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61-01
写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好的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张力,文中的某个"点"能够长久的留在读者的记忆里,能将瞬间定格成永恒,给人以美的享受。
写作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写什么,怎么写,表现什么。其中"怎么写"就是人们常说的作文的构思问题。作文的构思就是把"布"想成"衣服",就是解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等问题,使文章"言之有序"。
作文构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探讨的"光点式"构思方法是一种简单、易学、高效的构思方法。主要从三个层面把握:一是抓住一个光点,二是抽象一根红线,三是创写一幅佳篇。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一种让"光点"照亮全文的艺术效果,从而启迪人们的心智,陶冶人们的情操。
1抓住一个光点
命题作文,人们拿到作文题,一般的思维进程是,首先在记忆的文件夹里搜索与作文题相关的内容片断;自由式作文,同样也是捕捉心中不吐不快的生活片断。这片断就是"光点",这"光点"是一句话,是一个细节,是一种奇想;这"光点"是五颜六色的,是丰富多彩的,是闪闪烁烁;这"光点",是独特的,是典型的,也是挥之不去的。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阅读《背影》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无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朱自清写《背影》时28岁,是清华大学的讲师,父亲送他上学时,朱自清20岁,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在《背影》的篇末写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由此可见,"来信"只是一个"引爆点",而"背影"才是一个聚焦的"光点"。时隔八年,这"背影"不是模糊了,而是更加清晰了,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折射出其亲情本质,作者抓住了"背影"这一"光点",创造出了感人的佳篇。
2抽象一根红线
"光点"是定格在人们头脑中的一个画面,或者是在记忆深处的一个细节,这画面这细节不是孤立的,自有其来龙去脉,其中或暗含着一个情节链,或内隐着一个思想群。请看下图。
光点A→B点,从A点到B点,追寻"光点"形成的背景、起因、过程。
光点A→C点,从A点到C点,表达"光点"产生的影响、意义、效应。
B点→C点,从B点到C点,抽象出一条贯穿全文的红线。
仍然以《背影》为例:
首先,A点(光点)的闪现与捕捉。因为有那一封"来信"的引爆,作者心灵深处的"背影"被激活。作者捕捉到了"背影"这一光点。
其次,A点到B点的追寻。"背影"的存在,有其产生的环境和过程,作者追寻到回家奔丧,在南京游逛,父亲的送行,购买橘子,背影的出现等过程,这一过程清晰明了,历历在目。
第三,A点到C点的探幽。朱自清先生描写的这个特殊的背影,不仅看到了父亲的"形"的特点,还能洞察到他的"神"的本质特性。父亲虽然老境颓唐,心情忧伤,但他真挚的父爱依然厚重如山。这就是意义所在。
第四,B点到C点的抽象。从《背影》中不难看出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买橘的背影--离去的背影--泪光中的背影。"背影"(光点)贯穿全文,照亮全篇,感动一生。
三、创写一幅佳篇
抓住了扣人的光点,抽象了清晰的红线,还需要创写佳篇。
"创写"就是创造性的写,在"红线"的引领下,创新性的表达,让文章有血有肉,立体丰满。这样,在构思时需要作者有巧设,有铺垫,有深化等。
《背影》巧设"背影",倍显父爱子的真挚与崇高。
文章前半部分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父亲处在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之中,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其实不然,这些内容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的深切挚爱形成对照,作者的巧设,显示出父爱的真挚与崇高。
《背影》深化"背影",彰显子爱父的浓厚与深沉。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父亲近年来老境颓唐的苦况。这一段一方面照应了开头,表现了父亲生活的坎坷;另一方面起到强化"背影"形象的作用。父亲年迈,年老体衰,但关爱儿子的心没有改变,父亲做到了"老而不已"。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这泪光中的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对父爱深沉的感念,深化了背影形象。
总之,在作文构思中,只要把握对光点的捕捉,把握对光点的抽象,把握对光点的丰满,让光点照亮全文,生活中那些闪亮的瞬间就会生长成永恒。
写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好的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张力,文中的某个"点"能够长久的留在读者的记忆里,能将瞬间定格成永恒,给人以美的享受。
写作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写什么,怎么写,表现什么。其中"怎么写"就是人们常说的作文的构思问题。作文的构思就是把"布"想成"衣服",就是解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等问题,使文章"言之有序"。
作文构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探讨的"光点式"构思方法是一种简单、易学、高效的构思方法。主要从三个层面把握:一是抓住一个光点,二是抽象一根红线,三是创写一幅佳篇。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一种让"光点"照亮全文的艺术效果,从而启迪人们的心智,陶冶人们的情操。
1抓住一个光点
命题作文,人们拿到作文题,一般的思维进程是,首先在记忆的文件夹里搜索与作文题相关的内容片断;自由式作文,同样也是捕捉心中不吐不快的生活片断。这片断就是"光点",这"光点"是一句话,是一个细节,是一种奇想;这"光点"是五颜六色的,是丰富多彩的,是闪闪烁烁;这"光点",是独特的,是典型的,也是挥之不去的。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阅读《背影》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无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朱自清写《背影》时28岁,是清华大学的讲师,父亲送他上学时,朱自清20岁,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在《背影》的篇末写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由此可见,"来信"只是一个"引爆点",而"背影"才是一个聚焦的"光点"。时隔八年,这"背影"不是模糊了,而是更加清晰了,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折射出其亲情本质,作者抓住了"背影"这一"光点",创造出了感人的佳篇。
2抽象一根红线
"光点"是定格在人们头脑中的一个画面,或者是在记忆深处的一个细节,这画面这细节不是孤立的,自有其来龙去脉,其中或暗含着一个情节链,或内隐着一个思想群。请看下图。
光点A→B点,从A点到B点,追寻"光点"形成的背景、起因、过程。
光点A→C点,从A点到C点,表达"光点"产生的影响、意义、效应。
B点→C点,从B点到C点,抽象出一条贯穿全文的红线。
仍然以《背影》为例:
首先,A点(光点)的闪现与捕捉。因为有那一封"来信"的引爆,作者心灵深处的"背影"被激活。作者捕捉到了"背影"这一光点。
其次,A点到B点的追寻。"背影"的存在,有其产生的环境和过程,作者追寻到回家奔丧,在南京游逛,父亲的送行,购买橘子,背影的出现等过程,这一过程清晰明了,历历在目。
第三,A点到C点的探幽。朱自清先生描写的这个特殊的背影,不仅看到了父亲的"形"的特点,还能洞察到他的"神"的本质特性。父亲虽然老境颓唐,心情忧伤,但他真挚的父爱依然厚重如山。这就是意义所在。
第四,B点到C点的抽象。从《背影》中不难看出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买橘的背影--离去的背影--泪光中的背影。"背影"(光点)贯穿全文,照亮全篇,感动一生。
三、创写一幅佳篇
抓住了扣人的光点,抽象了清晰的红线,还需要创写佳篇。
"创写"就是创造性的写,在"红线"的引领下,创新性的表达,让文章有血有肉,立体丰满。这样,在构思时需要作者有巧设,有铺垫,有深化等。
《背影》巧设"背影",倍显父爱子的真挚与崇高。
文章前半部分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父亲处在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之中,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其实不然,这些内容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的深切挚爱形成对照,作者的巧设,显示出父爱的真挚与崇高。
《背影》深化"背影",彰显子爱父的浓厚与深沉。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父亲近年来老境颓唐的苦况。这一段一方面照应了开头,表现了父亲生活的坎坷;另一方面起到强化"背影"形象的作用。父亲年迈,年老体衰,但关爱儿子的心没有改变,父亲做到了"老而不已"。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这泪光中的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对父爱深沉的感念,深化了背影形象。
总之,在作文构思中,只要把握对光点的捕捉,把握对光点的抽象,把握对光点的丰满,让光点照亮全文,生活中那些闪亮的瞬间就会生长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