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次听朋友们说起过土族纳顿节,很有些神秘,这次终于有机会去青海的民和看看了。
  那天是农历7月13,清晨我们一行三人从兰州出发,经刘家峡,翻八大山,11点半到达青海民和的鄂家村,这时来自峡口村的参加纳顿跳会队伍和鄂家村本村的跳会队伍已在鄂家村的麦场汇合,纳顿节拉开了序幕,有节奏的锣鼓声响彻云天,场面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喜庆。
  鄂家村和峡口村的跳会队伍在麦场两边各自绕圈行进,队伍中有十多位70多岁的老者身穿白色长褂,一手持折扇,一手持彩漆木制的兵器,其后跟着十来个60多岁的老人,手拿笛子。接下来还有手持各色彩旗的和拿着柳条的队伍依次跟在后面。由年轻人组成的锣鼓队,各有6面大鼓,8个铜锣。整个跳会的队伍随着鼓点,舞步原始、质朴、粗犷。敲着、舞者、喊着,那吼声响彻云霄,仔细一听,原来他们喊的是“大好”两字!这尽情高昂的吼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看热闹的人们不由自主地也随声高喊着,大好!大好!仿佛这一年的喜气要在这“大好”声中抒发出来!我跟着跳会的队伍不停地按下快门,也兴奋地高喊着“大好”,太痛快了!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两个村子的跳会队伍绕行三个回合后,稍事休息,准备下一个节目。这时主办方鄂家村的村民们端上热茶、白酒和蒸馍,招待跳会的舞者。休息空当,一个在华北电力学校上大学的本村大学生鄂西庆告诉我跳会队伍是按年龄的大小排列的,最年长的走在队伍的最前头,去年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出来跳会呢。他们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那一招一式,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跃动得是那么谐调,舞动得是那么优美。
  在场的每位老人都是那么和蔼可亲,耐心地给我讲着纳顿节的来历和程序。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是当地土族群众为了感谢神灵、欢庆丰收而举行的参与性极强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民间祭祀活动,宗教色彩浓郁。“纳顿”是土语音译,意思是“玩耍”、“娱乐”。村民们习惯把纳顿称为“跳会”。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今天是鄂家村当“主人”,而峡口村为“客”,第二天的主场将在峡口村,鄂家村为”客”。
  每年青海民和三川地区的各个村镇都要举办纳顿节,从阴历7月12到9月15,历时63天,跳会的鼓声此起彼伏,响遍三川大地的村村落落,可谓“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过去遇到大荒大旱时就不跳了,现在大荒大旱没有了,基本每年都办。老人们非常重视和珍惜这每年一次的纳顿节,马西山老人感慨地对我说,“总感到有点来不及了,跳会要有好身体啊!”
  热闹的纳顿节自然也是一年一度十里八多访亲拜友的好场所、好时机。男女老少,装扮一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提供了一个浪漫聚会的时刻。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傩戏、跳“法拉”三部分组成。跳会手结束后,接下来是傩戏表演,在傩戏开始之前,村里的老人还要来几段“喜询”,由两村人合演,一唱一和,曲子优美动听,唱词内容多是宣扬本村喜庆的事。老人唱的很投入,像是在聊天讲故事。另外还有“杠打”,4人表演,拿着大木棒,互相对打。接下来就是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其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村民们最爱看的,是他们自编自演的“庄稼其”了,也就是庄稼戏。这庄稼其由四人扮演,公公、婆婆、儿子、儿媳,还有两个7~8岁的小男孩扮演耕牛。4个人都是由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扮演,在这场戏中跳的最好的是扮演公公的男子,舞姿优美,韵味十足,是村里有名的舞者。他叫鄂明辉,平时在西宁打工,村里办跳会时,专门赶回来参加跳会。“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戏中频频出现的滑稽动作,、逗得观众阵阵欢笑。
  据专家们说,青海民和县三川地区纳顿的傩戏艺术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远古生活的具体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土族的生活情形,是一种活形态的文化。纳顿节作为青海独有的一种本土文化,具有极高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土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
  最后是跳“法拉”:一名“法拉”手拿一铁器,将挂在麦场尽头的“宝盖”经幡收下,点燃,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接着再把全村人蒸的大白馍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最后将八卦木牌抛出,卜算明年的收成,这是整个跳会的另一个高潮。
  傍晚跳会结束,峡口村的舞者伴着太阳的余辉,抬着供奉的四位地方神回到峡口村,第二天峡口村将是主会场,鄂家村的舞者和村民将去峡口村举行另一场跳会。
  纳顿节的鼓声还将继续在民和三川大地敲响……
其他文献
我首次接触星曜图是因为嘉央群培。  嘉央是黄南州格鲁派的僧人,从18岁就开始学习画坛城,现在是热贡地区著名的“坛城大师”。有一次,嘉央陪同他的上师来到深圳,我在嘉央的相机中看到一种以几何形体和线条构成的图形,和以往所见的唐卡、坛城样式完全不同,嘉央告诉我,这是星曜图,属于藏族的天文历算图。   在青海热贡地区,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画佛像、菩萨像的唐卡,但坛城和天文历算图则只有出家人才可以绘制。一
期刊
多彩的民族,欢乐的节庆!  这真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成立以来的丰硕之季!  从安塔利亚、桂林、厦门、到北京,从主题为“欧亚文明的交汇与多元文化的和谐”的世界大会到民族旅游、人类遗产和民族节庆相关的研讨会的召开和研究会年会的举行,忙得中央民委的领导和致力于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转不开。盛会频频,硕果累累!  人类多元文化和谐的喜讯,捷报连连!  奉献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华夏民族文化,
期刊
你知道丝绸之路的陆上终点在哪里吗?你知道欧洲文艺复共的起源在哪里吗?你知道那片更早于古埃及和希腊文明的土地吗?那就是土耳其!  这块欧亚之交的土地,几千年来东西方各种民族交汇融合,使它成为民族的大熔炉和多元文化和谐的典范。金秋时节,在土耳其西南部海滨城市安塔利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召开了主题为“欧亚文明的交汇与多元文化的和谐”的2010中期会议,我们中国代表团一行前来参会,
期刊
从土耳其回深,已有3个月,每每静下来欲写那里的见闻专辑时,都会思绪翻腾,面对这个令我长期魂牵梦萦的国度,该从哪个角度说起才好?  土耳其让我提笔维艰,掷笔怅然。  它仿佛像我自身的血肉,碰触它,莫名的熟悉而燃起的激情,既会让我热血沸腾,又会以独特的温柔将我融化。在的时候离不开,走的时候又把三魂里的七魄留下。也曾诘问自己  为何不是罗马?不是印度?而偏偏是土耳其,让我产生无止尽的激动和沉迷。那里的文
期刊
(一)    特洛伊考古遗址,在出发前往制定路线时,就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不是为了红颜木马,而是奔着全球绝无仅有,在一个地点深达30米的横切面上,能看到5000年来,分属9个时期考古遗址的特洛伊,它是著名的世界遗产,让我们这些热衷于人类学的痴迷者们,为了它绕道前去,多坐了一天的汽车。  到了古城遗址,一下车,那红棕色、高耸的木马就在身边,伸手就能摸到!我迟疑了一下,有些敬畏。  这可是特洛伊几千
期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伊斯坦布尔也不是。尽管承受着旅游业的严重污染,这仍然是一座让人不得不驻足的城市。地跨欧亚两大洲,作文古代三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  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故都的伊斯坦布尔,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婪妙的大自然风光都会令人流连忘返。    伊斯坦布尔的街景    印象中的伊斯坦布尔来源于帕慕克《伊斯坦布尔》里的黑白照片,想象中应该是浸透着帕慕克所说的“排山倒海”似的优势,迎面随时会
期刊
冥冥中的相遇,让我觉得自己与土耳其有着不解的因缘。  洁白的棉花堡,是个美得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自然奇景,恍如童话中仙女住的地方。1988年,棉堡与希拉波里斯古城联合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综合遗产。  提笔之际,猛然发现那地方更深印在脑海的,却是在希拉波里斯古城内遇到的考古学家和那群修女们。  当我们洗去皮肤上凝结着的一层白钙,穿上鞋,要离开这鬼斧神工、震撼视觉的棉堡石灰棚景区时,真有些依依不舍。时间已
期刊
如果你问别人是否知道土耳其有哪些城市,绝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一定是伊斯坦布尔。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土耳其的首都是安卡拉!  安卡拉,这个盛产长绒毛的羊、兔和猫的城市,就是这样掩映于伊斯坦布尔的光辉之下。这就是在亲临安卡拉之前,它给我的印象——低调得默默无闻。  在我们一行拟定土耳其之行的旅行路线时,很多中国朋友都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因为论城市名气,安卡拉不如伊斯坦布尔;论美景,安卡拉不如棉花堡,论休闲度假
期刊
这里是安提俄克斯一世的陵墓,他当时统治着科马哥纳——亚利山大王国解体后在叙利亚北部和幼发拉底河建立的王国,这是:帝腊时期最能体现勃勃雄心的建筑之一。这里的众神合一和王室血统可以溯源到希腊和波斯两个系列的传说中去、这一点反映了这一王国文化的双重起源,  ——时间诶遗产委员会  自从到了土耳其,我就被内姆鲁特山的绝妙风景施下了魔咒。在伊斯坦布尔,处处可见内姆鲁特硕大神秘的石雕人头的彩色照片。此刻,不停
期刊
那些天,路上的狗都是醉的。朋友土登达瓦这样对我讲述他亲历的藏历新年。  藏族同胞对藏历新年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我们‘对春节的投入  几乎提前一个月,他们就陆续进入过年的状态,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积极投身各项准备工作中。  那么,地道的藏历新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体验到一个地道的藏历新年?  我的答案是:住进藏族同胞家里去,跟他们一起过年。  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因为我自己就曾住进士登达瓦家,跟他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