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倾向于为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聆听和记忆即可,正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较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初中历史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创新和改变,运用史料细节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潜在的兴趣,一定程度上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细节 运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各个学科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由于历史事件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在理解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难度。史料作为承载历史发展历程的载体,应用于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站在客观角度了解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能掌握学习历史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情,合理选取史料并深入挖掘其中的细节,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紧贴学情选取史料
目前初中历史课存在着教学任务繁重且课时少的问题,教师在应用史料时应坚持适度原则,避免频繁或过多地使用史料导致教学头重脚轻,因而凸显合理选取史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选取核心史料。此类史料要达到全面、典型且可靠的效果,尤其准确可靠是选取史料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脱离上述准则,那就打破历史教学求真求实的底线。典型即代表性和重要性,通常有很多史料反映相同历史事实,往往只有少数紧贴历史真相,典型性则从侧面避免历史教师“滥用”史料,达到精细效果。其次,结合教学目标选取史料。每个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都会设置教学目标,即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和需达到的结果,一切教學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应用史料也要遵循这一目标。以“贞观之治”教学为例,和该章节有关的史料有很多,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中指导学生探究贞观之治形成原因以及唐太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选取不同史料,如《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安边》。上述史料涉及民族关系、选官用人和君民关系等,重点展现唐太宗独特的治国方略。其中《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16个朝代民族、军事、政治关系的编年体史书,史料篇幅短小,剪裁得当且处理明确,材料准确且真实。《贞观政要》则是一部记录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政论性史书。历史教学选取史料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站在多角度探究分析贞观之治形成原因。正因史料简短,可给予师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尤其历史教师会结合学生课堂反馈对其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化研读史料方法
史料研读和史料应用效果有着紧密联系,虽然有很多研读史料方法,但需结合所选史料特征确定研读史料方法。当前初中历史应用的史料多为图像和文字,其中图像以历史地图和漫画为主,尤其漫画笔触精练且篇幅短小,每个细节中都蕴藏着深厚的寓意。然而初中生在观看漫画时容易被其中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色彩所吸引,很少关注漫画中隐藏的细节,以至于无法充分理解历史漫画背后的含义。对此,教师在运用漫画史料时需紧抓细节,充分挖掘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地图能直观再现历史场景,正因如此成为历史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有着较高的逻辑性与概括性。学生在初期接触历史地图时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教师展开指导。以“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为例,中国和日本已在海上有多次交锋,地图中也有很多行军路线,一眼望去较为烦琐,导致学生不知该从哪方面着手。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时可先从左上角图式着手,因为日军和清军在地图中有不同标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提到的战争过程能准确找到大东沟、平壤、丰岛等战场,最后围绕各个战场找出中日进攻与撤退路线,有效捋顺地图各种关系。其次在文字史料方面,教师普遍运用精读和粗读结合的方式,其中精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提炼出史料中的关键词并明确其含义与问题关联。初中生言语储备相对单一,在阅读古代史料时不可避免会出现无法理解和阅读的生字和词语,甚至对部分外国历史资料,受翻译和语言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无法理解。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分析其在阅读史料时极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做好生僻词读音标注和解释,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资料的含义和内涵,降低应用史料难度,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三、发挥问题优势价值
通常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细节伴随着问题,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枯燥与单一感,甚至还会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思考,使得课堂气氛极其热烈。发挥问题的引导价值在于问题自身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要让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毫无疑问,新颖性较强的问题能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迫切回答问题的欲望。例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相关历史资料中提到隋炀帝本人十分放浪,大家认为作为“浪子”的首要条件为哪些?初中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纷纷踊跃回答,无论答案如何,但顺利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常规历史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能让该历史事件背景、意义和影响为学生所知,但整体较为平淡,缺乏新颖性,无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要结合史料特征和学生兴趣设计趣味性和新颖性较强的问题。以“北伐战争”教学为例,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大家是否能结合这幅图描述北伐军胜利进军路线?北伐军在前进时都途径哪些省份?”上述问题比常规让学生回答北伐战争过程更为生动,也能较好地启发学生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史料细微之处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有效锻炼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以“秦王扫六合”教学为例,教师讲解秦统一六国时提出以下问题:“大家看到秦王会联想到哪个历史事件?”学生:“荆轲刺秦王。”教师:“那图片中谁是秦王和荆轲?”学生纷纷表示不知。教师:“毫无疑问,如果荆轲想要刺杀秦王,必然需要武器,图中好似长方形且竖立的物体上面插着什么?”学生:“宝剑。”教师:“宝剑插入柱子当中,请问宝剑左下方垂着的物体是什么?”学生:“剑穗。”教师:“那么就可得知图中左荆轲,右秦王。其中荆轲为了成功刺杀秦王而瞬间将宝剑插入柱子当中,说明荆轲是想要取秦王的性命,更说明当时历史环境下秦国与燕国的实力悬殊。”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借助于宝剑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分析人物身份和荆轲刺杀秦王行为,最后回归该章节中重难点知识“秦统一六国”,有效锻炼学生思考和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但历史事件距离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在理解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困难。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细节能解决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可打破时空界限,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升历史综合素养和情感。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备课时细致且全面地探索史料细节,同时结合初中生学情和身心发展需求合理选取史料,优化史料研读方法,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强化核心素养,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惠.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细节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
[2]臧立梅.浅谈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作用及方法[J].吉林教育,2018(09).
[3]杨贞贤.有效运用历史史料——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4):88.
[4]林小玲.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的细节化培养——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71-72,75.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细节 运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各个学科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由于历史事件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在理解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难度。史料作为承载历史发展历程的载体,应用于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站在客观角度了解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能掌握学习历史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情,合理选取史料并深入挖掘其中的细节,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紧贴学情选取史料
目前初中历史课存在着教学任务繁重且课时少的问题,教师在应用史料时应坚持适度原则,避免频繁或过多地使用史料导致教学头重脚轻,因而凸显合理选取史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选取核心史料。此类史料要达到全面、典型且可靠的效果,尤其准确可靠是选取史料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脱离上述准则,那就打破历史教学求真求实的底线。典型即代表性和重要性,通常有很多史料反映相同历史事实,往往只有少数紧贴历史真相,典型性则从侧面避免历史教师“滥用”史料,达到精细效果。其次,结合教学目标选取史料。每个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都会设置教学目标,即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和需达到的结果,一切教學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应用史料也要遵循这一目标。以“贞观之治”教学为例,和该章节有关的史料有很多,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中指导学生探究贞观之治形成原因以及唐太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选取不同史料,如《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安边》。上述史料涉及民族关系、选官用人和君民关系等,重点展现唐太宗独特的治国方略。其中《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16个朝代民族、军事、政治关系的编年体史书,史料篇幅短小,剪裁得当且处理明确,材料准确且真实。《贞观政要》则是一部记录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政论性史书。历史教学选取史料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站在多角度探究分析贞观之治形成原因。正因史料简短,可给予师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尤其历史教师会结合学生课堂反馈对其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化研读史料方法
史料研读和史料应用效果有着紧密联系,虽然有很多研读史料方法,但需结合所选史料特征确定研读史料方法。当前初中历史应用的史料多为图像和文字,其中图像以历史地图和漫画为主,尤其漫画笔触精练且篇幅短小,每个细节中都蕴藏着深厚的寓意。然而初中生在观看漫画时容易被其中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色彩所吸引,很少关注漫画中隐藏的细节,以至于无法充分理解历史漫画背后的含义。对此,教师在运用漫画史料时需紧抓细节,充分挖掘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地图能直观再现历史场景,正因如此成为历史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有着较高的逻辑性与概括性。学生在初期接触历史地图时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教师展开指导。以“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为例,中国和日本已在海上有多次交锋,地图中也有很多行军路线,一眼望去较为烦琐,导致学生不知该从哪方面着手。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时可先从左上角图式着手,因为日军和清军在地图中有不同标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提到的战争过程能准确找到大东沟、平壤、丰岛等战场,最后围绕各个战场找出中日进攻与撤退路线,有效捋顺地图各种关系。其次在文字史料方面,教师普遍运用精读和粗读结合的方式,其中精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提炼出史料中的关键词并明确其含义与问题关联。初中生言语储备相对单一,在阅读古代史料时不可避免会出现无法理解和阅读的生字和词语,甚至对部分外国历史资料,受翻译和语言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无法理解。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分析其在阅读史料时极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做好生僻词读音标注和解释,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资料的含义和内涵,降低应用史料难度,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三、发挥问题优势价值
通常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细节伴随着问题,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枯燥与单一感,甚至还会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思考,使得课堂气氛极其热烈。发挥问题的引导价值在于问题自身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要让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毫无疑问,新颖性较强的问题能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迫切回答问题的欲望。例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相关历史资料中提到隋炀帝本人十分放浪,大家认为作为“浪子”的首要条件为哪些?初中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纷纷踊跃回答,无论答案如何,但顺利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常规历史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能让该历史事件背景、意义和影响为学生所知,但整体较为平淡,缺乏新颖性,无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要结合史料特征和学生兴趣设计趣味性和新颖性较强的问题。以“北伐战争”教学为例,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大家是否能结合这幅图描述北伐军胜利进军路线?北伐军在前进时都途径哪些省份?”上述问题比常规让学生回答北伐战争过程更为生动,也能较好地启发学生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史料细微之处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有效锻炼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以“秦王扫六合”教学为例,教师讲解秦统一六国时提出以下问题:“大家看到秦王会联想到哪个历史事件?”学生:“荆轲刺秦王。”教师:“那图片中谁是秦王和荆轲?”学生纷纷表示不知。教师:“毫无疑问,如果荆轲想要刺杀秦王,必然需要武器,图中好似长方形且竖立的物体上面插着什么?”学生:“宝剑。”教师:“宝剑插入柱子当中,请问宝剑左下方垂着的物体是什么?”学生:“剑穗。”教师:“那么就可得知图中左荆轲,右秦王。其中荆轲为了成功刺杀秦王而瞬间将宝剑插入柱子当中,说明荆轲是想要取秦王的性命,更说明当时历史环境下秦国与燕国的实力悬殊。”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借助于宝剑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分析人物身份和荆轲刺杀秦王行为,最后回归该章节中重难点知识“秦统一六国”,有效锻炼学生思考和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但历史事件距离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在理解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困难。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细节能解决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可打破时空界限,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升历史综合素养和情感。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备课时细致且全面地探索史料细节,同时结合初中生学情和身心发展需求合理选取史料,优化史料研读方法,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强化核心素养,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惠.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细节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
[2]臧立梅.浅谈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作用及方法[J].吉林教育,2018(09).
[3]杨贞贤.有效运用历史史料——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4):88.
[4]林小玲.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的细节化培养——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7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