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履先在黄桥战役中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9904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履先的名字一直和黄桥战役联系在一起,作为“黄桥首户”,他为黄桥战役的完胜作出了贡献。
  当面撕碎汪精卫劝降信
   朱履先1884年6月出生于江苏泰兴黄桥,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认识孙中山和黄兴并参加同盟会,1908年回国后在清朝新军第九镇三十四标任管带。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朱履先在南京响应,在九镇秣陵关起义和江浙联军光复南京战役中分别担任前敌指挥官和前卫司令,两度与驻守南京的清军江南提督张勋直接对决。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宣誓就职、举行民国开国阅兵式时,亲自指定朱履先担任阅兵总指挥,并任命朱履先为陆军二师师长,授陆军中将军衔。后朱履先与蔡锷、李书城、李根源等被袁世凯再度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并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参议等职,还出任冯国璋的参谋长,后因政见不合而辞职。孙中山逝世让他感到国事迷惘,带着对军阀混战的厌恶和惆怅,朱履先退隐故里黄桥。
   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朱履先在家中痛哭三天,对家人说:“民国是在我们手里建立起来的,可现在日本人来打我们中国人了,民国要亡了,我们要做亡国奴了,怎么有脸去见祖宗先人?”
   朱履先担任过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阅兵式总指挥、民国开国陆军中将师长和南京讲武堂堂长,当地百姓尊称他为“三大人”。他正义感强,常为百姓请命,仗义执言,享誉三泰地区,人称“黄桥第一名流”。
   1940年初,汪精卫多次派特使登门邀请朱履先去南京任职,均遭拒绝。“求贤”心切的汪精卫不死心,于当年春节再次委派伪国民政府秘书长褚民谊,带着“和平军总司令”的委任状和汪精卫的亲笔信到黄桥劝说朱履先出山。
   朱履先把褚民谊堵在门外,当面撕碎汪精卫的信,厉声怒斥:“汪精卫当汉奸,还想拖着我一起去当汉奸!国破就在眼前,怎可偷生屈节,腼颜天壤!”他让褚民谊转告汪精卫:“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我朱履先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决不认贼作父!”
   伪十九师师长蔡鑫元派遣武装意欲劫持朱履先。朱履先面对端着枪的伪军喽罗愤然大怒道:“我拿枪的时候,你们还未投胎,哪有枪口对内的拿法!”骂得伪军面红耳赤,只好连呼“三大人”,乖乖地服侍着送他老人家回家。
   1940年7月底,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东进黄桥。当陈毅了解到朱履先的情况后,说:“辛亥名将,民国元勋,黄桥第一名流,如此爱国,是舊军人中不可多得的有识之士,我们应主动登门求教。”
   朱履先与陈毅、粟裕等新四军将领相识后,接触频繁,陈毅送给他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向他解说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投降卖国、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朱履先联系到新四军浴血奋战、抗御敌寇,而国民党却大搞反共摩擦、阴谋消灭新四军的严酷事实,对共产党的认识由朦胧逐渐清晰。在陈毅、粟裕等为国为民精神的感染下,他的爱国抗日热血也沸腾起来,坚定地站到共产党、新四军一边,积极投入到抗日活动中。就这样,这位“黄桥第一名流”成了苏北地区坚决支持共产党新四军的第一名流。
   在韩德勤的10万军队中,当时驻守泰州的是苏鲁皖边游击总指挥部正、副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的部队。新四军东进后,韩德勤多次催逼“二李”进攻新四军。
   黄桥决战前夕,朱履先受陈毅委托致函“二李”,要他们随时制宜、严守中立、按兵不动、不要冒险。“二李”在黄桥决战中,果然行进缓慢,为应付蒋介石、韩德勤火速开进的“严令”,以所商定的向新四军朝天开枪的“武戏文唱”方式,命令部队不许乱走一步,对新四军黄桥决战获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陈毅成为忘年交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朱履先为陆军二师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亲授其文虎章一枚,后来又亲笔题匾“中将府”赠与朱履先。
   朱履先将匾悬挂黄桥家中,“中将府”在苏北地区妇孺皆知,这是民国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幢以将军命名的府邸。“中将府”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坐落在黄桥镇王家巷东首,坐南朝北共31间房屋,占地面积近3亩,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仿明式建筑。
   陈毅第一次去“中将府”登门拜访朱履先,是在陈丕显、管文蔚的陪同之下。陈丕显在回忆录《苏中解放区十年》中记叙了陈毅与朱履先会面的场景:“陈毅同志与朱老先生一见如故, 谈得十分投机。在融洽的气氛中,一个襟怀坦荡,阐述了我党我军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民主、坚持进步的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用大量事实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投降、打内战闹摩擦的罪恶行径;一个忧国忧民,痛斥国民党政府腐败、民生凋敝,对强敌荏弱不振、步步退缩、丧权辱国的种种劣迹,表示愿为民为国鞠躬尽瘁。”
   此后,陈毅、粟裕都在“中将府”与朱履先有过交往。由于同是军人,性格豪爽,共同的抗日爱国情怀和为国为民之心,朱履先和陈毅、粟裕相见恨晚。那时,陈毅只有39岁,粟裕33岁,朱履先已经56岁,但他们很快成为忘年之交和生死挚友。
   在“中将府”里,陈毅向朱履先解读毛泽东《论持久战》和《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精辟论点,讲述抗战的曲折性、必胜性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陈毅告诉朱履先:“要完成抗战大业,将中国建成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要有新型的群众,要有新型的人民军队,还要有一些新型的资产阶级与士绅阶级的开明人士,这样才能组成能战胜一切敌人的、威力无比的统一战线。”
   这些都深深打动了朱履先。他告诉陈毅:“我虽然老了,但我会尽最大力量帮助你们建立根据地。得天下者,必共产党!”当得知新四军有部分战士还住在野外破帐篷中时,朱履先马上腾出“中将府”的一个院落,让新四军的一个排入驻。
   一次,陈毅拿出一只装有大红请柬的长信封递给朱履先,说:“明天我们在黄桥中学召开保卫黄桥誓师大会,请朱老和我一起在大会上向黄桥父老和新四军将士发个言吧。”随后,陈毅郑重地拜托朱履先:“支前工作全靠黄桥人民了,关键时刻还请老将军鼎力相助,新四军将士誓与黄桥人民共存亡。”    朱履先握住陈毅的手说:“请放心,誓师大会的发言我责无旁贷,支前工作我义不容辞,我朱履先和黄桥民众誓与新四军同生死、共存亡。”
  带头交纳抗日救国公粮
   新四军东进黄桥不久,陈毅就全力投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在他的领导下,苏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了。
   但是,新四军黄桥部队和抗日民主政府根本不被国民党三战区承认,他们不仅停发了新四军的军饷,还对黄桥地区进行交通封锁、禁运粮食,和日伪互相默契,对黄桥地区形成夹击包围之势。
   新四军面临缺粮少饷、衣食无着的严重困难局面,陈毅焦急万分地去找朱履先商量,朱履先建议陈毅开征抗日救国公粮。
   过了几天,陈毅和临时行政委员会在黄桥中学“谦三堂”召开田赋开征大会。朱履先以“黄桥首户”身份首先发言:“中国所有的政党,没有像共产党这样为国为民的了!中国的军队,没有像新四军这样秋毫无犯的了!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人民抗日救国,要吃饭、要穿衣,筹集军饷支援新四军抗日,是我们百姓应尽的责任,也是历朝历代不变的规矩。我首先响应,保证如数把最好的粮食拿出来交公粮。”
   与会士绅见状,纷纷表示“惟履公马首是瞻”,当天顺利通过了在通如靖泰地区征收公粮的议案。会后,朱履先带头捐赠了5万银元,并把最好的500石粮食交纳抗日救国公粮,绅商们也纷纷解囊交纳。过了不久,朱履先再度出面召集黄桥地区的商界人士募捐。陈丕显回忆说:“他曾亲自号召黄桥工商界人士向我军捐款6万银元,并四处奔走,呼吁国共合作抗战,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由于根据地遭受灾害,粮食极其缺乏,农民实在拿不出粮食支援新四军,陈毅不得不再次去找朱履先。朱履先得知缺粮的实情后,很快从三泰地区秘密筹集到7.5万斤大米,冒着危险越过重重哨卡,将粮食送到陈毅手中。
   朱履先的鼎力援助,产生了巨大的“黄桥首户”效应。通如靖泰地区的大小绅商和百姓都“以履公马首是瞻”,以各种形式支持共产党新四军,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物质基础。
  第一炉黄桥烧饼送前线
   黄桥决战箭在弦上,陈毅委托朱履先再对韩德勤进行一次政治上的打击。
   朱履先积极配合陈毅的部署,联络发动苏北民众绅耆各界,征得245名苏北名望联名签字,由朱履先领衔,直接向蒋介石发去电报,谴责韩德勤手握重兵、不事抗日、枪口对内、乱国伤民的倒行逆施,要求国民政府把准备攻打新四军的韩德勤部队西调抗击日寇。此举进一步为新四军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这份电报是抗战中各界社会名流联名上书国民政府、呼吁团结抗日人数最多的一份,在当时全国抗日舆论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1940年10月初,黄桥决战拉开序幕,朱履先用行动实践着“与新四军同生死共存亡”的誓言。
   黄桥原有一道土围墙急需加固,朱履先首先拿出家里的木料、家具,和家人一起送到前沿。这仿佛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当地许多群众也跟随着把自家的木料甚至寿材,送到前沿阵地修筑工事。
   开战第二天,顽军来势凶猛,当地百姓略有惊恐。朱履先和陈丕显、管文蔚、陈同生一起,在炮火声中走上街头安抚惊慌的群众。
   决战最激烈的10月4日,也是守卫黄桥最艰难的一天,连服务团的炊事员和通信员都拿起枪上了前线。而此时,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新四军将士们已经一天没吃饭了。
   粟裕、管文蔚、陶勇、惠浴宇等跑到“中将府”,请求朱履先帮助解决吃饭问题。朱履先立即囑咐家人赶紧做烧饼, 然后出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开炉点火。朱履先沿街呼叫:“黄桥的老百姓们,快给新四军烧饭、做烧饼。”
   黄桥镇上的大小商人和黎民百姓见状全都行动起来了。朱履先一路走一路吩咐,这家做什么,那家做多少,回头怎么找他算钱,没有面粉的人家由朱家供应等等。很快,全镇60多个烧饼炉子火光熊熊,香飘数里。在朱履先家的第一炉烧饼带领下,黄桥民众车推担挑,把烧饼、馒头、饭菜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黄桥烧饼由此驰名大江南北。
   黄桥决战胜利后,所有的粮食、饭菜费用全部由朱履先个人结算给黄桥民众。几十年后,陈丕显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时天还没有大亮,朱履先一直像我们年轻人一样劳累着,挨家挨户去催店主做烧饼……”江苏省委原书记、江苏省原省长惠浴宇在《陈毅老总十四年祭》和《朋友人》中描述道:“黄桥首户、曾经在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仪式上担任阅兵总指挥的前陆军中将朱履先冒着枪林弹雨,亲自上街组织民众为我军做烧饼”,“从朱履先家做出了第一炉支前的黄桥烧饼,他亲自带领家人送往前线”。
   黄桥决战,最后新四军大获全胜。祝捷大会那天,当地群众和各界绅商从四面八方涌来,战地服务团的同志们带领大家高唱《黄桥烧饼歌》和《黄桥的新生》等战歌,陈毅和朱履先在大会上激情演讲,与黄桥军民共庆胜利。
   1943年10月,在陈毅离开华中根据地赴延安之前,朱履先由叶飞、朱克靖介绍,经陈毅和华中局组织部部长曾山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特别党员。
   (注:作者为朱履先之孙)
   (责任编辑   徐君华)
其他文献
我的姑父叫王荣光,我们晚辈也以他为“荣光”。因为他是我们家族中出的最大的官,去世前担任过江苏省军区副政委、江苏省军区顾问等职,离职前为正军级。   姑父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的农民家庭。1931年经乡指导员王永华介绍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并由赤卫队加入红军。年仅17岁的姑父身背土枪,走村串户,宣传红军,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得到县委书记方方表扬,又经王卓然同志介绍,于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产党。
期刊
罗有荣在抗战时期曾任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十旅二十八团政委,长期在盐城战斗生活,对盐城有着深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罗有荣历任武汉市公安总队政委、湖北省公安总队政委等职,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7年,罗有荣的子女将父亲在新四军时期记录的一本整风笔记无偿捐赠给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这件革命文物记载了新四军开展整风运动的过程。2016年,笔记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8年底,现居湖北省
期刊
左南屏(1882—1945),字国栋,又名良翰,湖北省应山县(今广水市)人。幼时家境贫寒,入私塾读书。18岁离家到汉,参加了张之洞创练的新军。  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   1911年初,左南屏经好友李翊东介绍加入同盟会。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时任营管带(营长)的左南屏率部响应,成为首先反正的起义军。在攻打藩署的战斗中,他一马当先,率部猛攻,在其他部队配合下,迅速占领藩署。当时藩署库
期刊
郭慎敏(101岁)   郭慎敏,1920年1月生,浙江浦江人。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教师身份配合党开展抗日斗争。新四军北撤后,他在金萧支队担负后勤工作,出任联络总站站长、印刷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到南京軍事学院做宣教和干部工作。20世纪70年代,调国家二机部所属的铀矿工厂任军代表,后任浙江省丽水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分区顾问等职。1983年离休。  (责任编辑 姚定范)
期刊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在新时期脱贫攻坚战中,黄桥老区人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加快建设绿色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市委副书记徐闻仲介绍,去年,泰兴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成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363个,森林生态示范村32个,建
期刊
1941年3月,新四军独立旅进入淮海地区,旅部驻扎在泗阳县爱园镇条河村。不久应梁兴初旅长要求,八路军淮河大队正式编入独立旅序列。整编后独立旅共有3个团,两个支队,加上特务连、通信连、卫生队、供给部,兵力达5200多人。   1941年4月6日,梁兴初命令该旅一团包围金塘、三马厂,同时令二团进攻姚庄。经一昼夜激战,两个团共歼国民党反共顽固派500余人,首战告捷,给进犯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顽
期刊
新四军铁军精神是新四军继承和弘扬北伐战争时期老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革命精神,在抗日战争烽火中锻造形成的一种独特精神,这是新四军赖以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我们在新时期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江苏省已将新四军铁军精神和雨花精神、周恩来精神、淮海战役精神作为全省人民传承发扬的伟大精神。   近年来,各新四军研究会和学术界,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
期刊
见到马焰,是在中国农业大学清华东路17号院。老人和颜悦色,特亲和。他说,我1958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农大,当时叫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2年离休,时任大学图书馆馆长。   马焰,河南政平县人。家境贫寒,高小没毕业就辍学到店铺当学徒。抗战全面爆发返回家乡在小学任教。其间,加入青年救国团,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38年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交通员身份,做地下党的联络工作。后
期刊
“两根半油条”   在热闹繁华的南京市长江路中段,辟有“五二○”学生运动纪念广场,当中竖立着一组青年学生高呼口号冲出校门的大红雕塑,记述了1947年发生的那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青春壮举。   学生运动的导火索是“两根半油条”。1947年,挑起内战的国民党政府,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统区的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就连江苏这个富庶的省份,也经济衰退一片萧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无锡,就因
期刊
1949年1月21日,江淮明珠合肥迎来了解放,首任市长是郑抱真同志。   郑抱真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在那个风云多变、政局动荡的年代,他从迷茫彷徨到奋起觉醒,从爱国人士转变为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成为一名江淮抗日名将。  追求正义,奋起抗日   郑抱真1897年3月出生在合肥北乡吴山庙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贫困的农村生活、艰苦的童年时代,将他们的性格磨炼得嫉恶如仇、正直刚毅,兄弟三人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