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板山,位在台湾桃园县复兴乡,此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清光绪年间,清朝台湾巡抚刘铭传至此,见山峰突起如犀角,河谷平坦如平板,故名为角板山,另一说法是台湾原住民泰雅族称此山为Pyasan(比亚),语意为物品交易的场所,意称此山是泰雅族和平地汉人以物易物交换物品之地;最后一个说法是日本人征服泰雅族后,将此地称为“脚板山”,意为脚踏之板,有蔑视、征服原住民的意味,不过这三种说法都仅是传说,未经证实。
来到角板山,最为人讨论的就是蒋介石行馆以及紧邻行馆旁的战备隧道,其实蒋介石行馆早于1995年7月就已开放供一般民众参观,而紧邻行馆旁的战备隧道却因军事目的而较晚开放,足见此战备隧道的重要性,也因为这战备隧道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这隧道又名“神秘隧道”。
从蒋介石行馆侧门出去,可以看到一条向下的道路,没走多远就可到隧道入口。其实,隧道建立在行馆侧门是有含意的,蒋介石于西安事变时被张学良软禁,到台湾建立行馆时吩咐房间一定要具备三道门,除正门外,另外两道门作为必要时的逃生通道,换句话说,万一发生如西安事变被挟时,还有可逃生之处。这是蒋介石心底留下的阴影,而这阴影深刻在他心中,从此在台湾建造行馆时都会预留多出的门道,各位如果有机会到台湾参观蒋介石行馆时,不妨留意一下。
这隧道长仅约300公尺,为了达到战争时逃生防卫避难之用,除了作为战备临时指挥中心设置通讯室、警卫房外,里面还设置了休憩间。早年休憩间因供蒋介石使用,不但铺设地毯,还有桌椅及世界地图,但现因湿气过重保存不易早已损毁。值得一看的是两端入口都有20公分厚大铁板为门,门上有斜下角度的机枪洞,可供士兵于室内对外开枪扫射,外敌无法正面射击,而整个隧道口上方种满杂密野草,供为隐蔽之用,整个隧道呈L型,两端出口高10公尺,厚达2公尺的混凝土掩体保护,以防炮弹攻击。
隧道出口可直下至大汉溪,同样也是规划好逃生动线的。蒋介石当时选择角板山作为行馆,主要是看中了邻近本溪台地,这台地风貌颇类似浙江奉化溪口的风景,蒋介石常驻足于此眺望以解思乡之苦,还于此地修整了思亲亭,并曾发表“梅台思亲”一文,台湾早年小学时学习的课本里,还有这篇文章及蒋家父子在此的驻影照片。
蒋介石失去大陆山河来到台湾,以他的思想,台湾仅仅是暂时偏安之所,所以他发表了“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标语。当时1949年随他来台的大批军士及军眷也以这种思想准备着,所以台湾早期眷村是以竹篱笆为篱,以甘蔗板、泥土、木头建造房舍,不求房舍结实,仅求暂时居身,许多老兵将家当以一捆粗布将战士证、钞票等身家性命包覆起来藏于房舍内,甚至当作枕头,以备随时反攻大陆时可抄起包袱就跑。这样的行为可见当时来台大批军士的想法和蒋介石一样,台湾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生命中短暂驿站,不过连蒋介石都没想到,这一等可就等了一辈子!说起来,台湾的命运也真乖舛,蒋介石之前来了个郑成功,同样都是把台湾视为短暂偏安之属,但同样在此留下生命的终点。
据台湾纪录片导演洪维健考察,台湾光是蒋介石的行馆就有约38个,还有许多至今仍无开放。比较有趣的是,台湾各地方都会有以蒋中正为名的中正路,统计起来约有153条。这些中正路大多分布在各县市最重要的道路,而且中正路在蒋介石在世时,不能分段,其因在于蒋介石避讳禁忌,怕“碎尸万段”,而中正路也没有中正西路及中正北路,同样都是为了避讳,避免“归西”、“败北”的隐喻,如今看来不免感觉哑然,不过这也反应出了蒋介石的性格。
某种层面上,蒋介石治理台湾时还是以高压的军事统治为主,乱世用重典无可厚非,但是从蒋介石选择行馆、修筑隧道以及道路命名的避讳,可见蒋介石到台湾来是没有安全感的,对他来说,他后设了台海战争随时爆发,而大陆才是他的家乡、也是他一辈子念兹在兹的事业,如今屈身在小小的台湾,忿忿不平之志充溢心胸;直到如今,故骨依然无法回到他生前魂牵梦系的中国大陆;台湾曾有提议将蒋家父子遗骨返回浙江安葬,但因众多复杂纷扰而作罢,不知蒋氏父子地下有知,见如今两岸开放频繁往来,又是如何感想?
或许,尊重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想法,蒋氏父子遗骨如有一天重回大陆浙江安葬,是否也算完整了蒋介石辉煌传奇但又争议的一生?
来到角板山,最为人讨论的就是蒋介石行馆以及紧邻行馆旁的战备隧道,其实蒋介石行馆早于1995年7月就已开放供一般民众参观,而紧邻行馆旁的战备隧道却因军事目的而较晚开放,足见此战备隧道的重要性,也因为这战备隧道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这隧道又名“神秘隧道”。
从蒋介石行馆侧门出去,可以看到一条向下的道路,没走多远就可到隧道入口。其实,隧道建立在行馆侧门是有含意的,蒋介石于西安事变时被张学良软禁,到台湾建立行馆时吩咐房间一定要具备三道门,除正门外,另外两道门作为必要时的逃生通道,换句话说,万一发生如西安事变被挟时,还有可逃生之处。这是蒋介石心底留下的阴影,而这阴影深刻在他心中,从此在台湾建造行馆时都会预留多出的门道,各位如果有机会到台湾参观蒋介石行馆时,不妨留意一下。
这隧道长仅约300公尺,为了达到战争时逃生防卫避难之用,除了作为战备临时指挥中心设置通讯室、警卫房外,里面还设置了休憩间。早年休憩间因供蒋介石使用,不但铺设地毯,还有桌椅及世界地图,但现因湿气过重保存不易早已损毁。值得一看的是两端入口都有20公分厚大铁板为门,门上有斜下角度的机枪洞,可供士兵于室内对外开枪扫射,外敌无法正面射击,而整个隧道口上方种满杂密野草,供为隐蔽之用,整个隧道呈L型,两端出口高10公尺,厚达2公尺的混凝土掩体保护,以防炮弹攻击。
隧道出口可直下至大汉溪,同样也是规划好逃生动线的。蒋介石当时选择角板山作为行馆,主要是看中了邻近本溪台地,这台地风貌颇类似浙江奉化溪口的风景,蒋介石常驻足于此眺望以解思乡之苦,还于此地修整了思亲亭,并曾发表“梅台思亲”一文,台湾早年小学时学习的课本里,还有这篇文章及蒋家父子在此的驻影照片。
蒋介石失去大陆山河来到台湾,以他的思想,台湾仅仅是暂时偏安之所,所以他发表了“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标语。当时1949年随他来台的大批军士及军眷也以这种思想准备着,所以台湾早期眷村是以竹篱笆为篱,以甘蔗板、泥土、木头建造房舍,不求房舍结实,仅求暂时居身,许多老兵将家当以一捆粗布将战士证、钞票等身家性命包覆起来藏于房舍内,甚至当作枕头,以备随时反攻大陆时可抄起包袱就跑。这样的行为可见当时来台大批军士的想法和蒋介石一样,台湾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生命中短暂驿站,不过连蒋介石都没想到,这一等可就等了一辈子!说起来,台湾的命运也真乖舛,蒋介石之前来了个郑成功,同样都是把台湾视为短暂偏安之属,但同样在此留下生命的终点。
据台湾纪录片导演洪维健考察,台湾光是蒋介石的行馆就有约38个,还有许多至今仍无开放。比较有趣的是,台湾各地方都会有以蒋中正为名的中正路,统计起来约有153条。这些中正路大多分布在各县市最重要的道路,而且中正路在蒋介石在世时,不能分段,其因在于蒋介石避讳禁忌,怕“碎尸万段”,而中正路也没有中正西路及中正北路,同样都是为了避讳,避免“归西”、“败北”的隐喻,如今看来不免感觉哑然,不过这也反应出了蒋介石的性格。
某种层面上,蒋介石治理台湾时还是以高压的军事统治为主,乱世用重典无可厚非,但是从蒋介石选择行馆、修筑隧道以及道路命名的避讳,可见蒋介石到台湾来是没有安全感的,对他来说,他后设了台海战争随时爆发,而大陆才是他的家乡、也是他一辈子念兹在兹的事业,如今屈身在小小的台湾,忿忿不平之志充溢心胸;直到如今,故骨依然无法回到他生前魂牵梦系的中国大陆;台湾曾有提议将蒋家父子遗骨返回浙江安葬,但因众多复杂纷扰而作罢,不知蒋氏父子地下有知,见如今两岸开放频繁往来,又是如何感想?
或许,尊重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想法,蒋氏父子遗骨如有一天重回大陆浙江安葬,是否也算完整了蒋介石辉煌传奇但又争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