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学到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应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生活中应该用到的本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90-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得到提倡。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课本上的知识是来自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是人们通过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思考形成的比较系统的体系。课本的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为我们现实的生活服务的。所以,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应该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应用于生活呢?
一、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新课改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创新意识,不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品德教学课堂改革的需要。而课堂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能力的最佳方式。学生和老师的角色需要转换,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充分的把握,并在小组讨论时,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释疑,在争辩过程中达成共识。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成小组。可以让学生同桌一组,或者是自由组合进行学习。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人小组,即同桌或前后为一个小组。其优点是可以随时进行,便于操作。适用于小问题的讨论和小知识的巩固。小组划分后,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一定的职责,每一组选择一个组长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先明确每个小组各个成员的职责,再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人人都要为小组负责、服务。在讨论之前,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对要求讨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学生对问题具备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这样就为成绩较差或是不爱思考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进步空间,在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二、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地培养学生对于品德生活课程的兴趣和爱好,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利用一切媒介,使孩子的眼、目、口、手、脑活动起来,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调动良性情绪,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和谐地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并能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不和谐因素,保持一颗积极进取、服务社会的健康心理。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巨大活力,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构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渴望成功,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赞扬。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从成功中体验到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水平有限,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活动,比如讲故事、利用图画、歌曲、角色扮演等等方式来激发孩子对于“品生”课的兴趣。
总之,“品生”课堂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利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们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儿童的思想与品德也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我们的课程学习是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然而,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生活的教学,往往脱离了孩子的现实生活世界,仅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八股”式的教育。所以,“品生”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浅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我们在组织课堂学习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当中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体验。另外,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扎下根基,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沃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90-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得到提倡。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课本上的知识是来自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是人们通过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思考形成的比较系统的体系。课本的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为我们现实的生活服务的。所以,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应该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应用于生活呢?
一、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新课改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创新意识,不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品德教学课堂改革的需要。而课堂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能力的最佳方式。学生和老师的角色需要转换,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充分的把握,并在小组讨论时,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释疑,在争辩过程中达成共识。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成小组。可以让学生同桌一组,或者是自由组合进行学习。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人小组,即同桌或前后为一个小组。其优点是可以随时进行,便于操作。适用于小问题的讨论和小知识的巩固。小组划分后,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一定的职责,每一组选择一个组长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先明确每个小组各个成员的职责,再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人人都要为小组负责、服务。在讨论之前,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对要求讨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学生对问题具备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这样就为成绩较差或是不爱思考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进步空间,在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二、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地培养学生对于品德生活课程的兴趣和爱好,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利用一切媒介,使孩子的眼、目、口、手、脑活动起来,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调动良性情绪,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和谐地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并能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不和谐因素,保持一颗积极进取、服务社会的健康心理。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巨大活力,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构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渴望成功,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赞扬。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从成功中体验到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水平有限,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活动,比如讲故事、利用图画、歌曲、角色扮演等等方式来激发孩子对于“品生”课的兴趣。
总之,“品生”课堂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利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们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儿童的思想与品德也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我们的课程学习是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然而,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生活的教学,往往脱离了孩子的现实生活世界,仅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八股”式的教育。所以,“品生”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浅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我们在组织课堂学习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当中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体验。另外,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扎下根基,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