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主要运用在纪录片中,主要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演员表演,比较真实地去还原历史,传达观点,传播文化。文章通过对电影《芳华》的声音美、画面美和情感美的分析,解读电影的“真实再现”。
关键词:真实再现;电影;技巧
电影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讲故事,例如蒙太奇、长镜头、景深镜头、特写、特效、画面、声音等等,注重文学层面的思考,表达出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理念。从电影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可以看出,它不可能充分还原历史,但也不会随意撰写历史。通过演员的表演,导演的拍摄,声音与画面的设计,后期的剪辑,尽可能真实的再现历史。特别是纪实类的电影对真实度会要求更高,历史是有迹可循的,不能主观臆造,更不能亵渎。《芳华》的大背景主要是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那段时间,影片按照时间线的发展故事也随之发展。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使得经济文化停滞甚至倒退,教育事业凋零,所有的中国人都不同程度的承受了这场不幸。影片中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离世标志着文革的结束,粉碎了四人帮,开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相继而来的是中越战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只有28天,但是却是整部影片的转折点,基调随之一转,把影片推向高潮。依据史料推算,这场战争中国军队伤亡大概27000人,越军伤亡约80000人。战争结束后,两国边界冲突仍然持续不断。1999年,经过多年谈判,中国和越南签署了边界条约。战争结束后,文工团也解散了,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成效显著。高干子弟下海经商,随便拿地,变得富有;残疾军人还在为生计奔波,贫富差距日渐明显。
一、《芳华》的情景再现
(一)《芳华》的表现手法与作用
1.长镜头的广泛运用
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4]这是电影拍摄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在《芳华》这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这样的镜头。影片的开头很美好,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文工团的舞蹈和乐队团的伴奏,这个镜头长达四分钟,萧穗子跳A角,分队长在一旁指挥,舞蹈演员踩着节拍,动作整齐划一,也可以看出乐队和舞蹈的配合很默契。不同于现在的是女演员所表演的节目是具有年代感的,歌颂毛泽东的伟大和女民兵的骁勇。开场就把观众迅速带到那个年代文艺兵的生活中,为影片奠定了一个轻松的基调。还有个不得不提的长镜头,就是战争打响到结束,冯导采用的是一镜到底,时长达六分钟,这显然是非常有难度的,况且还有肉体被炸、火烧人这种十分危险的镜头在里面,这显然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感。在反击过程中,走到了一片沼泽地,这是红军长征经常会有的戏码,在电影中也表现出来了。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样,踩不到底,越挣扎陷入的越深,唯一求生的办法就是依靠外力把你拉上来。在战争年代,这种沼泽地应该是很多失足之人的葬身之所。
2.蒙太奇的手法
叙事蒙太奇就是依据生活的逻辑、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通过镜头的组接来叙述故事;而表现蒙太奇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通过逻辑上具有内在联系的镜头的组接,来表达或暗示某种寓意,体现导演或编剧的思考,引发观众产生联想,达到一种共鸣。电影在表现文革时期时,是用这些琐碎的镜头来叙述的。主席像、大标语、门岗战士无一不透露出组织的威武神圣;评比学雷锋标兵,出黑板报表彰好人好事,人人抢着入党争做好事,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镜头展现了时代特征,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影片中间,时间到了1979年,中国西南边境战争开始的地方,开始着重描述战争的场景,影片由文工团平和、安逸的生活变为残酷、血腥的战争生活。到了影片最后,时间已经来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再有战争,却还是有剥削,贫富两级分化。刘峰的车子被扣,罚款交不出来,郝淑雯二话不说就拿出来了。1995年,在蒙自墓园,刘峰和何小萍相约一起去扫墓,是两人坐在长凳上依偎在一起的画面。这个镜头的构图很讲究,考虑了色彩的搭配,墙是黄色的,长凳是蓝色的,刘峰和小萍是沧桑的。
3.特写镜头的分析
在电影《芳华》中,有几个特写镜头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一个是毛主席去世时,他的那幅巨大海报被黑布罩住,不同角度的镜头切换了好几个,这个特写的确用得恰到好处,把人民对国家领导的追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仪式感十足。另一个是何小萍被发配到野战医院去锻炼时,脸上那一抹不屑一顾的笑容,充分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心死了的人去哪里都一样,只要是为国家做贡献,医院和文工团又有何区别,即便曾经自己挤破脑袋也想进入文工团。
二、《芳华》的人物扮演
(一)一代人的缩影
1.水中浮萍何小萍
倔強而又努力的何小萍,她活得比谁都明白,却也一生坎坷,从不对任何人袒露心扉。刚开始到文工团的时候,她是带着梦想的,她渴望能跳A角,并且也为之努力着。但她的努力并没有被人看在眼里,她从进文工团的第一天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笑话,始终不被人善待。别人嫌弃她身上有异味,男演员甚至不愿意跟她搭档,其实她只是比别人更加刻苦排练,更能出汗而已。她在文工团就没有找到归属感,从小就被欺负长大的人,在偷用了别人的军装之后,甚至不敢跟人说实话,最后只能导致误会更深;“假胸”事件明明无辜,却要当着大家的面被搜身,事后也没人跟她道歉过。终于她在刘峰走后对这个集体彻底寒心了,然而她表现的机会也来了,可是她放弃了。对于一个不服从命令的人,显然领导不会容下她,于是把她调到野战医院。相比文工团,这个岗位显然条件更加艰苦恶劣,可能随时也会有生命危险,何小萍没有怨言,而且很快的适应了救援战士的生活,每天和伤员打交道,忍受心理和生理上的强大压力。
2.“活雷锋”刘峰
善良的刘峰,名副其实的道德楷模,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对所有人好,可是他的这种好被人当做理所当然,在外人眼里他可能就是一个大傻子。即便被全世界抛弃,仍然保持初心不变。当首长把去军政大学进修的机会给他时,他让给了别人,选择继续守护那段未明的爱情,而当他终于找到合适的机会表白时,命运再一次戏弄了他。他被自己的告白对象揭发了,组织里以猥亵的罪名把他调到伐木连,他从上面狠狠地摔了下来,过去的种种荣誉现在看来就是一种讽刺。当他作为副连长上战场运送物资时,他一点也没表现出害怕,英勇果敢,与敌军正面交锋。激烈的战斗结束后,他受伤了,右手动脉被打穿,却还是坚持守住战友的遗体,不肯先走,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他还是最后才考虑自己。在这场战争中,他失去了右手。 3.随风而动萧穗子
怯懦的萧穗子,她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对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她都看在眼里,心里也清楚事实是怎样的,但是却没有站出来发声。何小萍和萧穗子就像是一对双生花,都来自北京,父亲是被“打倒”的反革命分子,出身不好,但待遇截然不同,她能够融入集体,和大家打成一片。在文工团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像所有处在青春期的小女生一样,有贴心的好朋友,有喜欢的小男生,每天排练演出,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当爱情萌芽时,她想过要告白,她用写情书的方式告诉那个男生“我喜欢你”,然而她的好朋友跟她说“我和陈灿好了”,于是她的爱情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了。那封情书是她人生中写的第一首诗歌。她是真的把文工团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了,我相信只要文工团一天不解散,她就会一直待下去。
(二)反讽技巧的运用
1.集体主义的弃果
在刘峰默默守护着林丁丁良久,青春荷尔蒙爆发,对她倾诉自己的感情,甚至紧紧拥抱她时,她感到幻灭、不能接受。怕别人说她“腐蚀活雷锋”,出于自保,她向上级告发刘峰“耍流氓”,刘峰作为道德楷模之星渐渐陨落。这真的很讽刺,也非常让观众愤慨。用何小萍的话来说就是“刘峰对她那么好,她却落井下石,我永远也不会原谅她的”。一方面,刘峰对林丁丁的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帮她修手表、做面吃、挑破脚上的水泡等,而当刘峰的存在可能会威胁到自己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出卖,过去刘峰的种种好都被抛之脑后。另一方面,在刘峰被审问时,那些干部根本没想过要去证实,仅凭一面之词就定了刘峰的罪行。一直以来,刘峰的品行那么好,好到无可挑剔,一个这样的人会干出“猥亵”这种变态的事吗?所以从刘峰被告发的事,可以看出冯导讽刺的是两方,林丁丁和上级领导。何小萍在战争结束后,留下后遗症,精神不正常了,六亲不认。而发疯原因也是十分可笑,她并不仅仅是因为目睹了太多的残肢断臂,而是在成为战场英模之后,面对汹涌而来的人群的簇拥,她产生了“肢体接触性恐慌”。何小萍从来都得不到关怀和拥抱,久而久之,更令她极其害怕别人的肢体接触,在文工团两次险些被搜身,更加重了她的心病。而当她突然被热情群众的无数双手触摸时,终于精神崩溃了。影片原著小说名为《你触摸了我》,顾名思义,也着重讲到了这一点。当一个人处处被人排挤时,她没有任何异常,照样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当她成为人人赞美的英雄时,反而受不了,变成了精神病人。不得不让人沉思,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萧穗子和陈灿的感情无果
萧穗子对陈灿的“特别关照”应该是很明显了,特别是在陈灿出车祸之后表现出的担心,二话不說就把妈妈留给自己的足金项链拿了出去,给陈灿做假牙。她的爱情也很纯粹,不求回报的对一个人好,给两个西红柿就能感到满足。结果却并不像过程那么美好,自己的好姐妹和喜欢的对象在一起了,理由很简单,两个人门当户对,就这一句话,美梦就醒来了。这是赤裸裸的现实,让人抗拒不了。
三、《芳华》的音乐意境
(一)激进的红歌
电影《芳华》选用了韩红版的《绒花》作为电影片尾曲。这是一首经典歌曲,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铭作曲,李谷一原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流行,耳熟能详,流传至今。韩红版《绒花》,如以往她所唱的歌曲一样,音色干净,情感到位,净化心灵。电影结束后,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结合剧情,无须一秒钟,观众自然入戏。这种共鸣,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但我知道,为什么观众看完久久不愿离场。《草原女民兵》出现在电影开头部分,是文工团女兵们在排练舞蹈时的音乐,描述了蒙古族女兵军事训练生活的侧面。讴歌了当时历史环境下广大女兵高度警惕、百战百胜的英雄气概,体现了毛泽东时代活动在内蒙古草原的女兵容光焕发、气度非凡的精神面貌,塑造了雄姿飒爽的蒙古族女民兵形象。《洗衣歌》同样出现在文工团日常排演的画面中。作品创作于1964年,由李俊琛作词,罗念一作曲。在解放西藏“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战役中,在砸碎封建桎梏,完成民主改革的日子里,在边境自卫反击的战场上……
(二)昂扬的民歌
《英雄赞歌》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也是一首真正“上过战场”的歌曲。电影中,女兵在慰问演出时也唱了这首歌,那时战争已经基本结束,配上这首歌十分应景。电影中,战争终于结束,文工团已经不再被需要,宣告解散。在最后的一场演出上,台下坐着“负伤归来”患上精神病的何小萍,作为曾经文工团的一员。从进团的第一天起,她就被大家排斥,受到歧视,受尽冷眼。她尽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也没能演上梦寐以求的A角。舞台上,《沂蒙颂》的音乐响起,台下的何小萍如同从疯癫状态被唤醒。她独自走向侧门,在空阔的草地上独舞。她跳起身体记忆中的《沂蒙颂》,舞蹈是美的,却又是那么孤单、那么讥讽。
关键词:真实再现;电影;技巧
电影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讲故事,例如蒙太奇、长镜头、景深镜头、特写、特效、画面、声音等等,注重文学层面的思考,表达出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理念。从电影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可以看出,它不可能充分还原历史,但也不会随意撰写历史。通过演员的表演,导演的拍摄,声音与画面的设计,后期的剪辑,尽可能真实的再现历史。特别是纪实类的电影对真实度会要求更高,历史是有迹可循的,不能主观臆造,更不能亵渎。《芳华》的大背景主要是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那段时间,影片按照时间线的发展故事也随之发展。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使得经济文化停滞甚至倒退,教育事业凋零,所有的中国人都不同程度的承受了这场不幸。影片中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离世标志着文革的结束,粉碎了四人帮,开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相继而来的是中越战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只有28天,但是却是整部影片的转折点,基调随之一转,把影片推向高潮。依据史料推算,这场战争中国军队伤亡大概27000人,越军伤亡约80000人。战争结束后,两国边界冲突仍然持续不断。1999年,经过多年谈判,中国和越南签署了边界条约。战争结束后,文工团也解散了,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成效显著。高干子弟下海经商,随便拿地,变得富有;残疾军人还在为生计奔波,贫富差距日渐明显。
一、《芳华》的情景再现
(一)《芳华》的表现手法与作用
1.长镜头的广泛运用
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4]这是电影拍摄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在《芳华》这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这样的镜头。影片的开头很美好,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文工团的舞蹈和乐队团的伴奏,这个镜头长达四分钟,萧穗子跳A角,分队长在一旁指挥,舞蹈演员踩着节拍,动作整齐划一,也可以看出乐队和舞蹈的配合很默契。不同于现在的是女演员所表演的节目是具有年代感的,歌颂毛泽东的伟大和女民兵的骁勇。开场就把观众迅速带到那个年代文艺兵的生活中,为影片奠定了一个轻松的基调。还有个不得不提的长镜头,就是战争打响到结束,冯导采用的是一镜到底,时长达六分钟,这显然是非常有难度的,况且还有肉体被炸、火烧人这种十分危险的镜头在里面,这显然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感。在反击过程中,走到了一片沼泽地,这是红军长征经常会有的戏码,在电影中也表现出来了。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样,踩不到底,越挣扎陷入的越深,唯一求生的办法就是依靠外力把你拉上来。在战争年代,这种沼泽地应该是很多失足之人的葬身之所。
2.蒙太奇的手法
叙事蒙太奇就是依据生活的逻辑、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通过镜头的组接来叙述故事;而表现蒙太奇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通过逻辑上具有内在联系的镜头的组接,来表达或暗示某种寓意,体现导演或编剧的思考,引发观众产生联想,达到一种共鸣。电影在表现文革时期时,是用这些琐碎的镜头来叙述的。主席像、大标语、门岗战士无一不透露出组织的威武神圣;评比学雷锋标兵,出黑板报表彰好人好事,人人抢着入党争做好事,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镜头展现了时代特征,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影片中间,时间到了1979年,中国西南边境战争开始的地方,开始着重描述战争的场景,影片由文工团平和、安逸的生活变为残酷、血腥的战争生活。到了影片最后,时间已经来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再有战争,却还是有剥削,贫富两级分化。刘峰的车子被扣,罚款交不出来,郝淑雯二话不说就拿出来了。1995年,在蒙自墓园,刘峰和何小萍相约一起去扫墓,是两人坐在长凳上依偎在一起的画面。这个镜头的构图很讲究,考虑了色彩的搭配,墙是黄色的,长凳是蓝色的,刘峰和小萍是沧桑的。
3.特写镜头的分析
在电影《芳华》中,有几个特写镜头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一个是毛主席去世时,他的那幅巨大海报被黑布罩住,不同角度的镜头切换了好几个,这个特写的确用得恰到好处,把人民对国家领导的追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仪式感十足。另一个是何小萍被发配到野战医院去锻炼时,脸上那一抹不屑一顾的笑容,充分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心死了的人去哪里都一样,只要是为国家做贡献,医院和文工团又有何区别,即便曾经自己挤破脑袋也想进入文工团。
二、《芳华》的人物扮演
(一)一代人的缩影
1.水中浮萍何小萍
倔強而又努力的何小萍,她活得比谁都明白,却也一生坎坷,从不对任何人袒露心扉。刚开始到文工团的时候,她是带着梦想的,她渴望能跳A角,并且也为之努力着。但她的努力并没有被人看在眼里,她从进文工团的第一天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笑话,始终不被人善待。别人嫌弃她身上有异味,男演员甚至不愿意跟她搭档,其实她只是比别人更加刻苦排练,更能出汗而已。她在文工团就没有找到归属感,从小就被欺负长大的人,在偷用了别人的军装之后,甚至不敢跟人说实话,最后只能导致误会更深;“假胸”事件明明无辜,却要当着大家的面被搜身,事后也没人跟她道歉过。终于她在刘峰走后对这个集体彻底寒心了,然而她表现的机会也来了,可是她放弃了。对于一个不服从命令的人,显然领导不会容下她,于是把她调到野战医院。相比文工团,这个岗位显然条件更加艰苦恶劣,可能随时也会有生命危险,何小萍没有怨言,而且很快的适应了救援战士的生活,每天和伤员打交道,忍受心理和生理上的强大压力。
2.“活雷锋”刘峰
善良的刘峰,名副其实的道德楷模,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对所有人好,可是他的这种好被人当做理所当然,在外人眼里他可能就是一个大傻子。即便被全世界抛弃,仍然保持初心不变。当首长把去军政大学进修的机会给他时,他让给了别人,选择继续守护那段未明的爱情,而当他终于找到合适的机会表白时,命运再一次戏弄了他。他被自己的告白对象揭发了,组织里以猥亵的罪名把他调到伐木连,他从上面狠狠地摔了下来,过去的种种荣誉现在看来就是一种讽刺。当他作为副连长上战场运送物资时,他一点也没表现出害怕,英勇果敢,与敌军正面交锋。激烈的战斗结束后,他受伤了,右手动脉被打穿,却还是坚持守住战友的遗体,不肯先走,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他还是最后才考虑自己。在这场战争中,他失去了右手。 3.随风而动萧穗子
怯懦的萧穗子,她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对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她都看在眼里,心里也清楚事实是怎样的,但是却没有站出来发声。何小萍和萧穗子就像是一对双生花,都来自北京,父亲是被“打倒”的反革命分子,出身不好,但待遇截然不同,她能够融入集体,和大家打成一片。在文工团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像所有处在青春期的小女生一样,有贴心的好朋友,有喜欢的小男生,每天排练演出,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当爱情萌芽时,她想过要告白,她用写情书的方式告诉那个男生“我喜欢你”,然而她的好朋友跟她说“我和陈灿好了”,于是她的爱情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了。那封情书是她人生中写的第一首诗歌。她是真的把文工团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了,我相信只要文工团一天不解散,她就会一直待下去。
(二)反讽技巧的运用
1.集体主义的弃果
在刘峰默默守护着林丁丁良久,青春荷尔蒙爆发,对她倾诉自己的感情,甚至紧紧拥抱她时,她感到幻灭、不能接受。怕别人说她“腐蚀活雷锋”,出于自保,她向上级告发刘峰“耍流氓”,刘峰作为道德楷模之星渐渐陨落。这真的很讽刺,也非常让观众愤慨。用何小萍的话来说就是“刘峰对她那么好,她却落井下石,我永远也不会原谅她的”。一方面,刘峰对林丁丁的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帮她修手表、做面吃、挑破脚上的水泡等,而当刘峰的存在可能会威胁到自己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出卖,过去刘峰的种种好都被抛之脑后。另一方面,在刘峰被审问时,那些干部根本没想过要去证实,仅凭一面之词就定了刘峰的罪行。一直以来,刘峰的品行那么好,好到无可挑剔,一个这样的人会干出“猥亵”这种变态的事吗?所以从刘峰被告发的事,可以看出冯导讽刺的是两方,林丁丁和上级领导。何小萍在战争结束后,留下后遗症,精神不正常了,六亲不认。而发疯原因也是十分可笑,她并不仅仅是因为目睹了太多的残肢断臂,而是在成为战场英模之后,面对汹涌而来的人群的簇拥,她产生了“肢体接触性恐慌”。何小萍从来都得不到关怀和拥抱,久而久之,更令她极其害怕别人的肢体接触,在文工团两次险些被搜身,更加重了她的心病。而当她突然被热情群众的无数双手触摸时,终于精神崩溃了。影片原著小说名为《你触摸了我》,顾名思义,也着重讲到了这一点。当一个人处处被人排挤时,她没有任何异常,照样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当她成为人人赞美的英雄时,反而受不了,变成了精神病人。不得不让人沉思,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萧穗子和陈灿的感情无果
萧穗子对陈灿的“特别关照”应该是很明显了,特别是在陈灿出车祸之后表现出的担心,二话不說就把妈妈留给自己的足金项链拿了出去,给陈灿做假牙。她的爱情也很纯粹,不求回报的对一个人好,给两个西红柿就能感到满足。结果却并不像过程那么美好,自己的好姐妹和喜欢的对象在一起了,理由很简单,两个人门当户对,就这一句话,美梦就醒来了。这是赤裸裸的现实,让人抗拒不了。
三、《芳华》的音乐意境
(一)激进的红歌
电影《芳华》选用了韩红版的《绒花》作为电影片尾曲。这是一首经典歌曲,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铭作曲,李谷一原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流行,耳熟能详,流传至今。韩红版《绒花》,如以往她所唱的歌曲一样,音色干净,情感到位,净化心灵。电影结束后,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结合剧情,无须一秒钟,观众自然入戏。这种共鸣,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但我知道,为什么观众看完久久不愿离场。《草原女民兵》出现在电影开头部分,是文工团女兵们在排练舞蹈时的音乐,描述了蒙古族女兵军事训练生活的侧面。讴歌了当时历史环境下广大女兵高度警惕、百战百胜的英雄气概,体现了毛泽东时代活动在内蒙古草原的女兵容光焕发、气度非凡的精神面貌,塑造了雄姿飒爽的蒙古族女民兵形象。《洗衣歌》同样出现在文工团日常排演的画面中。作品创作于1964年,由李俊琛作词,罗念一作曲。在解放西藏“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战役中,在砸碎封建桎梏,完成民主改革的日子里,在边境自卫反击的战场上……
(二)昂扬的民歌
《英雄赞歌》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也是一首真正“上过战场”的歌曲。电影中,女兵在慰问演出时也唱了这首歌,那时战争已经基本结束,配上这首歌十分应景。电影中,战争终于结束,文工团已经不再被需要,宣告解散。在最后的一场演出上,台下坐着“负伤归来”患上精神病的何小萍,作为曾经文工团的一员。从进团的第一天起,她就被大家排斥,受到歧视,受尽冷眼。她尽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也没能演上梦寐以求的A角。舞台上,《沂蒙颂》的音乐响起,台下的何小萍如同从疯癫状态被唤醒。她独自走向侧门,在空阔的草地上独舞。她跳起身体记忆中的《沂蒙颂》,舞蹈是美的,却又是那么孤单、那么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