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因素及对策

来源 :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学生对学习不能集中注意而导致注意力涣散的现象,本文从社会、教师、教材、情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就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原因,并提出保持学生注意力的对策,即:触发热点,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学习目的性;创设情境,让课堂变得轻松和谐;激发情感,让师生亲密无间;巧妙设疑,让学生在启迪中受益;自我完善,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语言艺术。
  【关键词】政治教学;注意力;因素对策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们能细致观察、良好记忆、正确思维、创造性想象的重要条件。因此,注意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并完成的前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学生对学习不能集中注意而导致注意力涣散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偶然的,也可能是经常性的。造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外部因素,也有来自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就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因素
  1.1 社会因素。中国的考试制度,从科举考试沿革至今,培植了中国公众一种理念:那就是把考试作为判断“人才”的唯一手段。显然这种人才观是狭隘的。进入八十年代,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引发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中学设置的科目被极度扭曲;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学生文化素质畸形发展。鉴于此,九十年代末国家对中考进行改革,试图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降低了中考中的分值比例,直至近年课改区仅作为高一级学生录取的参考科目,在高考中仅是文科综合卷的一个组成部分。愿望固然很好,现实却在不断提醒人们: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减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未曾改变。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引导下,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把思想政治当做“主科中的副科”,在学生心理上就表现为对政治课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减少了。即使在课改的今天,初中生上政治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十分普遍。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我认为这是缺少引起学生注意的外部因素。
  1.2 教师因素。中考、高考中思想政治课地位的变化,弊端之一就是使原来较稳定的政治教师队伍出现了分解和流失。受功利思想的驱使,许多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表现在:学校对政治教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如:每周一节的时政课几乎所有学校没纳入课程设置,必要时思想政治课还要求给语、数、外三科让路。二是有些学校认为思想政治这门课谁都会上,思想政治课由许多非政治科专业教师任教,政治科成为调节学校师余缺的照顾科目。三是有些专业教师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对自已的专业丧失了信心。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一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清,讲课不生动,重难点不突出,不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讲究教学方法等等,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失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特征,也是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教材因素。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近几年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在可读性、启发性和可操作等方面比之旧教材有重大的突破,尤其是活动课、探究栏目的设置,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涵。但我个人认为,从知识认识的角度看,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需要趣味的调控。一方面趣味引发兴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另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趣味性是当代教学论所提倡的快乐式教学思想。而这方面现行的教材仍有所欠缺,如:我认为初二思想政治课第八课《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教材编排是比较深奥和枯燥无味的,较难激发学生兴趣。第二是实用性问题,这是目前教材仍存在的薄弱环节。学以致用本是政治教学的最根本宗旨,现行教材过份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有些知识过于专业化,教材文字表述启发分析较少,引导同学观察、想象、思考的少,尤其与学生生活实际、国内外较新的重大事件联系较少等,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一课的第一节《古代社会》等,这也是不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因素。
  1.4 情感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保持注意的稳定。情感作为联系师生关系的一种纽带,是营造轻松和谐气氛的催化剂。但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这种情感的投入。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左右他们和学生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代沟”像泾渭那样分明。在教学上往往表现为威信不足,威严有余,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这种与现代教学论相悖的教学方式,无疑压抑了学生兴趣的产生,注意也随兴趣的转移而转移。另一方面,教师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或对个别品学欠佳的学生在课堂故意恶作剧的处理时,有过激行为,都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产生对立情绪,进而使课堂教学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当然,也有小部分学生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厌学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2、保持学生注意力的对策
  2.1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如何摆脱中考、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如何设法摘掉思想政治课“主科中的副科”帽子,是关系全面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环节。诚然,要摆脱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单靠政治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形成共识。我们要明确任何脱离实际的说教或强制性措施,以敦促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收效只能是暂时的。在此,我着重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应对的策略。
  2.2 触发热点,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学习目的性。教学的生活化是新课改的理念,热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最佳切入点。所谓热点问题,即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和争议的问题。从教学过程看,热点问题是社会现实与教材内容之间相印证或相矛盾的问题,也是学生亟待了解并希望给予解答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触发热点,并开展专题报告会、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思想冲突,激发学习兴趣,保持课堂持久的注意。如:针对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的特点,我要求学生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开展“我心目中的新农村”小论文竞赛,同学涌跃参与,共有12篇收入学校《时政星空》校刊,有3篇获得县级小论文奖。又如针对初二、初三加强思想道建设的内容,结合“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开展“感恩、责任、服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同学分别从感谢父母、老师、他人、社会、自然的角度畅谈感想,情真意切,场面感人。这些实践活动既消化了课本的知识,又实实在在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思想政治,不是純粹为了应付考试,而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观点,提高自身素养,指导行动,这就从外部环境上努力营造一种气氛,形成一种声势,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明确掌握必要的政治常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2.3 创设情境,让课堂变得轻松和谐。夸美纽斯说:“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曾也说:“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发展和深入的作用。”因此,每节课应借助于何种教学方法,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情境,对于处于困境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规律,借助于各种形象直观手段,打破枯燥无味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主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理解和把握政治概念、观点、原理、规律。如:在上初三思想政治《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幅我自已就地取材的照片(《均溪河在哭泣》、《宜人的东兜花园居民小区》、《乌龙出山——××水泥厂空气污染实录》),然后,组织讨论: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我国有那些保护环境我政策、法规、国策、战略?我们青少年能为守护家园做些什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争论热烈,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出乎意外的好。
  2.4 激发情感,让师生亲密无间。“亲其师、信其道”。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教学,让课堂成为师生发展个性、开发潜力、实现生命价值的的舞台。那么教学过程必然是教师与学生知、情、意双向交流的过程,爱是教育的基础,情是心灵的钥匙,思想政治课教师更要懂得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总是一本正经,摆着一副居高临下的面孔,势必使学生对你产生反感、恐惧、或抵触情绪,并进而发展到厌恶你所教的这门课,让学生保持注意力就不可能。因此,在课堂上我力求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学生的信任。“粉笔生涯,痴心不改,无怨无悔”是我对教育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有了爱心还要懂得煸情,“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思动,才能持续保持注意。激发情感就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能深深敲击学生的心灵。我在上课中力求不把生活中的烦恼带到课堂,即使生病,再累再疲,可一走上讲台就充满激情,把对学生的爱、对职业的爱,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充分溢于言表,来感染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弦。另一方面,则是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以此陶治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当然要使两方面融合,引导学生走向教材的情感世界,引起学生的共鸣,离不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负担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运用表扬的武器,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你,信任你,尊重你,爱听你的课,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
  2.5 巧妙设疑,让学生在启迪中受益。古人说:“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表达课程目标,是课改的本质要求。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质疑求索,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维持持久的注意力。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发诱导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通过激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达到古人所说的“于不疑处有疑,方进矣”。另一方面,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批判性、发散性、独创性思维。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主张,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不再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智慧的引路人。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错误见解,要持宽容态度,循循善诱,时刻注意保护学生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好奇地“问”,大胆地“想”,自信地“说”。让课堂成为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场所,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其受用一生。
  2.6 自我完善,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教师语言艺术的高低,对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至关重要,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动听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吸引学生、保持学生注意的效果呢?首先,教师的语言力求准确规范。即教师的语言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性,所表述的思想层次要清晰、环节相扣、前后呼应,如果信口开河、不着边际侃侃而谈,非但不能“传道授业”,反而可能误导学生、误人子弟,讲得再生动也白搭;同时要和学生的思维要合拍,因为失去了学生思维的呼应,就不可能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語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兴趣,从而使注意力集中,幽默的语言能调节气氛,缓和思维紧张,利于注意集中。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走出了一条实习实训教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专业;实际出发;创新实习;实训教学  首先是对传统教学时间安排的突破。在学院现行的教学计划中,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时间安排表上被凸显出来。不仅是最后一学年有半年的实习实训时间,而且从第一学期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在宏观上科学规划,以期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时也需要在微观上予以落实,使素质教育的每一项发展目标,改革措施都得到具体体现。因此,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落实  此论在理论上,观念上,是没有异义的。但实践起来
期刊
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教育转轨,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推进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转轨的思想基础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要
期刊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场革命,是我国教育再一次发展的号角,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工作;适应课改  1 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
期刊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  科学首先是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是精神生产的一种形式,然后才是精神生产的产品,即作为这一活动结果的知识,这两个方面构成科学本质的最重要的、内在的东西。科学作为知识体系,也是由科学活动注入灵魂或精神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备课又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基于此,深化备课改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备课中往往只考虑如何“讲清知识”,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怎样学得更好。因此,虽然教师千方百计追求教案的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由于教案缺乏考虑“学生”,最后往往只是教
期刊
【摘要】本文认为,并以《雪》一文为例,对“准确把握主旨是准确理解语言的前提”进行了探析,对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不同解读对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的挖掘的制约、不同主旨背景对语言解释的合理性影响等作了探析。  【关键词】解读;准确把握主旨;教学内容确定  之前,也就曾苦苦思索鲁迅先生《雪》一文的主旨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1,2)彭兴奎老师的《也谈(雪)的主旨——兼谈教学处理》一文
期刊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1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反思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纵览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史
期刊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那么作为新课改的教师该如何做呢?经过一段时间来的教改实验和反思,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更新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新课改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从而有效地规范和提升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行为。我们经常讲“新课改”,天天在进行“新课改”,但究竟什么是“新课改”,又有几人能说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新课改”的异化
期刊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关键词】课堂改革;数学;创新教育  1 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