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海洋卫士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78岁的萧汉强,原地质矿产部南沙勘察办公室主任、国土资源部海洋办副主任,看到“海洋石油981”的消息总会心跳加速。
  20年前,他曾向国务院提出在南沙勘探打井。如今,在强大的海洋装备支持下,这个愿望终于开始实现。
  回顾并不漫长的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历史,一系列几乎未被国人知晓的装备,曾经奠定了中国人维护海洋权益的基础。
  如今,以更坚定的高层决心为后盾,海洋工程装备正在为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贡献更多力量。
  第一次探入外海海底
  时间回到1977年底,“十年浩劫”接近尾声。原地质矿产部联合原石油工业部等,打算组织一次南沙勘查。
  报告一度被批准,海洋调查船、测量船以及测量仪器准备齐全,正要出发,一封上级信件疾驰而至。
  虽然已过去30多年,萧汉强仍然清晰记得这封信的内容:南沙即使有资源,我们也开采不了,建议不要去了。
  此次勘查随即取消。
  有关领导对装备缺乏信心,毕竟那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刚刚起步的岁月。
  新中国的海洋油气资源勘查长期是一张白纸,仅在1958年开展过一次海上地震试验。
  当时以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教研室教师刘光鼎为领队,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部物探局、石油工业部及其石油科学研究所、北京地质学院等青年科学家,组成中国第一支海上地震队,借鉴陆地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将炸药包投向大海,第一次记录下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穿过海水、透过海底表层的反射信号,迈出了中国认识海洋深处的第一步。
  到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公布了在中国东海的一系列勘查成果。高层领导由此意识到开发海洋工程装备的重要性。国务院最终决定改装、建造和进口钻井船各一条。
  刘光鼎等人受命在上海参与成立“627工程”筹备组,即后来的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之后还成立了第三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作为专业海上钻井队伍。
  刘光鼎本人则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
  这位地球物理学家、海洋能源开发专家、中科院院士向本刊记者回忆说,早期的海洋勘探、勘查十分困难。由于美国和苏联都对中国封锁,无法从国外购买先进仪器,只能自己想办法,比如把陆地地震仪改装为海洋用设备,“今天看水平确实很低,但总是一个创新、一个开始。”
  最终,中国人决定用交通部提供的两条3000吨级旧货轮拼装成一条钻探船。
  “就是将两条船平行,焊接钢板固定后,在中间架上一台陆地钻机,建成后叫‘勘探一号’。”萧汉强说,
  1974年“勘探一号”正式服役,虽然只能在水深90米以内的海域工作,6年中还是在南黄海区域钻出7口油井。
  特别是1974年6月,它在黄海开钻,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外海进行海洋钻探。
  但是受到建造和设计水平的限制,该船平衡能力较差,无法承受稍大的风浪。加上服役不久船体就严重变形,以及受到腐蚀等问题的干扰,“勘探一号”很快就退役报废了。
  用几千万美元认识南海
  在这段时间,原国家计委也打算从国外引进海上钻井平台,经过调研国际市场后,得知每个平台价格约为四五千万美元。
  通过华侨介绍,一个新加坡船厂老板答应帮助中国制造钻井平台,“他也没有技术,雇美国人帮他设计,还从世界市场上买了钻机。”
  这个产品就是后来的“勘探二号”。
  几千万美元的数额在当时的中国几乎难以想象,“当时的广交会上,一个用玉石雕刻的鸡蛋那么大的鸳鸯,才卖1美元。”萧汉强说,而当时粮食的价格只有七八分钱一斤,鸡蛋大约4分钱一个。
  相对于拼装的“勘探一号”,由美国技术制造出来的“勘探二号”显然更加先进。这是一座自升式钻井装置,虽然作业水深仍然不超过100米,但已经可以在东海区域较大风浪的条件下作业,于1977年春末到达珠江口万山锚地开始服役。
  此后两年,“勘探二号”一直在南海珠江口盆地作业,共钻井7口,并打出了珠江口盆地第一口工业油气井“珠海五井”。
  在珠江口盆地的钻探,为后来中国与国外合作开发这一区域的谈判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1980年之后,“勘探二号”自南海北上,在东海开钻“龙井一井”。
  当时在钻进过程中发现多个地层含有油气,但即将突破3500米时发生故障不得不结束。这也是中国在东海完成的第一口井,至今仍在工作。
  1981年夏天,“勘探二号”完成井深4200多米的“龙井二井”,1983年完成井深4600多米的“平湖一井”,这是中国在东海油气勘探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奠定了平湖油气田的基础。它一直在东海服役,直到1992年退役。
  壮志未酬的“勘探四号”
  “如果我们自己有更好的钻探船,就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海里的油气田。”萧汉强说,有了“勘探一号”和“勘探二号”的经验,中国决定自己建造钻井平台,也就是2.5代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
  经历约10年的努力后,该平台终于在1984年交付使用。在吸取“勘探一号”以及“勘探二号”的经验教训后,“勘探三号”当时达到国际上同类型半潛式钻井平台的水平,并拿到了中国船级社和美国船级社的入级证书。
  在萧汉强眼里,造价1.5亿元人民币的“勘探三号”,不仅承担了到东海进一步勘探的任务,还为去南海勘探做好了准备。
  为了进一步勘探开发海洋油气资源,上世纪90年代,原地质矿产部向国务院报告,希望购买更先进的钻井平台。
  这份报告被批准,并获得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经费。随后,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向美国西方海洋有限公司购买了后被命名为“勘探四号”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勘探四号”由新加坡一家造船厂建造,自带助推器,工作水深达到600米。   据萧汉强介绍,购买“勘探四号”后,他们在南沙区域选好了井位,但一直没有得到开钻的批准。“从1995年往后我们变换了十几个井位,但一直没有获得批准。”
  “勘探四号”于是一直停留在挪威海域,再后来划归中国石化集团用于出租经营。
  如果从原地质矿产部在1970年开始筹备海上钻探算起,到2000年,其间30年的中国海上钻探,被业界称为“惨淡经营、艰苦创业”。
  虽然钻井平台一度有所突破,但其他配套装备、船只几乎一片空白。
  刘光鼎回忆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有一家美国企业将船开到珠江口推销仪器,中国的科研人员才发现差距巨大。
  他曾到法国购买了一条正在维修的地震勘探船,也就是“奋斗七号”,“主要是看中了他们船上的设备仪器,包括地震检测仪器,包括炸药等,都拿来研究。”这条船买来后再去曾经勘查过的海域进行测量,数据差异巨大。
  刘光鼎说,包括意识在内,很多基础的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油气勘探,甚至也会影响国防。
  中国油气的出路在二次创业
  2001年8月17日,刘光鼎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份关于中国油气资源第二次创业的报告。
  这份报告的背景是: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后,中国的石油消费年均递增6.7%,而同期国内石油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6%。
  就在1993年,中国进口石油3000万吨,其后能源成为国家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瓶颈。
  而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中国曾完成了油气资源的第一次创业,使原油年产量达1.67亿吨,天然气产量达241亿立方米,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五位。
  另一方面,虽然上世纪末预测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量都很大,其中石油940亿吨,却只探明了22%;天然气38万亿立方米,仅找到了7%。中国油气的出路在二次创业。
  刘光鼎认为,除了陆上油气资源可以采用新理论,海洋将成为中国能源二次创业的基础。
  此报告发出十天后,就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批示。
  此后,一系列围绕深海开发的课题、项目在多个部委立项,包括为南海勘探定制的“海洋石油981”。
  不过,在萧汉强看来,之所以造成目前周边国家掠夺南海资源、侵占南海岛屿、“小国欺负大国”的尴尬局面,原因首先仍是中国人海洋意识的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海洋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直接后果就是忽视海洋权益,当然也就忽视了海洋装备的发展,“包括当时一些系统内的干部,也认为我们国家根本顾不上这些事情。”萧汉强说。
  刘光鼎耿耿于怀的则是,“文革”结束后,他曾给上级写信,认为虽然简陋、落后,但毕竟有了船和基本设备,可以到南沙、曾母暗沙去勘察,结果没有得到支持。
  “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能挺近南海,进军东海,并堅持下来,今天肯定是另一番局面。”萧汉强说,“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海开采了12亿吨以上的油气,那里有我们的资源。”
  几十年后的今天,看到“海洋石油981”终于“钉”在西沙,萧汉强很欣慰。他说,这是几代人的梦想。
  (本文参考了《海上钻探三十年》(《探矿工程》1999)等公开资料)
其他文献
近日,有网友爆料,苏州一乳腺癌患者的子女在“輕松筹”上欲众筹30万元为其治病,但医院的说法是“仅需自费六千”。平台回应,30万元的募捐申请已被拒绝,新的申请已将目标金额降至合理范围。  此事引发舆论热议:如何监管才能避免网络求助异化为网络诈骗?如何因势利导才能保障求助者、捐助者和互联网平台的权利,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募捐平台的公益属性?
2014年12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参加第69 届联大就“海洋和海洋法”议题举行的会议  2015年,中国外交部成立了“国际法咨询委员会”。  国际法往往涉及国家的重要利益。为充分发挥学术界在国际法研究方面的优势,助力中国在推进国际法治、促进国际公平正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国际法咨询委员会应运而生。  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告
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是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问题,更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此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个人本来以为苦恼来自没钱,但当他挣了很多钱之后,苦恼依然如影随形,他才得以面对自己的内心,并追问,这苦恼究竟从何而来  “如果一个人有痛苦,我怎么帮他解决或者减轻痛苦?”知名心理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正是对这件事的浓厚兴趣,令他的研究从神经生理学转移到了心理咨询领域。  杨凤池被大众熟知,是作为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的常驻心理专家。  作为这个行业的
一座座抗过了时间的历史古城和文物,无法抗过人祸,最终重归尘土2016年4月l日,在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城,几名政府军上兵站在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炸毁的贝尔神庙废墟上.  5月5日的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正在这种城市历史悠久的圆形剧场里举行。这场名为“为巴尔米拉祈祷·音乐让古城复苏”的交响音乐会让现在观众热泪盈眶。  一年前,这座历史古城被“伊斯兰国”(IS)极端分子占领,城里许
“中国正步入老龄社会,养老资源紧张。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强调扶助政策的个性化、一对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清楚了解每个失独者的需求,为每位失独老人建立养老需求档案。”  近日,清华大学退休教授潘妙良和老伴正式办理入住手续,成为第一对入住北京第五社会福利院的失独老人。这条新闻再次引发了舆论对失独者的关注。  “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是独生子女政策留下来的尾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宋健告诉
随着电商流行、网购潮起,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通道上,除了横亘着400多万吨快递垃圾亟待处理,还有若干问题:或者是主观意愿不强,或者是客观因素影响,快递员难进社区、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宇的大门,只能占道摆摊分发。  快递行业同城市管理者、物业公司、收件人之间的关系亟待理顺,说好的“送货上门”该如何实现?  快递和物业,相煎何太急?  徐刚(快递公司员工)  “送货上门”是快递的行业标准,也是消费者
厦门海沧大桥风光  35年前,作为全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站在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1984年,80岁高龄的邓小平来到厦门,挥毫写下13个大字:“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在邓小平的直接推动下,厦门经济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2010年,国务院又批复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1573平方公里。  35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厦门市的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均GDP突
电影《洛克王国4》海报  口诀、咒语、誓言或其他,总之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记忆中,每一个流行动画片里的英雄“发威”前都要有一句口号。  70后记得希曼的“请赐予我力量”;80后熟知《恐龙特级克塞号》的“人间大炮、准备发射”;90后则是美少女战士的“代表月亮消灭你”;00后是奥特曼的“泰罗”。  对于05后,这句话是“迪莫,圣光出击”——迪莫是系列儿童电影《洛克王国》中的明星宠物,总是在关键时刻大显身手
“当我在研究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时,看到的是波兰在其中可能占据的战略性位置——波兰可以成为中国这一宏伟计划的地域中心”    今年43岁的波兰新任总统杜达是位“70后”。这位年轻的总统于2015年11月23日至27日首次访问中国,并出席在苏州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  行前,《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波兰首都华沙专访了杜达。他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抱有很高的期待,称之为“非凡的构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