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已陆续在各地展开,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改革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创设一种适应课程标准的、新型的合作探究学习环境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环节。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的涵义
以新课标观点看,在语文课堂上要求传统的个体学习让位于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合作完成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学习,教师要多角度启迪学生思维,使其多方探究,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各要素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关系要特别注意,四要素整合在一起,则形成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课程环境。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环境的建立
1.抛弃传统的教师专权控制,重视师生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发挥作用,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而学生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则很少。而合作探究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成为语文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丢弃传统意义上的专权控制;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主动放下架子,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应转变观念,乐于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反之,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谈,就不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2.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生与生之间合作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最佳,人数过多,会出现分工不明确、混乱现象。人数过少,起不到交流合作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最佳分工状态中,生与生之间才能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才能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沟通,并能互相信任,有效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进行教育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语文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目标。
3.课堂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
这次的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在新课标指引下,语文课一改以往的沉闷压抑,营造了提问、读书、表达的氛围,学生发言踊跃,辩论积极。传统的师生单向信息传播,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实现这三个维度目标,就要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来全面落实。因此,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教学已经演变成衡量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的标准。
4.尊重学生个性,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依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立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给学生最大的发展机会来解放自己的头脑,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多方位探究,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学习
1.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师能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情况,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持久的记忆力。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以便教学中能得心应手,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起示范作用。
(3)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4)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再造想象,获得充分的体验,才能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
总之,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它更温情、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力求结合各因素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教授知识和交流知识的课堂环境。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的涵义
以新课标观点看,在语文课堂上要求传统的个体学习让位于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合作完成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学习,教师要多角度启迪学生思维,使其多方探究,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各要素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关系要特别注意,四要素整合在一起,则形成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课程环境。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环境的建立
1.抛弃传统的教师专权控制,重视师生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发挥作用,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而学生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则很少。而合作探究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成为语文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丢弃传统意义上的专权控制;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主动放下架子,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应转变观念,乐于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反之,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谈,就不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2.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生与生之间合作一般以4~6人为一小组最佳,人数过多,会出现分工不明确、混乱现象。人数过少,起不到交流合作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最佳分工状态中,生与生之间才能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才能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沟通,并能互相信任,有效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进行教育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语文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目标。
3.课堂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
这次的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在新课标指引下,语文课一改以往的沉闷压抑,营造了提问、读书、表达的氛围,学生发言踊跃,辩论积极。传统的师生单向信息传播,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实现这三个维度目标,就要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来全面落实。因此,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教学已经演变成衡量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的标准。
4.尊重学生个性,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依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立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给学生最大的发展机会来解放自己的头脑,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多方位探究,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学习
1.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师能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情况,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持久的记忆力。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以便教学中能得心应手,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起示范作用。
(3)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4)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再造想象,获得充分的体验,才能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
总之,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它更温情、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力求结合各因素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教授知识和交流知识的课堂环境。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