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乡里社会及其政治的变迁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本的东汉研究一直是围绕两个兴趣中心展开的。其一是汉武帝时代之后,随着豪族势力与日增俱,乡里的社会关系变化方式及豪族的乡里统治与皇帝统治体制间关连的问题。其二是在东汉历史的展开中谋求探索魏晋贵族制社会形成过程的问题,其主要意图是探索来自于东汉后期的政治变迁并被看为魏晋贵族集团渊源的清流势力的形成过程。
其他文献
河北平山出土的《中山王 鼎》铭称:“昔者吴人并 (越), 人 (攸)敩(效)仆恁(赁)五年,复吴克,并之至于今。”诸家释 为修、敩为敬,仆为备,恁为信、为任或保,读为“越人修教备信(任、保),五年复吴”。
孙权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可由《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所载的卒年和得年推定,原无异议。潘民中先生在《孙权生年质疑》(刊于《中国史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二期》一文中提出四个疑点,认为应把孙权生年推前五至六年,定在公元176年或177年。
李龙潜先生所著《明清经济史》一书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一本内容详实的断代经济史,描述了明初至清中叶,亦即鸦片战争前我国经济的兴衰演变。
如果从财政学的角度去研究唐朝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施的两税法,就可以发现,无论是杨炎奏疏的初衷,抑或是唐廷《起请条》的实施原则,他们所谓“请作两税法”的内涵与外延,并非如传统研究所强调的那样,仅仅局限于改革农业税制本身.而是还蕴含着重编国家预算计划、确定地方预算收支范围及其规模、建立两税定额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国家财政分配活动的内容。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的专制主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与极端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渐趋融汇的文化潮流相应,全国规模的交通系统建立起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运输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中国封建赋税问题,历来受到学术界重视,尤其对每一王朝的具体制度及共内容的研究较为深入,对于历朝赋税的基本概况和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等。大致轮廓基本清楚。然而,对于封建赋税中税与役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论述之章尚不多见。
明代宗室,作为大潢裔胄,是享有特权的贵族地主。明初,曾典兵出镇,成为专制皇权的依托力量。但“靖难之役”和“汉庶人之役”以后,宗室渐为专制皇权疏忌。丧失了政治依托地位。然而,宗室毕竟与至尊同一血统,皇帝对宗室还是要略尽“亲亲之谊”的。
清朝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是顺治年间确定的,由正黄、镶黄、正白旗组成。但由于此前拥有两黄旗的皇太极曾夺取过正蓝旗,近年来一些很有影响的专著教材,如戴逸主编的《简明清史》上册,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下册,就据此将正黄、镶黄、正蓝旗称之为“上三旗”。
一段公案,掺杂着血雨腥风,竟热闹了两千多年,这就是关于秦汉分封制的讨论。誉之、毁之;倡之、诋之,反反复复,扑朔迷离,不仅是为了澄清历史是非,也在追求着冥冥之中的一个“度”——如何适当地配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繁荣昌盛系于此,分崩离析亦系于此。对秦汉分封制的剖析,历来都是为了得到这个“度”。
先秦时代的文献由于流传既久、辗转刊刻等原因。其错讹舛误之处在所不免。清代学者在这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情况却是复杂的,有些是文献版本有误,后人纠正了;有的则是文献本来没有问题,而后人却做了误解,把原先正确的东西变成了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