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间操在我国已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全国推广的课间操也有8套规定套路。但是在2007年,随着中央7号文件的出台,特色课间操随之陆续登上各个中小学的大课间舞台。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了中小学特色课间操的启蒙和发展。总结特色课间操开展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对比分析不同的特色课间操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课间操;特色创编;现状
1. 中小学特色课间操的产生背景
百年以来,课间操都是以规定广播体操的形式演绎在各所中小学校,组织形式近乎模式化,内容也没有很大的改动,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早已失去了好奇和新鲜感,每次课间操就像是在例行公事,草草应付了事。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业任务重,本身就没有很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一来,学生的身体素质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央7号文件”出台的背景也是因为在近20多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结果中显示青少年学生以力量、心血管机能为主的指标持续下降,军队的征兵应征青年体质不合格率也在明显的上升。这样的现状已经关系到影响国土安全。国家政府认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势在必行,而国民未来综合体质的强弱,将由现在青少年体育健康的发展决定。
有关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相关理论和要求中,新课标提出了必须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周不少于3~5次的锻炼频率的要求;“中央7号文件”在数字化的学校体育效益观中提出了“3个1”的锻炼标准,确保每天活动一小时,每天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年一项健康检查;以及“阳光体育”在学校的开展运行,这些都对解决学校体育的若干问题和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王光华提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了体育课、课间操锻炼、课外活动和业余训练这几种形式。其中,课间操既是锻炼学生身体的一个投入少、效率高的基本途径,又是反映学校校风、学风和精神面貌的一个窗口[1]。为了响应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管理办法的号召,体现数字化的体育效益观,达到每年一项的健康检查标准,同时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每天至少一次大课间活动,又因为现在的中小学学业任务重,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每日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3个1”的評定结果。
由此可见特色课间操已经逐渐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占据一席之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7年9月第一套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在一些学校试点运行,这是课间操改革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良好开端。同时标志着中小学课间操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 中小学特色课间操内容编排
随着特色课间操在中小学的逐步盛行,老一套的练习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学校为了体现各自的特色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热情,各种新颖的主题课间操纷至沓来。课间操的组织与编排一定要符合当代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保证适量的运动强度,科学的安排训练负荷,锻炼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大课间操要有美感,要考虑美育成份吸引学生;无人指挥,全程音乐自动化控制。对运动负荷都要有所考虑;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措施一是在体育课堂,二是在体育活动课,三是在大课间操;大课间操从全员、时间、活动上是有保障的,己经成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主要途径[2]。
特色课间操可以做队列队形训练,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严肃作风;还可以将民族舞,具有民族特色运动项目设为编排风格,体现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或者是跳健美操、搏击操、街舞等一些充满现代化舞蹈元素的动作,体现青少年活泼好动,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还有现在流行的身体素质操,包含速度、耐力、灵敏、力量、柔韧五大身体素质锻炼方式,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能力。
课间操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由于是针对广大学生,课间操的难度一定要适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课间操既要内容丰富、又要形式多样化,应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变换课间操的形式和内容。学校还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在课间操时间上变化或在课间广播体操时间组织班级体育活动、班级广播体操、班级趣味游戏等活动[3]。在创编课间操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群体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创新和特色性原则[4]。以不同于以往的特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锻炼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
3. 中小学特色课间操开展现状分析
课间操通常是安排在上午的二三节,是为了减缓学生的脑力疲劳,转移大脑的中枢神经兴奋,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调节精神,使身心放松。如何才能实现新课标以及“中央7号”文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真正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呢?对于这项要求的提出,不同地区的学校都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
相对比较贫困的山区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各项设施匮乏,或者是地理条件不允许,造成课间操活动的开展受阻。钟全宏在对西北贫困地区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县、镇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校,学生主要以学校为活动场所(占81. 5% ),另一小部分学生活动场所不确定;而农村中、小学校有42. 6%的学生选择在学校操场活动,有34. 1%的同学则选择学校教室周围的空地作为活动场所[5]。如果是这样的外界环境,课间操根本无法开展,首先要有相关部门解决体育活动硬件设施的问题,然后要加强体育活动目的、作用、意义的宣传,了解课间操与中小学生身体发育与成长学习的重大关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编排课间操。
对于很多有条件开展大课间操的学校,现在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场地和师资问题。由于大课间时,全校的学生都要进入操场,对场地的需求量大,集合整队效率不高直接影响课间操的质量。并且特色课间操不同于以往的广播体操,不仅仅包含了简单的广播操元素,还另外加入了其他的舞蹈元素,难度增大,对于编排教学老师的要求更高,由于学校体育在众多学校中的地位长期低下,体育活动得不到重视,导致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实施开展难度大。另外,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各方面压力大,经常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文化课辅导,忽视了体育活动。这是特色课间操开展过程中定会遇到的困难,但是总体的还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杨晓兰在石家庄市区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中总结出,石家庄市区多数中小学校的大课间时间相对充足,音响设备能够满足校园集体舞的开展,但多数学校的场地面积不能满足全校学生集体进行校园集体舞活动的需求,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校园集体舞的作用,部分学生对校园集体舞态度不积极;小学的校园集体舞开展情况比其它类别学校要好,而且小学生对校园集体舞的兴趣以及学习和参加校园集体舞的意愿明显高于中学生[6]。
4. 分析与建议
随着学校体育在学校被重视程度不不断提升以及大课间的地位升高,特色课间操必将会成为课间活动的主流发展趋势,如何才能将其发展的很好,是需要社会各界和教育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教育部门的明文规定要落到实处,对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要施予援手,帮助开展体育活动,对于已经开展的学校单位,要有相关人士进行监督。第二,学生家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即使是学习任务再重,大课间时间也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引导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体育活动,青少年本就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也可以提高文化课的学习能力。第三,特色课间操本身的魅力和学校的监管力度也是很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调整课间操的管理制度,把课间操活动的表现纳入到评奖评优之列,同时丰富课间操的内容,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手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排不同的锻炼套路,顺应气候时节的变化调整课间操的内容和训练强度,选择积极向上的动感音乐。第四,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问题,学校不必强迫学生一定要去做什么运动,在自由项目活动时间,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械,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活动,既能保证体育活动的安全性,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爱好。第五,学生本身的执行能力,了解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影响以及课间操的目的和作用,在大课间活动时间积极地参与体育项目,做到身心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光华.抓好课间操改革 落实素质教育[J].四川教育, 1998,(10).
[2] 王德富. 让大课间操成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主要途径[J]. 体育教学,2006,03:41.
[4] 李长喜.课间操改革刻不容缓.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会议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6
[3] 李健,王荣民,张勇. 北京市中学课间操现状调查与思考[J]. 中国学校体育,2003, 01:54.
[5] 钟全宏,罗卫东,张淑民. 西北老、少、边贫困地区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1,01:18-22.
[6] 杨晓兰. 石家庄市区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课间操;特色创编;现状
1. 中小学特色课间操的产生背景
百年以来,课间操都是以规定广播体操的形式演绎在各所中小学校,组织形式近乎模式化,内容也没有很大的改动,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早已失去了好奇和新鲜感,每次课间操就像是在例行公事,草草应付了事。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业任务重,本身就没有很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一来,学生的身体素质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央7号文件”出台的背景也是因为在近20多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结果中显示青少年学生以力量、心血管机能为主的指标持续下降,军队的征兵应征青年体质不合格率也在明显的上升。这样的现状已经关系到影响国土安全。国家政府认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势在必行,而国民未来综合体质的强弱,将由现在青少年体育健康的发展决定。
有关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相关理论和要求中,新课标提出了必须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周不少于3~5次的锻炼频率的要求;“中央7号文件”在数字化的学校体育效益观中提出了“3个1”的锻炼标准,确保每天活动一小时,每天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年一项健康检查;以及“阳光体育”在学校的开展运行,这些都对解决学校体育的若干问题和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王光华提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了体育课、课间操锻炼、课外活动和业余训练这几种形式。其中,课间操既是锻炼学生身体的一个投入少、效率高的基本途径,又是反映学校校风、学风和精神面貌的一个窗口[1]。为了响应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管理办法的号召,体现数字化的体育效益观,达到每年一项的健康检查标准,同时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每天至少一次大课间活动,又因为现在的中小学学业任务重,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每日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3个1”的評定结果。
由此可见特色课间操已经逐渐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占据一席之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7年9月第一套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在一些学校试点运行,这是课间操改革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良好开端。同时标志着中小学课间操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 中小学特色课间操内容编排
随着特色课间操在中小学的逐步盛行,老一套的练习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学校为了体现各自的特色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热情,各种新颖的主题课间操纷至沓来。课间操的组织与编排一定要符合当代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保证适量的运动强度,科学的安排训练负荷,锻炼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大课间操要有美感,要考虑美育成份吸引学生;无人指挥,全程音乐自动化控制。对运动负荷都要有所考虑;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措施一是在体育课堂,二是在体育活动课,三是在大课间操;大课间操从全员、时间、活动上是有保障的,己经成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主要途径[2]。
特色课间操可以做队列队形训练,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严肃作风;还可以将民族舞,具有民族特色运动项目设为编排风格,体现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或者是跳健美操、搏击操、街舞等一些充满现代化舞蹈元素的动作,体现青少年活泼好动,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还有现在流行的身体素质操,包含速度、耐力、灵敏、力量、柔韧五大身体素质锻炼方式,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能力。
课间操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由于是针对广大学生,课间操的难度一定要适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课间操既要内容丰富、又要形式多样化,应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变换课间操的形式和内容。学校还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在课间操时间上变化或在课间广播体操时间组织班级体育活动、班级广播体操、班级趣味游戏等活动[3]。在创编课间操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群体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创新和特色性原则[4]。以不同于以往的特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锻炼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
3. 中小学特色课间操开展现状分析
课间操通常是安排在上午的二三节,是为了减缓学生的脑力疲劳,转移大脑的中枢神经兴奋,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调节精神,使身心放松。如何才能实现新课标以及“中央7号”文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真正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呢?对于这项要求的提出,不同地区的学校都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
相对比较贫困的山区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各项设施匮乏,或者是地理条件不允许,造成课间操活动的开展受阻。钟全宏在对西北贫困地区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县、镇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校,学生主要以学校为活动场所(占81. 5% ),另一小部分学生活动场所不确定;而农村中、小学校有42. 6%的学生选择在学校操场活动,有34. 1%的同学则选择学校教室周围的空地作为活动场所[5]。如果是这样的外界环境,课间操根本无法开展,首先要有相关部门解决体育活动硬件设施的问题,然后要加强体育活动目的、作用、意义的宣传,了解课间操与中小学生身体发育与成长学习的重大关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编排课间操。
对于很多有条件开展大课间操的学校,现在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场地和师资问题。由于大课间时,全校的学生都要进入操场,对场地的需求量大,集合整队效率不高直接影响课间操的质量。并且特色课间操不同于以往的广播体操,不仅仅包含了简单的广播操元素,还另外加入了其他的舞蹈元素,难度增大,对于编排教学老师的要求更高,由于学校体育在众多学校中的地位长期低下,体育活动得不到重视,导致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实施开展难度大。另外,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各方面压力大,经常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文化课辅导,忽视了体育活动。这是特色课间操开展过程中定会遇到的困难,但是总体的还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杨晓兰在石家庄市区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中总结出,石家庄市区多数中小学校的大课间时间相对充足,音响设备能够满足校园集体舞的开展,但多数学校的场地面积不能满足全校学生集体进行校园集体舞活动的需求,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校园集体舞的作用,部分学生对校园集体舞态度不积极;小学的校园集体舞开展情况比其它类别学校要好,而且小学生对校园集体舞的兴趣以及学习和参加校园集体舞的意愿明显高于中学生[6]。
4. 分析与建议
随着学校体育在学校被重视程度不不断提升以及大课间的地位升高,特色课间操必将会成为课间活动的主流发展趋势,如何才能将其发展的很好,是需要社会各界和教育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教育部门的明文规定要落到实处,对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要施予援手,帮助开展体育活动,对于已经开展的学校单位,要有相关人士进行监督。第二,学生家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即使是学习任务再重,大课间时间也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引导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体育活动,青少年本就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也可以提高文化课的学习能力。第三,特色课间操本身的魅力和学校的监管力度也是很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调整课间操的管理制度,把课间操活动的表现纳入到评奖评优之列,同时丰富课间操的内容,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手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排不同的锻炼套路,顺应气候时节的变化调整课间操的内容和训练强度,选择积极向上的动感音乐。第四,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问题,学校不必强迫学生一定要去做什么运动,在自由项目活动时间,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械,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活动,既能保证体育活动的安全性,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爱好。第五,学生本身的执行能力,了解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影响以及课间操的目的和作用,在大课间活动时间积极地参与体育项目,做到身心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光华.抓好课间操改革 落实素质教育[J].四川教育, 1998,(10).
[2] 王德富. 让大课间操成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主要途径[J]. 体育教学,2006,03:41.
[4] 李长喜.课间操改革刻不容缓.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会议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6
[3] 李健,王荣民,张勇. 北京市中学课间操现状调查与思考[J]. 中国学校体育,2003, 01:54.
[5] 钟全宏,罗卫东,张淑民. 西北老、少、边贫困地区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1,01:18-22.
[6] 杨晓兰. 石家庄市区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