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室内土工试验是针对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与化学性质所实行的检测,针对试验结果实行整理与解析,并针对土体单元特点以及变化规律进行估测,进而为工程的设计与施行供应较为可靠的参数。本文阐述了室内土工试验的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性,同时也针对在室内土工试验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室内土工试验;影响因素;问题
引言
土不但可以当作建筑材料,同时它还是工程建造当中的天然地基与介质,土工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将会对工程品质、安全性以及经济性造成直接影响。目前我国在室内土工试验过程中还拥有一些需要我们去重视的问题,本文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析,进而为工程设计与施行供应较为可靠的参照依据。
一、室内土工试验的影响因素以及依据
1、影响因素
土的性质将会遭受湿度、密度、粒度、矿物构成、构造特点与孔隙水中化学成分等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土的不均匀性、试验方式、环境以及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的不一样,因此室内土工试验所的出来的结果也拥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要比由于测算方式而出现的差别要大很多。这种差别的产生将会给后面工程设计与施行形成非常大的影响,继而影响到工程的品质、安全性以及经济性。为了尽可能地缩小偏差,我们需要在试验经过当中找到所存在的影响因素,并交由试验人员,这样他们在以后的试验当中就可以依照规范来进行操作,进而消除主观影响,减少客观因素的产生。
2、室内土工试验的依据
在对室内土工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重点是依照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以及各个行业当中的土工试验规程来进行操作。
二、土工试验的重要性
在工程设计以及施行当中土工试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效用。试验结果不但为土体的地质性质供应了参考,同时还会对工程勘测成效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从现实工程施行过程中,很难会出现两个工程施行现场地质相同的状况,这是因为土质会伴随地点的不一样而转变。所以,在实行工程设计以前,一定要针对工程施行现场的土地特质实行勘测。然而因为土质自身所拥有的特别性,所以样品采取与测验时,所检测出来的结果一定会遭受设施、人工与检测方式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一般所试验出来的结果都会产生一定偏差,这便致使后续的设计以及施行工作也会产生偏差,从而对工程安全性以及平稳性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试验的时候,一定要严格依照有关规定来操作,对于试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要及时想办法解决,要不停完善试验的方式与方法,进而让工程施行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效益获得提升。
三、室内土工试验需要重视的问题
1、土样的采取与输送
(1)像可塑以及硬塑状态的土应当运用哈夫取土器来进行样品采取,而像一些软塑以及流塑状态的土则是要运用薄壁取土器来进行样品采取,这样可以确保所取土样的原状性。所取的土样一定要密封好,要放置在阴凉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水分流失。
(2)土样取完后应当要及时运送到实验室来进行测验。在输送过程中要用柔软的物品进行包好,并且要轻拿轻放,这样可以避免样品扰动。
2、含水率试验中的问题
我们通常会使用烘箱烘干方法来实行含水率试验。
(1)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来进行测试,特别是对层状或者是互层状的土、砂类土以及粉土,这些样品在不同位置上的含水率也拥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应当在樣品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取相同数量的样品,混合均匀之后在进行含水率试验。
(2)缩减从称湿土以前水分挥发以及称干土以前试样吸水。
(3)各类土的测验数量、烘干时长以及温度等都一定要掌控在国家所规定的范畴之内,尽可能减少由于样品量太过或者太少、烘干时长太短、温度太高或者太低从而致使试验结果产生偏差的状况。
3、密度试验中的问题
我们通常会运用环刀法来实行密度试验。
(1)在进行切样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刮土刀平直,并且在环刀内侧还应当要先涂抹一层薄薄的凡士林。
(2)在切样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土沉积方向,不可以颠倒。在切割硬塑状态土时,能够运用边压边削的形式来进行样品采取;而对于可塑、软塑以及流塑状态的土,应当要先使用钢丝把土柱分割成比环刀高的土饼,然后在进行样品采取。环刀和土中间不可以拥有缝隙,环刀的两面一定要平整,若是拥有较小的孔洞,可以运用性质一样的余土来进行填平。
(3)切样时,一定要留意土的代表性,其中分层土要选取量比较多的位置,而软硬不均匀的土要选取比较软的位置。
4、细颗粒分析试验中的问题
我们通常会运用密度计法来进行细颗粒解析试验。
(1)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样品采取的土体,其颗粒粒径会低于0.075毫米,运用流体当中颗粒的沉降特点,来针对颗粒从悬液当中的下降速度进行测验,而土粒粒径测算则是运用斯托克斯公式来实行。
(2)对密度计法的精准性产生影响的要素重点拥有两个层面:①密度计本身系统中所产生的偏差与斯托克斯的适用性。对于密度计本身系统所产生的误差可以经过对它的影响因素来改正。而对于斯托克斯适用性这一问题,由于真实土粒参数与公式所假定条件不相符,所以进行测算时便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无法避免。造成误差的原因为: 首先,土粒并非球形,尤其是粘土的颗粒,当土粒一同下降时,它们彼此间便会产生干扰,这无可避免地一定会出现误差,所以土粒粒径一定要低于0.075毫米,并且还要掌控好悬液浓度。②温度的不断变化同样会产生误差。实行颗粒分析试验时,应尽可能地把悬液湿度掌控在28℃之内。
(3)若试样的易溶盐含量超出0.5%时,应当要进行洗盐,同时对于分散剂的选取也应当要注意。
5、抗剪强度中的问题
抗剪强度便是土体所可以承受的剪切毁坏的最大能力,它是土比较关键的一个力学性能。在进行承载力测算以及地基稳定性评判时,都会运用到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所以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准确估算,从工程当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有的时候试验结果与理论数据之间拥有很大的差距,而在某些直接剪切测验的结果当中,乃至还会产生粘聚力 C是负数的状况,这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便是取样不均匀以及样品性质差别过大所造成。所以,判定试验结果时,不但要从理论上面进行确定,还应当要思考各个层面的客观因素,并且联合现实状况,进而对土受力状况进行准确判定。
(1)在进行试样制备时,每一组试样数目不可以低于4个,并且它密度偏差也不可以超过0.03g/cm2。
(2)依照工程现实状况以及土软硬进而增加适量的垂直压力。
6、土的固结试验
土的固结试验便是检测土体从压力作用下所出现的变形经过,其目的为检测样品从荷重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与压力、孔隙比与压力、变形与时间彼此间的关系。经过测算从而获得各项压缩指标,运用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土压缩特性以及天然涂层固结状态的解析与判定,进而针对地基沉降量进行测算,并且估测出区域性地面沉降量。为了让所提供的压缩指标更为精准,首先应当要先制备好试样,并且要确保试样的原状性,依照工程现实状况与土质软硬来增加适量的垂直压力。从试验经过当中,一定要严格依照国家规定来操纵,同时对于试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因素也要及时消除。
结语
土工试验是工程筹划与设计的前期工作,它可以为工程的设计与施行供应较为可靠的参数,因此其从工程施行与设计当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试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依照国家标准进行,同时还要联合工程现实状况,进而让试验的结果更为精准,这同时也为工程品质、安全性与经济性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宋秋香.室内土工试验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四川水泥,2015(03):92.
[2]谢泛舟.室内土工试验常见问题与试验数据准确性的探讨[J].四川建材,2010,36(04):114+116.
[3]蔡玉贞.室内土工试验应注意的问题[J].岩矿测试,2005(04):83-84.
关键词:室内土工试验;影响因素;问题
引言
土不但可以当作建筑材料,同时它还是工程建造当中的天然地基与介质,土工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将会对工程品质、安全性以及经济性造成直接影响。目前我国在室内土工试验过程中还拥有一些需要我们去重视的问题,本文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析,进而为工程设计与施行供应较为可靠的参照依据。
一、室内土工试验的影响因素以及依据
1、影响因素
土的性质将会遭受湿度、密度、粒度、矿物构成、构造特点与孔隙水中化学成分等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土的不均匀性、试验方式、环境以及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的不一样,因此室内土工试验所的出来的结果也拥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要比由于测算方式而出现的差别要大很多。这种差别的产生将会给后面工程设计与施行形成非常大的影响,继而影响到工程的品质、安全性以及经济性。为了尽可能地缩小偏差,我们需要在试验经过当中找到所存在的影响因素,并交由试验人员,这样他们在以后的试验当中就可以依照规范来进行操作,进而消除主观影响,减少客观因素的产生。
2、室内土工试验的依据
在对室内土工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重点是依照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以及各个行业当中的土工试验规程来进行操作。
二、土工试验的重要性
在工程设计以及施行当中土工试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效用。试验结果不但为土体的地质性质供应了参考,同时还会对工程勘测成效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从现实工程施行过程中,很难会出现两个工程施行现场地质相同的状况,这是因为土质会伴随地点的不一样而转变。所以,在实行工程设计以前,一定要针对工程施行现场的土地特质实行勘测。然而因为土质自身所拥有的特别性,所以样品采取与测验时,所检测出来的结果一定会遭受设施、人工与检测方式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一般所试验出来的结果都会产生一定偏差,这便致使后续的设计以及施行工作也会产生偏差,从而对工程安全性以及平稳性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试验的时候,一定要严格依照有关规定来操作,对于试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要及时想办法解决,要不停完善试验的方式与方法,进而让工程施行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效益获得提升。
三、室内土工试验需要重视的问题
1、土样的采取与输送
(1)像可塑以及硬塑状态的土应当运用哈夫取土器来进行样品采取,而像一些软塑以及流塑状态的土则是要运用薄壁取土器来进行样品采取,这样可以确保所取土样的原状性。所取的土样一定要密封好,要放置在阴凉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水分流失。
(2)土样取完后应当要及时运送到实验室来进行测验。在输送过程中要用柔软的物品进行包好,并且要轻拿轻放,这样可以避免样品扰动。
2、含水率试验中的问题
我们通常会使用烘箱烘干方法来实行含水率试验。
(1)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来进行测试,特别是对层状或者是互层状的土、砂类土以及粉土,这些样品在不同位置上的含水率也拥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应当在樣品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取相同数量的样品,混合均匀之后在进行含水率试验。
(2)缩减从称湿土以前水分挥发以及称干土以前试样吸水。
(3)各类土的测验数量、烘干时长以及温度等都一定要掌控在国家所规定的范畴之内,尽可能减少由于样品量太过或者太少、烘干时长太短、温度太高或者太低从而致使试验结果产生偏差的状况。
3、密度试验中的问题
我们通常会运用环刀法来实行密度试验。
(1)在进行切样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刮土刀平直,并且在环刀内侧还应当要先涂抹一层薄薄的凡士林。
(2)在切样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土沉积方向,不可以颠倒。在切割硬塑状态土时,能够运用边压边削的形式来进行样品采取;而对于可塑、软塑以及流塑状态的土,应当要先使用钢丝把土柱分割成比环刀高的土饼,然后在进行样品采取。环刀和土中间不可以拥有缝隙,环刀的两面一定要平整,若是拥有较小的孔洞,可以运用性质一样的余土来进行填平。
(3)切样时,一定要留意土的代表性,其中分层土要选取量比较多的位置,而软硬不均匀的土要选取比较软的位置。
4、细颗粒分析试验中的问题
我们通常会运用密度计法来进行细颗粒解析试验。
(1)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样品采取的土体,其颗粒粒径会低于0.075毫米,运用流体当中颗粒的沉降特点,来针对颗粒从悬液当中的下降速度进行测验,而土粒粒径测算则是运用斯托克斯公式来实行。
(2)对密度计法的精准性产生影响的要素重点拥有两个层面:①密度计本身系统中所产生的偏差与斯托克斯的适用性。对于密度计本身系统所产生的误差可以经过对它的影响因素来改正。而对于斯托克斯适用性这一问题,由于真实土粒参数与公式所假定条件不相符,所以进行测算时便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无法避免。造成误差的原因为: 首先,土粒并非球形,尤其是粘土的颗粒,当土粒一同下降时,它们彼此间便会产生干扰,这无可避免地一定会出现误差,所以土粒粒径一定要低于0.075毫米,并且还要掌控好悬液浓度。②温度的不断变化同样会产生误差。实行颗粒分析试验时,应尽可能地把悬液湿度掌控在28℃之内。
(3)若试样的易溶盐含量超出0.5%时,应当要进行洗盐,同时对于分散剂的选取也应当要注意。
5、抗剪强度中的问题
抗剪强度便是土体所可以承受的剪切毁坏的最大能力,它是土比较关键的一个力学性能。在进行承载力测算以及地基稳定性评判时,都会运用到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所以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准确估算,从工程当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有的时候试验结果与理论数据之间拥有很大的差距,而在某些直接剪切测验的结果当中,乃至还会产生粘聚力 C是负数的状况,这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便是取样不均匀以及样品性质差别过大所造成。所以,判定试验结果时,不但要从理论上面进行确定,还应当要思考各个层面的客观因素,并且联合现实状况,进而对土受力状况进行准确判定。
(1)在进行试样制备时,每一组试样数目不可以低于4个,并且它密度偏差也不可以超过0.03g/cm2。
(2)依照工程现实状况以及土软硬进而增加适量的垂直压力。
6、土的固结试验
土的固结试验便是检测土体从压力作用下所出现的变形经过,其目的为检测样品从荷重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与压力、孔隙比与压力、变形与时间彼此间的关系。经过测算从而获得各项压缩指标,运用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土压缩特性以及天然涂层固结状态的解析与判定,进而针对地基沉降量进行测算,并且估测出区域性地面沉降量。为了让所提供的压缩指标更为精准,首先应当要先制备好试样,并且要确保试样的原状性,依照工程现实状况与土质软硬来增加适量的垂直压力。从试验经过当中,一定要严格依照国家规定来操纵,同时对于试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因素也要及时消除。
结语
土工试验是工程筹划与设计的前期工作,它可以为工程的设计与施行供应较为可靠的参数,因此其从工程施行与设计当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试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依照国家标准进行,同时还要联合工程现实状况,进而让试验的结果更为精准,这同时也为工程品质、安全性与经济性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宋秋香.室内土工试验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四川水泥,2015(03):92.
[2]谢泛舟.室内土工试验常见问题与试验数据准确性的探讨[J].四川建材,2010,36(04):114+116.
[3]蔡玉贞.室内土工试验应注意的问题[J].岩矿测试,2005(0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