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9年国家启动了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充分体现了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思路,对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X证书制度紧贴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新要求,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对会计类诸多X证书进行梳理,选择了匹配度较高的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开展课证融通,探索融通思路、方法,开展1 X证书制度下的单课程设计。
[关键词] 1 X证书制度;“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课证融通
一、背景分析
2019年,国家启动了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充分体现了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思路。1 X证书制度紧贴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新要求,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1”和“X”不是简单机械式的叠加,而是体现了职场、院校和企业间的渗透融合关系。“X”不仅包含X种证书(数量),代表了职业技能的广度,同时也代表了X种职业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程度,由此可见,“X”标志着受教育者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的数量和深度,是对“1”的补充、强化及拓展[1]。
二、课证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630302)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企业业务与财务内在关系的梳理,掌握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间的关系并进行相应会计信息系统处理。
国家第三批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基本思想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过渡、从单个企业竞争到供应链竞争过渡,在采购、销售存量及销售成本核算等环节实现财务信息有效支撑企业决策,实行业财一体化管理,将企业的业(业务)、财(财务)、税(税务)协同应用工作及信息系统管理与实施工作。证书各级别难度呈现递增趋势,初级重基础技能操作,中级重核算和管理方向技能操作,高级重分析和顾问技能操作。
三、课证融通路径和方法
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1”)和1 X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标准(以下简称“X”)进行比对、分析,梳理两种教学目标要求下核心的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异同点、衔接点。两种标准下同时满足“1”和“X”的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学习成果测评等,采用完全融入法;不能同时满足“1”和“X”的要求,但存在衔接点的,通过教学设计采用对接融入法;没有衔接点的,采用强化补充法。
四、课证融通下的课程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多样化,大部分是参加高考的普高生,小部分是三校生。正常高考的学生有一定综合性理论基础,尚未接触专业知识。三校生有一定的动手技能和基础专业知识,但综合性理论构架不够稳固,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开展混班式教学,专业课教学模式难以全面兼顾,1 X证书制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教情分析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不相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侧重于讲解概念和重要性,课程对应技能标准侧重于复合型技能;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则侧重于理解理论及理论的应用,证书技能标准侧重于专业型技能。技能要求属性,学历教育大而宽,职业教育小而专。
本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在高职第三学期开设,教学开展运用用友U8教学平台,实训学时占比50%,理论学时占比50%,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师资结构稳定,具备开设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教学基本条件。
(三)教学设计
1.总体设计。以会计岗位为基础,会计信息系统设置采用ERP信息系统概念,将本校学历教育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与职业教育下的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构建为基于岗位的课证融通模块化生态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总体设计侧重于财务会计范畴,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除财务会计外,还兼顾到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范畴,综合度略高。通过此项目的课证融通,课程的实训学时占比可以调整为60%,理论学时占比40%,弥补实践环节不足[2]。
对标课程标准和证书标准,核心标准之一的道德标准在两个原标准体系内都有体现。“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标准中道德标准主要体现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会计准则、会计职业道德、信息化工作规范等,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中的道德标准则通过对职业判断案例的学习予以体现。至于两类教学模式下的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根据各岗位在ERP课程下的主要模块,将知识点和技能点予以对比、匹配,再根据实际衔接情况,采用不同的融通方法(表1)。
2.分模块的课程设计。总账核算模块是“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中的学习重点,涉及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和其他各模块之间相互关联。“1”的知识标准与“X”的初级、中级技能标准衔接度非常高,课证融通能够有效实施。以出纳岗位为例,“X”中的技能点除网上银行业务处理流程外大多都已经包含在课程“1”中,可以采用对接融入法,网银业务处理需对应补充出纳实务课程相应知识点后采用补充法进行融通。以会计岗位为例,总账模块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技能点:一是基础核算,二是税务处理。实际工作中根据企业需求,可分開设置岗位,也可以合并设置岗位。会计核算技能点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能够全面融通,只有到高级阶段涉及电商、委外、进出口等特殊业务时和其他模块一并采用补充法实施。以税务会计技能点为例,“1”中的知识技能主要分散在总账模块、薪资模块,“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中没有单独设立税务模块。“X”中的技能点主要为协同处理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他税务等业务而设立,课程设计思路以税种的处理划分,分别对应证书级别。初级技能证书要求学生掌握增值税处理技能,中级技能证书要求学生掌握增值税管理和个人所得税、其他税务处理技能,高级技能证书要求学生掌握企业所得税处理技能并能够进行纳税筹划。因此,这个模块的融通除对接融通外,还需要对应补充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等相关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本模块的融通见表2。 系统管理模块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中承担着“打地基”的作用,一般由会计主管进行系统、账套的初始化设置,为会计信息化处理制定操作规则、运行开关、配置参数。通过分析,在本模块课程标准“1”和证书标准“X”的融通中,“1”中的知识点和各层级技能证书相比,中级证书部分对比课程标准增加了业务流程设置及参数配置技能点,高级证书部分增加了管理流程设置及参数配置技能点,将“1”中的理论知识标准通过“X”扩大管理内容,采用补充法实施。
应收应付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在不同信息系统模块下,培养学生对企业应收应付业务的核算和处理能力,包括坏账、票据处理等。应收应付模块的数据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相互传递,可衔接采购模块、销售模块、库存模块以及总账模块。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框架下,制证生成的模块不一样。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基本能够融通。采购、销售专员、仓管岗位的“1”和“X”都是对基础单据处理和业务处理,采用对接融入法。合同和售后服务部分采用补充法融通。
“1”中报表模块对应“X”初级、中级技能点完成报表的定义、编制等,采用对接融入法,“X”高级技能点对报表分析、财务分析做了要求,对应到财务管理岗位,采用补充法融通。除上述可直接融通模块外,还有部分知识、技能点需要做模块提升。
(四)教学评价
构建自我(学生、教师)评价、专业内评价、校内评价、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根据课证融通的教学目标,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建立灵活、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模块以技能软件为载体,紧扣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项目权重设计评价标准,“1”课程对应的“X”技能考核,进行学分转化。取得中级证书可直接兑换高职专科“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学分,取得高级证书可直接兑换高职本科“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学分。评价对象中,要求把学生也作为评价主体,学生通过对课程及证书学习,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标准有效衔接,书面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可用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参加岗位实习,最终成长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剖析。教师通过评价项目的测评,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并且做出教学反思和改进,与X证书的认证机构保持联系,实时更新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手段,提高课证融通的有效性。
(五)教学保障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教材结合技能等级证书教材,对标教学目标,利用教材、课件、微课、教学平台、视频等资源实施教学。课证融通部分,学校可组织教学力量开发活页式、订本式教材,教学要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立德树人。
关注教师发展,加大参与X证书的师资培训力度,对承担X证书教学任务的教师按照相关政策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建设教师梯队,中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开展专业锻炼,提升实操技能,充分融合理实体系,扩展视野,真正落实以岗位需求、工作流程为导向,培养适应地域环境、行业需求的人才。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到校进行指导,在新形势下做到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建设产教融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与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教学目标及特点,证书初级全面覆盖,中级需要补充的知识点和本课程体系結合紧密,可操作性较强,课证融通可行,对会计类学生专业学习、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欣欣.基于“1 X”的“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课程设计与实施[J].福建轻纺,2020(9):33-36.
[2]潘海生,李阳.职业教育1 X证书的外在表征与本质解构——基于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文本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5-12.
[关键词] 1 X证书制度;“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课证融通
一、背景分析
2019年,国家启动了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充分体现了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思路。1 X证书制度紧贴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新要求,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1”和“X”不是简单机械式的叠加,而是体现了职场、院校和企业间的渗透融合关系。“X”不仅包含X种证书(数量),代表了职业技能的广度,同时也代表了X种职业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程度,由此可见,“X”标志着受教育者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的数量和深度,是对“1”的补充、强化及拓展[1]。
二、课证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630302)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企业业务与财务内在关系的梳理,掌握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间的关系并进行相应会计信息系统处理。
国家第三批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基本思想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过渡、从单个企业竞争到供应链竞争过渡,在采购、销售存量及销售成本核算等环节实现财务信息有效支撑企业决策,实行业财一体化管理,将企业的业(业务)、财(财务)、税(税务)协同应用工作及信息系统管理与实施工作。证书各级别难度呈现递增趋势,初级重基础技能操作,中级重核算和管理方向技能操作,高级重分析和顾问技能操作。
三、课证融通路径和方法
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1”)和1 X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标准(以下简称“X”)进行比对、分析,梳理两种教学目标要求下核心的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异同点、衔接点。两种标准下同时满足“1”和“X”的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学习成果测评等,采用完全融入法;不能同时满足“1”和“X”的要求,但存在衔接点的,通过教学设计采用对接融入法;没有衔接点的,采用强化补充法。
四、课证融通下的课程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多样化,大部分是参加高考的普高生,小部分是三校生。正常高考的学生有一定综合性理论基础,尚未接触专业知识。三校生有一定的动手技能和基础专业知识,但综合性理论构架不够稳固,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开展混班式教学,专业课教学模式难以全面兼顾,1 X证书制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教情分析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不相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侧重于讲解概念和重要性,课程对应技能标准侧重于复合型技能;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则侧重于理解理论及理论的应用,证书技能标准侧重于专业型技能。技能要求属性,学历教育大而宽,职业教育小而专。
本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在高职第三学期开设,教学开展运用用友U8教学平台,实训学时占比50%,理论学时占比50%,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师资结构稳定,具备开设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教学基本条件。
(三)教学设计
1.总体设计。以会计岗位为基础,会计信息系统设置采用ERP信息系统概念,将本校学历教育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与职业教育下的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构建为基于岗位的课证融通模块化生态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总体设计侧重于财务会计范畴,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除财务会计外,还兼顾到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范畴,综合度略高。通过此项目的课证融通,课程的实训学时占比可以调整为60%,理论学时占比40%,弥补实践环节不足[2]。
对标课程标准和证书标准,核心标准之一的道德标准在两个原标准体系内都有体现。“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标准中道德标准主要体现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会计准则、会计职业道德、信息化工作规范等,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中的道德标准则通过对职业判断案例的学习予以体现。至于两类教学模式下的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根据各岗位在ERP课程下的主要模块,将知识点和技能点予以对比、匹配,再根据实际衔接情况,采用不同的融通方法(表1)。
2.分模块的课程设计。总账核算模块是“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中的学习重点,涉及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和其他各模块之间相互关联。“1”的知识标准与“X”的初级、中级技能标准衔接度非常高,课证融通能够有效实施。以出纳岗位为例,“X”中的技能点除网上银行业务处理流程外大多都已经包含在课程“1”中,可以采用对接融入法,网银业务处理需对应补充出纳实务课程相应知识点后采用补充法进行融通。以会计岗位为例,总账模块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技能点:一是基础核算,二是税务处理。实际工作中根据企业需求,可分開设置岗位,也可以合并设置岗位。会计核算技能点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能够全面融通,只有到高级阶段涉及电商、委外、进出口等特殊业务时和其他模块一并采用补充法实施。以税务会计技能点为例,“1”中的知识技能主要分散在总账模块、薪资模块,“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中没有单独设立税务模块。“X”中的技能点主要为协同处理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他税务等业务而设立,课程设计思路以税种的处理划分,分别对应证书级别。初级技能证书要求学生掌握增值税处理技能,中级技能证书要求学生掌握增值税管理和个人所得税、其他税务处理技能,高级技能证书要求学生掌握企业所得税处理技能并能够进行纳税筹划。因此,这个模块的融通除对接融通外,还需要对应补充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等相关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本模块的融通见表2。 系统管理模块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中承担着“打地基”的作用,一般由会计主管进行系统、账套的初始化设置,为会计信息化处理制定操作规则、运行开关、配置参数。通过分析,在本模块课程标准“1”和证书标准“X”的融通中,“1”中的知识点和各层级技能证书相比,中级证书部分对比课程标准增加了业务流程设置及参数配置技能点,高级证书部分增加了管理流程设置及参数配置技能点,将“1”中的理论知识标准通过“X”扩大管理内容,采用补充法实施。
应收应付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在不同信息系统模块下,培养学生对企业应收应付业务的核算和处理能力,包括坏账、票据处理等。应收应付模块的数据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相互传递,可衔接采购模块、销售模块、库存模块以及总账模块。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框架下,制证生成的模块不一样。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基本能够融通。采购、销售专员、仓管岗位的“1”和“X”都是对基础单据处理和业务处理,采用对接融入法。合同和售后服务部分采用补充法融通。
“1”中报表模块对应“X”初级、中级技能点完成报表的定义、编制等,采用对接融入法,“X”高级技能点对报表分析、财务分析做了要求,对应到财务管理岗位,采用补充法融通。除上述可直接融通模块外,还有部分知识、技能点需要做模块提升。
(四)教学评价
构建自我(学生、教师)评价、专业内评价、校内评价、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根据课证融通的教学目标,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建立灵活、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模块以技能软件为载体,紧扣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项目权重设计评价标准,“1”课程对应的“X”技能考核,进行学分转化。取得中级证书可直接兑换高职专科“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学分,取得高级证书可直接兑换高职本科“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学分。评价对象中,要求把学生也作为评价主体,学生通过对课程及证书学习,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标准有效衔接,书面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可用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参加岗位实习,最终成长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剖析。教师通过评价项目的测评,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并且做出教学反思和改进,与X证书的认证机构保持联系,实时更新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手段,提高课证融通的有效性。
(五)教学保障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教材结合技能等级证书教材,对标教学目标,利用教材、课件、微课、教学平台、视频等资源实施教学。课证融通部分,学校可组织教学力量开发活页式、订本式教材,教学要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立德树人。
关注教师发展,加大参与X证书的师资培训力度,对承担X证书教学任务的教师按照相关政策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建设教师梯队,中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开展专业锻炼,提升实操技能,充分融合理实体系,扩展视野,真正落实以岗位需求、工作流程为导向,培养适应地域环境、行业需求的人才。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到校进行指导,在新形势下做到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建设产教融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与业财一体化技能证书教学目标及特点,证书初级全面覆盖,中级需要补充的知识点和本课程体系結合紧密,可操作性较强,课证融通可行,对会计类学生专业学习、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欣欣.基于“1 X”的“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课程设计与实施[J].福建轻纺,2020(9):33-36.
[2]潘海生,李阳.职业教育1 X证书的外在表征与本质解构——基于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文本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