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重知识和技术的语文教育中,往往对智慧的启迪有所疏漏,而智慧的启迪实质上是语文教育本质的灵魂。所谓智慧,即人性自然本心的开悟。而开悟智慧的载体,乃是文化。因而对文化的研究便成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本文将从文化研究和语文教育理念、原则和境界三方面论述文化研究和语文教育前沿问题。
一、文化研究与语文教育的理念
文化研究所包含的内容分两个大的层面,一方面指向对语文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的要求,一方面指向语文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受教育的达成度。从语文教师层面而言,除了从语言、语法、文学、技法等层面教育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应该从文化阐释的高度和文化传承的高度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关注文化研究过程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一个民族最宝贵的文化价值莫过于生命智慧的开悟,要保持旺盛的生存能力和高质量的生命过程,就应该具备开悟的智慧。而要达到这一点,民众就得有一种重视文化的意识,这种重视文化的意识主要靠教育的手段来实现,而语文教师扮演者着重要角色。当然,因不同种族、年龄、性别、地域、时段等因素存在,文化往往呈现多元、差异和层次性,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在尊重差异和认同多元的基础上,积极发掘文化内涵,提高自身能力。
从学生层面而言,在语文教师教育引导下,深入理解文化研究的内涵,使语文教育从科学、文化、生命的教育,达到智慧教育。由此我们进一步看到,语文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传播和语言文学教育,而是包括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甚至哲学、宗教、美学在内的文化教育。这正好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理念相契合。
当然,上述所论是建立在语文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上述语文教育理念,首先应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尤其在当下,这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可以概括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天者圣的核心智慧,以及自由平等、包容自信的精神品格和和谐自然的当代价值。这理所当然应该是当下语文教育必须坚持和传承的责任。
事实上在现有传统语文教育乃至真个教育过程中,重技而轻道,智慧教育往往被忽视。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在被动接受教育,学生本心的开发非常不足,生命的快感无从谈起,智慧的光芒無法释放。智慧的激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心摒弃“束缚”。或许在无功利的状态下,才能见性本心,达到智慧的开悟。而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坚定地坚持文化教育理念。就算坚定地坚持上述理念,要出效果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管过程有多长,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坚守文化,这是教育的使命。
二、文化研究与语文教育的原则
人类获取认知的经历的途径,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向书籍学习,间接获取经验或知识,二是在书本知识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中获取直接的经验或技术,三是向自我本心或者在书籍和实践认知基础上的自我反思式学习以获取本体经验或智慧。语文教育的原则其实是建立在遵从上述三种获取智慧的基本途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这三种获取智慧的途径,本身就是语文教育应该遵守和坚持的原则。
当然,智慧的获得不能隔离知识和技术,甚至知识和技术常常是人类获得智慧的主要途径。就像怀特海说的那样,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是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再说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很多课程,其实质上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换言之,给学生的每种教育,都以传授知识和教会技术为主。不同的是,知识往往使学生获得间接的经验,技术使学生获得相对直接的经验,而智慧可能使学生获取生命本真的
经验。
因人的秉赋不同,因材施教的原则便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育过程中还是有共同性,即遵从知识、技术和智慧并重,解悟、证悟和彻悟同修的原则。而建立在这些原则之上最基础的原则是,无功利或见性本心。但受当下急功近利价值观的影响,教育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这给践行文化教育原则带来了挑战。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应该正视这种挑战,在不刻意逃避的前提下,尽量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教育,充分运用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之积极思想,引导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完整生命意识的学生。
三、文化研究与语文教育的境界
语文教育的研究,必须关照到文化的研究。因为语文教育不仅涉及语文学科本身,还关联哲学、美学、文艺、宗教、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而且这些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对语文教育的境界研究,就借鉴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思想。老子将道德划分为上德、上仁、上义、上礼四个层面,我们不妨借鉴老子对道德层面的论述来谈语文教育的境界,把语文教育的境界也分为对应的四层境界。
首先是上德境界,即行为和意识都处于无所为、无所执着的境界。这是语文教育的最高深境界,在这一境界中,人的心灵可达到彻底解放,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达到不受知识、技术的约束,教与学之间建立了完全明白畅通的、愉悦的氛围,师生的生命气质达到了最高级别的释放,是一种理想化的文化境界。
其次是上仁境界,即人的行为有所执着而意识无所为、无所执着。这一境界中仍然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人性自由的性质。其略低于上德境界是因为在行为方式上略有所限或有所取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基本能达到完全的自由状态。也就是说仍然是以智慧的启迪自悟为主要表现。师生心理呈现相对较高的自由度。
再次是上义的境界,即教育者在行为和意识上都有所施为或束缚。这一层境界的语文教育,只具备了极为有限的自由解放性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对学生心智的启发,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常常加入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进而引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最后是上礼的境界,即教育者在行为和意识上都有强烈的有所施为或束缚。这一境界中,不论语文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很大程度上都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甚至很多语文教师可能会照本宣科,学生会囫囵吞枣。师生都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更谈不上智慧的启迪,心灵自由的空间很少。
其实,对照上述语文教育的四层境界,反观当下语文教育,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上礼和上义的境界,有极少数的语文教育者可能也会达到上仁的境界,但上德的境界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几乎难以达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这里要说的是,不论现状如何复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有一文化视野下语文教育的意识,或者树立说跨学科视域下的大语文观。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真正春天才可能会到来。
(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立项编号:GS[2018]GHB0782)
一、文化研究与语文教育的理念
文化研究所包含的内容分两个大的层面,一方面指向对语文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的要求,一方面指向语文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受教育的达成度。从语文教师层面而言,除了从语言、语法、文学、技法等层面教育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应该从文化阐释的高度和文化传承的高度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关注文化研究过程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一个民族最宝贵的文化价值莫过于生命智慧的开悟,要保持旺盛的生存能力和高质量的生命过程,就应该具备开悟的智慧。而要达到这一点,民众就得有一种重视文化的意识,这种重视文化的意识主要靠教育的手段来实现,而语文教师扮演者着重要角色。当然,因不同种族、年龄、性别、地域、时段等因素存在,文化往往呈现多元、差异和层次性,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在尊重差异和认同多元的基础上,积极发掘文化内涵,提高自身能力。
从学生层面而言,在语文教师教育引导下,深入理解文化研究的内涵,使语文教育从科学、文化、生命的教育,达到智慧教育。由此我们进一步看到,语文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传播和语言文学教育,而是包括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甚至哲学、宗教、美学在内的文化教育。这正好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理念相契合。
当然,上述所论是建立在语文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上述语文教育理念,首先应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尤其在当下,这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可以概括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天者圣的核心智慧,以及自由平等、包容自信的精神品格和和谐自然的当代价值。这理所当然应该是当下语文教育必须坚持和传承的责任。
事实上在现有传统语文教育乃至真个教育过程中,重技而轻道,智慧教育往往被忽视。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在被动接受教育,学生本心的开发非常不足,生命的快感无从谈起,智慧的光芒無法释放。智慧的激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心摒弃“束缚”。或许在无功利的状态下,才能见性本心,达到智慧的开悟。而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坚定地坚持文化教育理念。就算坚定地坚持上述理念,要出效果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管过程有多长,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坚守文化,这是教育的使命。
二、文化研究与语文教育的原则
人类获取认知的经历的途径,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向书籍学习,间接获取经验或知识,二是在书本知识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中获取直接的经验或技术,三是向自我本心或者在书籍和实践认知基础上的自我反思式学习以获取本体经验或智慧。语文教育的原则其实是建立在遵从上述三种获取智慧的基本途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这三种获取智慧的途径,本身就是语文教育应该遵守和坚持的原则。
当然,智慧的获得不能隔离知识和技术,甚至知识和技术常常是人类获得智慧的主要途径。就像怀特海说的那样,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是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再说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很多课程,其实质上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换言之,给学生的每种教育,都以传授知识和教会技术为主。不同的是,知识往往使学生获得间接的经验,技术使学生获得相对直接的经验,而智慧可能使学生获取生命本真的
经验。
因人的秉赋不同,因材施教的原则便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育过程中还是有共同性,即遵从知识、技术和智慧并重,解悟、证悟和彻悟同修的原则。而建立在这些原则之上最基础的原则是,无功利或见性本心。但受当下急功近利价值观的影响,教育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这给践行文化教育原则带来了挑战。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应该正视这种挑战,在不刻意逃避的前提下,尽量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教育,充分运用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之积极思想,引导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完整生命意识的学生。
三、文化研究与语文教育的境界
语文教育的研究,必须关照到文化的研究。因为语文教育不仅涉及语文学科本身,还关联哲学、美学、文艺、宗教、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而且这些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对语文教育的境界研究,就借鉴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思想。老子将道德划分为上德、上仁、上义、上礼四个层面,我们不妨借鉴老子对道德层面的论述来谈语文教育的境界,把语文教育的境界也分为对应的四层境界。
首先是上德境界,即行为和意识都处于无所为、无所执着的境界。这是语文教育的最高深境界,在这一境界中,人的心灵可达到彻底解放,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达到不受知识、技术的约束,教与学之间建立了完全明白畅通的、愉悦的氛围,师生的生命气质达到了最高级别的释放,是一种理想化的文化境界。
其次是上仁境界,即人的行为有所执着而意识无所为、无所执着。这一境界中仍然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人性自由的性质。其略低于上德境界是因为在行为方式上略有所限或有所取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基本能达到完全的自由状态。也就是说仍然是以智慧的启迪自悟为主要表现。师生心理呈现相对较高的自由度。
再次是上义的境界,即教育者在行为和意识上都有所施为或束缚。这一层境界的语文教育,只具备了极为有限的自由解放性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对学生心智的启发,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常常加入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进而引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最后是上礼的境界,即教育者在行为和意识上都有强烈的有所施为或束缚。这一境界中,不论语文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很大程度上都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甚至很多语文教师可能会照本宣科,学生会囫囵吞枣。师生都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更谈不上智慧的启迪,心灵自由的空间很少。
其实,对照上述语文教育的四层境界,反观当下语文教育,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上礼和上义的境界,有极少数的语文教育者可能也会达到上仁的境界,但上德的境界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几乎难以达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这里要说的是,不论现状如何复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有一文化视野下语文教育的意识,或者树立说跨学科视域下的大语文观。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真正春天才可能会到来。
(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立项编号:GS[2018]GHB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