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中旬,江南之夜,晴空万里,久居唐土的阿倍仲麻吕在归国前夕感慨万千,即兴用日文吟诵一首望乡诗,史称《明州望月》:“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首和歌久负盛名,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纪贯之在其《土佐日记》(935)中作了进一步阐释。十二世纪初成书的《今昔物语集》也摘录了此篇。此外,藤原定家的《小仓百人一首》(十三世纪初)等文学名著中相继收录。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1760—1894)绘过两幅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图,影响甚广。近代著名文人画家富冈铁斋(1837—1924)于1914年绘制一对《阿倍仲麻吕明州望月图》屏风,如今已成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
《明州望月》诗最早见于905年编撰的《古今和歌集》卷第九“羁旅歌”中,据其文末记载:“相传,仲麻吕昔日留学唐土,长久未归。多年后日本又派遣唐使,当他随船回国之时,唐朝友人在明州海边为其饯行。夜幕降临,明月当空,仲麻吕望月咏诗。此歌盛传至今。”
此段注释表明,阿倍仲麻吕是在明州海边留下的这首诗。大唐明州即今日宁波,那里是日本遣唐使往来的重要口岸。唐朝建立后,自630年至894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共组织了二十次遣唐使,除四次因故未发外,抵达十六次。阿倍仲麻吕就是在717年来唐的留学生。
阿倍仲麻吕在唐的名字为朝衡或晁衡,又称仲满,他是中日交流史上的杰出人物,少年入唐,科举中举,身为日本人在唐为官,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他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人交往密切,常常以文会友,吟诗作对。
恰逢752年日本再遣使来唐,使团在帝都顺利完成使命后,于唐天宝十二年八月离开长安踏上归国之路。此时的阿倍仲麻吕已五十二岁,在唐生活了三十六年,时任唐秘书监兼卫尉卿,他以唐朝送使官员的身份一同回国。离开长安前,王维难舍分别之情,作诗相送,一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并序》表达了两人的深厚友谊。其“序”骈骊铺陈,五百余字,婉曲动人;其诗真情切意,感人肺腑。
诗曰:“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另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载,十月十五日,日本国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以及阿倍仲麻吕等一行来到扬州延光寺,恳请鉴真和尚到日本传授戒律。鉴真为弘扬佛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曾五次东渡,均未成功,此次为第六次。鉴真接受邀请,协同弟子及随从二十四人奔赴在苏州黄泗浦等候的遣唐使船。所有人员整船待发,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应该就诞生于此间。
十一月十五日,正要开船,突然有一只野鸡落在第一船头,按照当时的禁忌,此乃不祥之兆,于是又等了一日,十六日出发。阿倍仲麻吕乘坐大使清河的第一船,鉴真搭乘第二船,两船同时抵达种子岛西南的冲绳岛。然而,阿倍仲麻吕所乘的船只随后触礁,遭遇强风,被吹向南方,漂泊至安南驩州(今越南)。乘员上岸后遭到当地土著劫杀,同舟遇害者一百七十余人,仅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吕等十余人幸免于难,后辗转返唐,最终回到长安。这期间,李白得到消息,传闻晁衡遇难,悲痛万分,特赋诗一首悼念友人。李白《哭晁卿衡》诗云:“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此诗虽因误传而作,但仍以高超的手法寄托对仲麻吕的哀思之情,被誉为唐诗名篇。
仲麻吕从此未归,返回长安后继续为官,效忠于朝廷,大历五年(770)逝世,终年七十三(另有七十岁之说),在唐生活了五十四个春秋。
仲麻吕留下的唯独一首日文诗歌,便是《明州望月》。不难看出,天宝十二年归国的遣唐使是从苏州黄泗浦起航的,阿倍仲麻吕即兴吟诗《明州望月》,其创作地点应该是黄泗浦,并非明州。从现有史料来看,未见阿倍仲麻吕到过明州的迹象。那么,唐朝友人送别时,仲麻吕用日文咏诗,中国友人能听得懂吗?他的日文诗歌又是怎么传到日本的呢?最早记录思乡之歌的资料,是905年成书的《古今和歌集》,这时离阿倍仲麻吕去世已有一百多年的岁月了,为何传说的不是在苏州,而是在明州海边呢?诸如此类问题,人们提出种种猜想,试图寻找正解。
仲麻吕在明州海边作诗的传说,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很难断定其历史的真伪。然而,一首《明州望月》,却成了日本和歌史上的杰作。《古今和歌集》所展示的文本既是一个历史题材,又是一个文学典范。《古今和歌集》以及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之所以把阿倍仲麻吕海边望月咏歌的地点选定在明州,是因为明州作为连接中国和日本的窗口,自古为日本人熟悉并向往。九世纪以后,明州成为东亚海域交流的大舞台。即便后来明州已改名庆元或宁波,仍有日本史料称其为明州。
然而,历史中真实的地点并不在明州,而是发生在苏州黄泗浦。传说中的送别场所与历史事实空间错位,没有出现苏州望月却盛传起了明州望月。尽管《明州望月》本身尚有诸多谜团,但诗歌文本的传承却是真实的,且经久不衰。可以认为,至少在《古今和歌集》问世之初,比起苏州,日本人更熟悉明州,是文化的力量使之移至明州。所以,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之歌凝聚着历史与传承,是宁波与日本文化交流的结晶。
这首和歌久负盛名,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纪贯之在其《土佐日记》(935)中作了进一步阐释。十二世纪初成书的《今昔物语集》也摘录了此篇。此外,藤原定家的《小仓百人一首》(十三世纪初)等文学名著中相继收录。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1760—1894)绘过两幅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图,影响甚广。近代著名文人画家富冈铁斋(1837—1924)于1914年绘制一对《阿倍仲麻吕明州望月图》屏风,如今已成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
《明州望月》诗最早见于905年编撰的《古今和歌集》卷第九“羁旅歌”中,据其文末记载:“相传,仲麻吕昔日留学唐土,长久未归。多年后日本又派遣唐使,当他随船回国之时,唐朝友人在明州海边为其饯行。夜幕降临,明月当空,仲麻吕望月咏诗。此歌盛传至今。”
此段注释表明,阿倍仲麻吕是在明州海边留下的这首诗。大唐明州即今日宁波,那里是日本遣唐使往来的重要口岸。唐朝建立后,自630年至894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共组织了二十次遣唐使,除四次因故未发外,抵达十六次。阿倍仲麻吕就是在717年来唐的留学生。
阿倍仲麻吕在唐的名字为朝衡或晁衡,又称仲满,他是中日交流史上的杰出人物,少年入唐,科举中举,身为日本人在唐为官,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他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人交往密切,常常以文会友,吟诗作对。
恰逢752年日本再遣使来唐,使团在帝都顺利完成使命后,于唐天宝十二年八月离开长安踏上归国之路。此时的阿倍仲麻吕已五十二岁,在唐生活了三十六年,时任唐秘书监兼卫尉卿,他以唐朝送使官员的身份一同回国。离开长安前,王维难舍分别之情,作诗相送,一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并序》表达了两人的深厚友谊。其“序”骈骊铺陈,五百余字,婉曲动人;其诗真情切意,感人肺腑。
诗曰:“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另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载,十月十五日,日本国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以及阿倍仲麻吕等一行来到扬州延光寺,恳请鉴真和尚到日本传授戒律。鉴真为弘扬佛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曾五次东渡,均未成功,此次为第六次。鉴真接受邀请,协同弟子及随从二十四人奔赴在苏州黄泗浦等候的遣唐使船。所有人员整船待发,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应该就诞生于此间。
十一月十五日,正要开船,突然有一只野鸡落在第一船头,按照当时的禁忌,此乃不祥之兆,于是又等了一日,十六日出发。阿倍仲麻吕乘坐大使清河的第一船,鉴真搭乘第二船,两船同时抵达种子岛西南的冲绳岛。然而,阿倍仲麻吕所乘的船只随后触礁,遭遇强风,被吹向南方,漂泊至安南驩州(今越南)。乘员上岸后遭到当地土著劫杀,同舟遇害者一百七十余人,仅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吕等十余人幸免于难,后辗转返唐,最终回到长安。这期间,李白得到消息,传闻晁衡遇难,悲痛万分,特赋诗一首悼念友人。李白《哭晁卿衡》诗云:“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此诗虽因误传而作,但仍以高超的手法寄托对仲麻吕的哀思之情,被誉为唐诗名篇。
仲麻吕从此未归,返回长安后继续为官,效忠于朝廷,大历五年(770)逝世,终年七十三(另有七十岁之说),在唐生活了五十四个春秋。
仲麻吕留下的唯独一首日文诗歌,便是《明州望月》。不难看出,天宝十二年归国的遣唐使是从苏州黄泗浦起航的,阿倍仲麻吕即兴吟诗《明州望月》,其创作地点应该是黄泗浦,并非明州。从现有史料来看,未见阿倍仲麻吕到过明州的迹象。那么,唐朝友人送别时,仲麻吕用日文咏诗,中国友人能听得懂吗?他的日文诗歌又是怎么传到日本的呢?最早记录思乡之歌的资料,是905年成书的《古今和歌集》,这时离阿倍仲麻吕去世已有一百多年的岁月了,为何传说的不是在苏州,而是在明州海边呢?诸如此类问题,人们提出种种猜想,试图寻找正解。
仲麻吕在明州海边作诗的传说,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很难断定其历史的真伪。然而,一首《明州望月》,却成了日本和歌史上的杰作。《古今和歌集》所展示的文本既是一个历史题材,又是一个文学典范。《古今和歌集》以及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之所以把阿倍仲麻吕海边望月咏歌的地点选定在明州,是因为明州作为连接中国和日本的窗口,自古为日本人熟悉并向往。九世纪以后,明州成为东亚海域交流的大舞台。即便后来明州已改名庆元或宁波,仍有日本史料称其为明州。
然而,历史中真实的地点并不在明州,而是发生在苏州黄泗浦。传说中的送别场所与历史事实空间错位,没有出现苏州望月却盛传起了明州望月。尽管《明州望月》本身尚有诸多谜团,但诗歌文本的传承却是真实的,且经久不衰。可以认为,至少在《古今和歌集》问世之初,比起苏州,日本人更熟悉明州,是文化的力量使之移至明州。所以,阿倍仲麻吕的《明州望月》之歌凝聚着历史与传承,是宁波与日本文化交流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