的改进让王林萍开始在同行中崭露头角。
王林萍的馓子不久就得到济南同行和专家的认可,1995年被评为“济南市名优(风味)小吃”。并代表济南市到郑州参加全国饮食协会举办的全国比赛,所得到的评价甚至压倒了曾经进贡宫廷的淮阴馓子。
在比赛中,尽管她的馓子香、酥、脆,口感很好,没有渣子。但淮阴的馓子细、匀,外观上更胜一筹。王林萍知道,馓子作为街头巷尾小吃,如没有绝对优势,是很难做出大市场的,所以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她要把自己的馓子外观做得和淮阴馓子一样漂亮,于是她起身去江苏淮阴学艺,在大街小巷到处转,发现馓子就买一点尝尝,站在旁边观察并借机和人家套几句。头次去学到了一些改进的方法,但还没有学到家。
为了把淮阴馓子做细、做匀,做得漂亮,不死心的王林萍再一次去了淮阴,打听到一位做馓子的高手,据说那位老太太家做馓子已经传了六代。老太太被王林萍的执著和诚意打动,让王林萍当场制作。老太太尝了尝,告诉她一个很简单的秘诀:把面分时搓两遍。王林萍用这个秘诀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工艺再进行一些改进,使她的馓子上了高层次,市场销路出奇地好,她被当地人称为“馓子大王”。
自己满意才能上市馓子生意做成功后,王林萍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核心产品和技术来拓展相关或相联的产品,借势把生意做大。经过多方面调查,王林萍选择10多个品种。为保证每个品种获得成功,王林萍不是一齐推出,而是成熟一个,即自己满意一个推出个。在研究推出麻花时,王林萍反复实验改进。她每天都拿出5斤面做麻花,让员工们每人吃3两麻花,吃完后提意见,让大家吃得没意见了才上市。
王林萍推出的新品种都是遵循这标准,非得大家都吃得满意了才上市。王林萍的想法非常朴素,咱自己都不愿吃,顾客能满意吗?
如今,王林萍自己已经有了4家分店,她的产品特别是馓子在济南甚至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许多外人到济南,就像到天津买十八街麻花一样买“洞天馓子”。
秘诀之二:随市创新才能“出众”
山东淄博的杨爱华原先是摆摊卖服装,但服装生意不好做,与市场相邻的农贸市场却生意红火,杨爱华特意去转一下,发现城市居民在饮食方面很舍得花钱,并且非常喜欢绿色食品。杨爱华家在西河镇,西河煎饼在当地很有名气,于是她就想转行卖煎饼。她丈夫开始不同意:煎饼是西河镇带传统小吃,大家都会做,且目前做的人多,再挤进这行当恐怕难赚到钱,杨爱华认为:煎饼虽大家懂得做,但大家在工艺花样上都是沿着老路走,缺乏创新,如果我们进行改进,创出新的特点,即让它“出众”,定能“摊”出大市场。她丈夫同意后,杨爱华回到西河,请人帮忙焊了一间仅有一平方米的小铁皮房,就开始卖煎饼。
怎样创新?当然要根据顾客的喜好。杨爱华就让每一个第一次买她煎饼的客人免费品尝,让他们说说感觉,提出意见和建议,她分析后及时改进,这样她的煎饼质量逐渐上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爱华更加坚信这个不起眼的行当有着广阔的市场,一有空闲的时候,她就反复琢磨,如何让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西河煎饼,在花色品种上有更大的突破,让煎饼这一传统食品早日摆上大中城市居民的餐桌。
杨爱华从外地购进香米、大米等原料,与加工户一起反复试制,找到适当的比例。很快,她们陆续开发出了绿芝麻、高梁、虾仁、猪肉、芹莱、菠菜、红枣、地瓜、南瓜、红萝卜等十几个品种的煎饼,投放市场后,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
为了占领市场,她对顾客反馈回来的信息非常重视,针对南北食客的不同口味、不同习惯,再根据季节的变换,随时变换新品种。
渐渐地,杨爱华的煎饼名气越来越大,原来的小铁皮房与生意不相称,2000年9月,她又投资近7万元,购置了48平方米的门式房,并正式注册成为淄川区西河华宇精品商店,把煎饼命名为“天际山”牌。
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市场开拓难度。为此,杨爱华自己背着煎饼,走上了上门推销的道路。推销之路十分艰辛,吃闭门羹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一些有购买意向的客户,她就把各个品种的煎饼留下样品,免费让她们品尝。杨爱华无论是坐火车,还是坐汽车,走到哪里,都时时刻刻在推销“天际山”牌煎饼。她突出介绍吃煎饼的好处:纯小米煎饼能治糖尿病,红枣煎饼开胃健脾,芝麻煎饼油性大,适合冬春干燥季节食用,大米煎饼口感好等等。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促销,“天际山”牌煎饼不仅占领了本地市场,还在深圳、石家庄、北京、青岛等地相继有了销售总代理,每年外销量达十几万公斤。
随着煎饼产销量的逐年增加,杨爱华在咸菜、米粉、八宝粉等领域也做了些探索,形成以煎饼为主,其它产品为辅的新格局。2001年,还先后经销起酒水、副食,并建成了专卖店。
2002年5月份,杨爱华投资扩建了营业房。9月,又从隔壁买地500多平方米,再一次扩大规模。近日,她投资100万元,成立淄博天际山食品有限公司。在她的带动下,西河镇现有煎饼加工户800多家,经销户达20多家,煎饼让她做成大产业。
编辑 陈 仓
如果将创业比作苍茫浩瀚的大海,那么,其中的悲欢离合将是大海中的朵朵浪花,有时它将我们推向成功的彼岸,有时却将我们推入黑暗的海底。现在,“创业话题”横空出世。成为创业者分担忧患,分享喜悦的绿色净土。如果您正饱受困境的煎熬,如果您已收获成功的喜悦,请驻留于此,茗杯清茶,畅谈创业,唱响成功!
互动邮箱:dzswzz@sina.com
馓子、煎饼这些街头巷尾的小吃,在一般人看来,是难以把它经营得成大器的。可山东济南的王林萍、淄博的杨爱华不仅用它赚大钱,还把它们打造出知名品牌。2002年5月份,杨爱华投资扩建了营业房。9月,又从隔壁买地500多平方米,再一次扩大规模。近日,她投资100万元,成立淄博天际山食品有限公司。在她的带动下,西河镇现有煎饼加工户800多家,经销户达20多家,煎饼让她做成大产业。
秘诀之一:好中求好才叫得响
馓子(音散),本是一种济南城街头巷尾最常见的油炸小吃,却在只上过两年学的王林萍手中做出了大名堂,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经营找特色
1992年,王林萍开了一家小面食店。王林萍特别爱琢磨,虽然她不懂得什么核心竞争力一类的现代经营理念,但在经营中,她逐渐觉得同时有几十个品种却没什么特色,小店很难在竞争中立住脚。王林萍通过一个月的市场调查,把眼睛盯在了济南名小吃馓子上。
馓子的制作工艺比较繁琐、费劲,且利润较薄,大多数经营者嫌麻烦减少工艺程序制作很不地道。她瞅准了这块有潜力的市场,果断地转变经营方向。
要做就做最好的王林萍认准一条把馓子做好了,让顾客满意,挑不出毛病,生意自然会好。
常来的顾客反映,馓子中间挺好吃,但两头却是面疙瘩,吃起来不松脆。
因为馓子制作由和画、盘条、缠条几个环节组成,这个面疙瘩从问世起就一直存在。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儿。但王林萍并没丢给顾客一句“没面团还叫馓子嘛”之类的话。她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对抖条工艺进行了改进,去掉了两头的大面团,同时她用芝麻做馓子的馅料,增加了馓子的口感,这小小的改进让王林萍开始在同行中崭露头角。
王林萍的馓子不久就得到济南同行和专家的认可,1995年被评为“济南市名优(风味)小吃”。并代表济南市到郑州参加全国饮食协会举办的全国比赛,所得到的评价甚至压倒了曾经进贡宫廷的淮阴馓子。
在比赛中,尽管她的馓子香、酥、脆,口感很好,没有渣子。但淮阴的馓子细、匀,外观上更胜一筹。王林萍知道,馓子作为街头巷尾小吃,如没有绝对优势,是很难做出大市场的,所以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她要把自己的馓子外观做得和淮阴馓子一样漂亮,于是她起身去江苏淮阴学艺,在大街小巷到处转,发现馓子就买一点尝尝,站在旁边观察并借机和人家套几句。头次去学到了一些改进的方法,但还没有学到家。
为了把淮阴馓子做细、做匀,做得漂亮,不死心的王林萍再一次去了淮阴,打听到一位做馓子的高手,据说那位老太太家做馓子已经传了六代。老太太被王林萍的执著和诚意打动,让王林萍当场制作。老太太尝了尝,告诉她一个很简单的秘诀:把面分时搓两遍。王林萍用这个秘诀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工艺再进行一些改进,使她的馓子上了高层次,市场销路出奇地好,她被当地人称为“馓子大王”。
自己满意才能上市馓子生意做成功后,王林萍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核心产品和技术来拓展相关或相联的产品,借势把生意做大。经过多方面调查,王林萍选择10多个品种。为保证每个品种获得成功,王林萍不是一齐推出,而是成熟一个,即自己满意一个推出个。在研究推出麻花时,王林萍反复实验改进。她每天都拿出5斤面做麻花,让员工们每人吃3两麻花,吃完后提意见,让大家吃得没意见了才上市。
王林萍推出的新品种都是遵循这标准,非得大家都吃得满意了才上市。王林萍的想法非常朴素,咱自己都不愿吃,顾客能满意吗?
如今,王林萍自己已经有了4家分店,她的产品特别是馓子在济南甚至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许多外人到济南,就像到天津买十八街麻花一样买“洞天馓子”。
秘诀之二:随市创新才能“出众”
山东淄博的杨爱华原先是摆摊卖服装,但服装生意不好做,与市场相邻的农贸市场却生意红火,杨爱华特意去转一下,发现城市居民在饮食方面很舍得花钱,并且非常喜欢绿色食品。杨爱华家在西河镇,西河煎饼在当地很有名气,于是她就想转行卖煎饼。她丈夫开始不同意:煎饼是西河镇带传统小吃,大家都会做,且目前做的人多,再挤进这行当恐怕难赚到钱,杨爱华认为:煎饼虽大家懂得做,但大家在工艺花样上都是沿着老路走,缺乏创新,如果我们进行改进,创出新的特点,即让它“出众”,定能“摊”出大市场。她丈夫同意后,杨爱华回到西河,请人帮忙焊了一间仅有一平方米的小铁皮房,就开始卖煎饼。
怎样创新?当然要根据顾客的喜好。杨爱华就让每一个第一次买她煎饼的客人免费品尝,让他们说说感觉,提出意见和建议,她分析后及时改进,这样她的煎饼质量逐渐上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爱华更加坚信这个不起眼的行当有着广阔的市场,一有空闲的时候,她就反复琢磨,如何让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西河煎饼,在花色品种上有更大的突破,让煎饼这一传统食品早日摆上大中城市居民的餐桌。
杨爱华从外地购进香米、大米等原料,与加工户一起反复试制,找到适当的比例。很快,她们陆续开发出了绿芝麻、高梁、虾仁、猪肉、芹莱、菠菜、红枣、地瓜、南瓜、红萝卜等十几个品种的煎饼,投放市场后,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
为了占领市场,她对顾客反馈回来的信息非常重视,针对南北食客的不同口味、不同习惯,再根据季节的变换,随时变换新品种。
渐渐地,杨爱华的煎饼名气越来越大,原来的小铁皮房与生意不相称,2000年9月,她又投资近7万元,购置了48平方米的门式房,并正式注册成为淄川区西河华宇精品商店,把煎饼命名为“天际山”牌。
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市场开拓难度。为此,杨爱华自己背着煎饼,走上了上门推销的道路。推销之路十分艰辛,吃闭门羹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一些有购买意向的客户,她就把各个品种的煎饼留下样品,免费让她们品尝。杨爱华无论是坐火车,还是坐汽车,走到哪里,都时时刻刻在推销“天际山”牌煎饼。她突出介绍吃煎饼的好处:纯小米煎饼能治糖尿病,红枣煎饼开胃健脾,芝麻煎饼油性大,适合冬春干燥季节食用,大米煎饼口感好等等。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促销,“天际山”牌煎饼不仅占领了本地市场,还在深圳、石家庄、北京、青岛等地相继有了销售总代理,每年外销量达十几万公斤。
随着煎饼产销量的逐年增加,杨爱华在咸菜、米粉、八宝粉等领域也做了些探索,形成以煎饼为主,其它产品为辅的新格局。2001年,还先后经销起酒水、副食,并建成了专卖店。
2002年5月份,杨爱华投资扩建了营业房。9月,又从隔壁买地500多平方米,再一次扩大规模。近日,她投资100万元,成立淄博天际山食品有限公司。在她的带动下,西河镇现有煎饼加工户800多家,经销户达20多家,煎饼让她做成大产业。
编辑 陈 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