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对高职院校开展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历程的、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要求,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体系建设
一、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现状及课程建设研究意义
自1999年进行大面积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已成为热门话题。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供大于求才会出现剩余。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难道是人才过剩了?事实表明,在我国的就业人口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争夺愈演愈烈,为什么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念、职业定位不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不接纳,造成了一方面社会求才若渴、另一方面人才闲置浪费这样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大学生因为教育成本较高,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十分盲目。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上述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进人大学之前,青年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根本没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工作。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并作为必修课开设。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开始探索性地建立自己的课程规划体系,作为起步探索阶段,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据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5%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各种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如何开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就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解决高职学生就业的问题,除了学生自觉转变就业意识,准确自身定位来适应社会外,高职院校也应该创造条件,系统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念,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加强个人特征评价、择业心理咨询、就业政策导向、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就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要比职业选择更广,不仅仅涵盖了职业之前的活动和教育训练,还包括了职业之后的活动。
根据目前学者们普遍看法总结,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实施活动之前要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规划、组织和实施。
2 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 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人员团队建设。
1 高职院校生涯教育实施人员团队的构成包括三级层次。一级梯队由中高层管理者组成。高职院校要想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取得实效成果,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中高层管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学习。管理层属于队伍的最高梯队可以避免产生两种现象:一是由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应付这项工作,不在行为上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需要的各项相关资源进行投入:包括各项制度、人员配置、经费投入、课程定性、课时安排、配套硬件设施等。而这些是顺利开展并保证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二是虽然思想上重视,却由于对生涯规划未深入了解而偏离了课程本身的初衷,以短期目标取代了长期规划,结果事倍功半。而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职能部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因此感觉力不从心。
二级梯队由就业工作职能部门成员组成。就业工作部门是具体规划实施的职能部门,部门成员是指导体系的核心成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些院校是属于学生处下属部门,随着整个社会对就业工作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学院将就业部门单列为就业指导处,并成立就业指导中心。
三级梯队由学生工作线基层教育者组成。具体包括各院系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属于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级梯队,对每位学生了解比较深入,具体实施工作有相当的优势,一是可以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感,二是由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能更好地实施生涯规划理论。
2 团队的养成。团队框架搭建后首先要培养,采用培训和内外部交流是可行性较强的做法,效果比较明显。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有3种公认的有较好反馈效果的培训:一是职业指导师的培训(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鉴定并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普及性培训。二是北森公司的TTT训,获取资格后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咨询活动。三是GCDF培训。又称为全球职业规划师,是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NBCC推广的一个全球性的认证体系,专门用来培养专注在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领域的专业人员。
团队建设中需要尤其注意的一点是队伍的稳定性。一般而言,经过一届(3年)学生的指导实践,会获得经验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如果队伍流动性高,经验的获得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会有很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那么,为了稳定团队也需要有一定的激励制度。
(二)职业规划课程组织方式。
生涯规划课程实施具有多样性及系统性,多样性为可采用课堂教学、讲座、拓展、社会实践、一对一咨询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横向的广度;系统性为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开设不同内容的职业规划课程,实现了纵向的深度。 1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常规化教学方式。既可采用大班化教学。又可采用小班化教学,在资源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小班化教学取得的效果更好。
2 讲座作为一种补充教学方式,可以多聘请社会专家开设,这样能够获得最新的咨询,开阔学生视野。如果能够和企业专家加强合作,更为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及换位思考搭建了平台。
3 一对一咨询一般以咨询工作室方式开展,固定时间和地点。实行值班制度,若提供独身定制式职业发展咨询,能够更好地对集体教学起到补充作用。
(三)授课内容体系设计。
1 课程理论基础。主要有三种:一是帕森斯的“结构取向”理论:二是霍兰德的“类型学”理论;三是舒伯的“过程取向”理论及生涯彩虹理论。
2 高职院校开展生涯规划教学的30课时内容分布可以依据帕森斯的三阶段理论分别在三个年级中逐级开展,三阶段理论是一个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涯问题和进行职业决策的合乎逻辑而理智的办法。帕森斯的著作《职业选择》界定了明智的生涯选择的三个步骤:
(1)对自身的兴趣、技能、价值观、目标、背景和资源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估。于大一阶段(入学阶段)开设,配合始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测评。(朗途职业生涯测评系统)
(2)针对学校、业余陪训、就业和各种职业,考察所有可供选择的机会和社会环境。大二阶段开展,以讲座开展、拓展训练和社会实践形式开展。
(3)鉴于前两个阶段所发掘的信息,仔细推断和做最佳选择和匹配。大三阶段开展,配合信息收集、简历制作、面试等应聘技能传授开展。
(四)教学方式。
职业规划课程主要不是为了传授知识,因此更强调体验式教学,采用工作坊的方式通过职业测评、问卷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趣味游戏、社会调查、网络信息搜集、提问互动与课后作业、教师讲授等多种形式彼此穿插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考核方式及效果反馈追踪。
考核采用编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制作个人简历、个人创业计划书三个项目作业形式来进行。效果反馈采用跟踪调查(纵向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跟踪)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
[2]王晓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3]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2008,(10).
[4]解丹阳.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体验式辅导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06,(12).
[5]马克·波普.美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历程与职业指导员的培训2006,(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体系建设
一、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现状及课程建设研究意义
自1999年进行大面积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已成为热门话题。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供大于求才会出现剩余。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难道是人才过剩了?事实表明,在我国的就业人口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争夺愈演愈烈,为什么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念、职业定位不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不接纳,造成了一方面社会求才若渴、另一方面人才闲置浪费这样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大学生因为教育成本较高,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十分盲目。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上述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进人大学之前,青年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根本没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工作。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并作为必修课开设。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开始探索性地建立自己的课程规划体系,作为起步探索阶段,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据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5%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各种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如何开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就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解决高职学生就业的问题,除了学生自觉转变就业意识,准确自身定位来适应社会外,高职院校也应该创造条件,系统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念,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加强个人特征评价、择业心理咨询、就业政策导向、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就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要比职业选择更广,不仅仅涵盖了职业之前的活动和教育训练,还包括了职业之后的活动。
根据目前学者们普遍看法总结,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实施活动之前要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规划、组织和实施。
2 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 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人员团队建设。
1 高职院校生涯教育实施人员团队的构成包括三级层次。一级梯队由中高层管理者组成。高职院校要想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取得实效成果,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中高层管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学习。管理层属于队伍的最高梯队可以避免产生两种现象:一是由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应付这项工作,不在行为上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需要的各项相关资源进行投入:包括各项制度、人员配置、经费投入、课程定性、课时安排、配套硬件设施等。而这些是顺利开展并保证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二是虽然思想上重视,却由于对生涯规划未深入了解而偏离了课程本身的初衷,以短期目标取代了长期规划,结果事倍功半。而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职能部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因此感觉力不从心。
二级梯队由就业工作职能部门成员组成。就业工作部门是具体规划实施的职能部门,部门成员是指导体系的核心成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些院校是属于学生处下属部门,随着整个社会对就业工作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学院将就业部门单列为就业指导处,并成立就业指导中心。
三级梯队由学生工作线基层教育者组成。具体包括各院系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属于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级梯队,对每位学生了解比较深入,具体实施工作有相当的优势,一是可以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感,二是由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能更好地实施生涯规划理论。
2 团队的养成。团队框架搭建后首先要培养,采用培训和内外部交流是可行性较强的做法,效果比较明显。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有3种公认的有较好反馈效果的培训:一是职业指导师的培训(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鉴定并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普及性培训。二是北森公司的TTT训,获取资格后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咨询活动。三是GCDF培训。又称为全球职业规划师,是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NBCC推广的一个全球性的认证体系,专门用来培养专注在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领域的专业人员。
团队建设中需要尤其注意的一点是队伍的稳定性。一般而言,经过一届(3年)学生的指导实践,会获得经验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如果队伍流动性高,经验的获得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会有很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那么,为了稳定团队也需要有一定的激励制度。
(二)职业规划课程组织方式。
生涯规划课程实施具有多样性及系统性,多样性为可采用课堂教学、讲座、拓展、社会实践、一对一咨询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横向的广度;系统性为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开设不同内容的职业规划课程,实现了纵向的深度。 1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常规化教学方式。既可采用大班化教学。又可采用小班化教学,在资源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小班化教学取得的效果更好。
2 讲座作为一种补充教学方式,可以多聘请社会专家开设,这样能够获得最新的咨询,开阔学生视野。如果能够和企业专家加强合作,更为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及换位思考搭建了平台。
3 一对一咨询一般以咨询工作室方式开展,固定时间和地点。实行值班制度,若提供独身定制式职业发展咨询,能够更好地对集体教学起到补充作用。
(三)授课内容体系设计。
1 课程理论基础。主要有三种:一是帕森斯的“结构取向”理论:二是霍兰德的“类型学”理论;三是舒伯的“过程取向”理论及生涯彩虹理论。
2 高职院校开展生涯规划教学的30课时内容分布可以依据帕森斯的三阶段理论分别在三个年级中逐级开展,三阶段理论是一个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涯问题和进行职业决策的合乎逻辑而理智的办法。帕森斯的著作《职业选择》界定了明智的生涯选择的三个步骤:
(1)对自身的兴趣、技能、价值观、目标、背景和资源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估。于大一阶段(入学阶段)开设,配合始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测评。(朗途职业生涯测评系统)
(2)针对学校、业余陪训、就业和各种职业,考察所有可供选择的机会和社会环境。大二阶段开展,以讲座开展、拓展训练和社会实践形式开展。
(3)鉴于前两个阶段所发掘的信息,仔细推断和做最佳选择和匹配。大三阶段开展,配合信息收集、简历制作、面试等应聘技能传授开展。
(四)教学方式。
职业规划课程主要不是为了传授知识,因此更强调体验式教学,采用工作坊的方式通过职业测评、问卷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趣味游戏、社会调查、网络信息搜集、提问互动与课后作业、教师讲授等多种形式彼此穿插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考核方式及效果反馈追踪。
考核采用编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制作个人简历、个人创业计划书三个项目作业形式来进行。效果反馈采用跟踪调查(纵向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跟踪)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
[2]王晓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3]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2008,(10).
[4]解丹阳.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体验式辅导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06,(12).
[5]马克·波普.美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历程与职业指导员的培训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