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原帝 :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2010年——2011年SEP项目交流学生,在美国度过了一年精彩纷呈的学习与交流生活。
从2010年9月3日坐上美国Delta公司的那班飞机开始,我的生活就被彻底改变了,只是当时还戴着耳塞、跟着音乐摇头晃脑的我没有完全意识到而已。而2011年7月1日从美国Delta公司的飞机下来,回头看看16年来,头一个完全靠自己踉踉跄跄走过的年头,我的脸上挂着笑容。
我很幸运,2010年5月初就被接待家庭选中。接待家庭有4口人,父亲是名律师,母亲是高中老师。大女儿18岁,就读于位于Pennsylvania的Grove City College。小女儿15岁,与我上同一所高中,而母亲亦在那所高中授课。
颠簸了21个小时后,我拖着一个半人高的箱子,迷茫地在机场里乱逛。然后,我听到一个更加迷茫的声音在唤我的名字。我转过身,一下子就看见那张矩形、粉红色的海报,上面写着:WELCOME HOME ECHO!!!!! 当时脑子里还满是中国浩浩荡荡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我,着实被吓了一跳。看着海报后三张兴奋的毫无掩饰的脸蛋,我咧嘴笑笑,下决心要坦坦荡荡过一年,不要让自己后悔。
如果说中国跟美国有什么差距,说实话,除了空气质量之外,我还真没感觉到。要知道,差距和不同是两码事。双方从小接受的教育内容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语言自然也就不同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调整自己,适应了也就好了。我个人是这么想的,所以也就这么做了。我不是那种开窍特别早的孩子,口齿也不那么伶俐;相对而言,也就没那么多城府,说话直来直去,从不往心里藏。也许这样的性格为我在美国顺利生活的一年添了块基石。在接待家庭里,美国妈妈做家务需要帮忙,我就冲到楼下干活。家里后院要清理树叶,我就跟小妹一人提着一根长得颇像钉耙的扫帚一蹦一跳去扫树叶。至于我自己嘛,还是一如既往地健康。饿了就吃,倒头就睡。听接待家庭说,他们也听说东方人比较腼腆、安静。可想而知,我在这方面是没什么让他们好担心的。后来,我的交换年快结束时,他们还悄悄告诉我当初他们以为我会很害羞,还为此苦恼了一番,我听了哈哈大笑。
美国人对人还是比较平等的,至少我所在的地区是这样的。那是纽约州中北部的一个小镇,比较偏僻,同时也很宁静。生活节奏比南京慢多了,人们也都彬彬有礼,笑呵呵的。而接待家庭对我更是宽容。看似美国妈妈平时对孩子很少过问,但其实她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大多数情况下,美国父母给我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细心关怀和鼓励,而很少以少做家务活之类来作为奖励。
说到家务活,倒是给我这个在中国时巨懒无比的孩子好好上了一课。每个星期天从教堂回来后,美国妈妈都会在厨房案台上贴一张便利贴,上面写了我和小妹这一星期所要做的家务:包括清洁地毯、擦梳妆镜和洗面台、刷浴缸、打扫落叶、抹玻璃器具、除尘等等。总之,基本上我和小妹两个人要在一个下午把这幢4层的小楼打扫一遍。一开始我也是新奇,觉得挺好玩儿的;到了后来,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有时星期天下午比较空闲,我反而会问美国妈妈有没有什么要做的。毕竟我住在这里,多少也给人家添了些麻烦,日常生活里应该多帮人家一点才是。
我在一所天主教私立高中读高三。像国内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我也以为美国的高中松松散散,学生每天早上9:00上课,下午1:30就放学。到了那里,我发现自己真是大错特错了。开学前一晚,当小妹告诉我她第二天早上要5:30起床为新学期第一天做准备时,我真是目瞪口呆。
开学后,我参加了学校的女子足球队。小时候作为一个地道的假小子,我踢过两年足球,所以一开始也不至于在技术方面太过落后。每天下午2:45放学,我会留下来和足球队的队员们一起进行两小时的足球训练。足球的秋季赛季从10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中下旬结束。期间我们会乘坐校车,开上一两个小时到地区外与其他学校比赛较量。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在回程的路上,整个校车上的姑娘都会放开喉咙唱歌。在那儿,第一次,我感觉到了我是被接纳的。
11月中旬的足球赛季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篮球赛季,我也自告奋勇地参加了。来美国之前,父母曾说,我的身高有1米74,在美国应该属于中等身高。其实不然,身高1米74的女生在美国也算是比较高的了。再加上我所在的学校规模又小,所以教练安排我打大前锋。一个赛季下来,我脖子上、胳膊上,女生指甲留下的各种伤痕可不少。不过相对来说,在美国参加体育活动还是比较安全的,因为就算是普通体育器材店卖的球鞋、护腿等,相比中国而言也还是专业了许多。
在美国生活了一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或许,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我在美国的日子并不能叫“生活”,叫旅途中的逗留要更确切些。不过,这一年的确让我收获颇多。不仅从个人意义上、从对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而且也从自己同这个世界的联系方面,我都学到了许多。而美国,这个大洋彼岸的国家,一动不动,不言不语,就从深处改变了一个曾寄宿在那片土地上的一个少女。
从2010年9月3日坐上美国Delta公司的那班飞机开始,我的生活就被彻底改变了,只是当时还戴着耳塞、跟着音乐摇头晃脑的我没有完全意识到而已。而2011年7月1日从美国Delta公司的飞机下来,回头看看16年来,头一个完全靠自己踉踉跄跄走过的年头,我的脸上挂着笑容。
我很幸运,2010年5月初就被接待家庭选中。接待家庭有4口人,父亲是名律师,母亲是高中老师。大女儿18岁,就读于位于Pennsylvania的Grove City College。小女儿15岁,与我上同一所高中,而母亲亦在那所高中授课。
颠簸了21个小时后,我拖着一个半人高的箱子,迷茫地在机场里乱逛。然后,我听到一个更加迷茫的声音在唤我的名字。我转过身,一下子就看见那张矩形、粉红色的海报,上面写着:WELCOME HOME ECHO!!!!! 当时脑子里还满是中国浩浩荡荡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我,着实被吓了一跳。看着海报后三张兴奋的毫无掩饰的脸蛋,我咧嘴笑笑,下决心要坦坦荡荡过一年,不要让自己后悔。
如果说中国跟美国有什么差距,说实话,除了空气质量之外,我还真没感觉到。要知道,差距和不同是两码事。双方从小接受的教育内容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语言自然也就不同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调整自己,适应了也就好了。我个人是这么想的,所以也就这么做了。我不是那种开窍特别早的孩子,口齿也不那么伶俐;相对而言,也就没那么多城府,说话直来直去,从不往心里藏。也许这样的性格为我在美国顺利生活的一年添了块基石。在接待家庭里,美国妈妈做家务需要帮忙,我就冲到楼下干活。家里后院要清理树叶,我就跟小妹一人提着一根长得颇像钉耙的扫帚一蹦一跳去扫树叶。至于我自己嘛,还是一如既往地健康。饿了就吃,倒头就睡。听接待家庭说,他们也听说东方人比较腼腆、安静。可想而知,我在这方面是没什么让他们好担心的。后来,我的交换年快结束时,他们还悄悄告诉我当初他们以为我会很害羞,还为此苦恼了一番,我听了哈哈大笑。
美国人对人还是比较平等的,至少我所在的地区是这样的。那是纽约州中北部的一个小镇,比较偏僻,同时也很宁静。生活节奏比南京慢多了,人们也都彬彬有礼,笑呵呵的。而接待家庭对我更是宽容。看似美国妈妈平时对孩子很少过问,但其实她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大多数情况下,美国父母给我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细心关怀和鼓励,而很少以少做家务活之类来作为奖励。
说到家务活,倒是给我这个在中国时巨懒无比的孩子好好上了一课。每个星期天从教堂回来后,美国妈妈都会在厨房案台上贴一张便利贴,上面写了我和小妹这一星期所要做的家务:包括清洁地毯、擦梳妆镜和洗面台、刷浴缸、打扫落叶、抹玻璃器具、除尘等等。总之,基本上我和小妹两个人要在一个下午把这幢4层的小楼打扫一遍。一开始我也是新奇,觉得挺好玩儿的;到了后来,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有时星期天下午比较空闲,我反而会问美国妈妈有没有什么要做的。毕竟我住在这里,多少也给人家添了些麻烦,日常生活里应该多帮人家一点才是。
我在一所天主教私立高中读高三。像国内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我也以为美国的高中松松散散,学生每天早上9:00上课,下午1:30就放学。到了那里,我发现自己真是大错特错了。开学前一晚,当小妹告诉我她第二天早上要5:30起床为新学期第一天做准备时,我真是目瞪口呆。
开学后,我参加了学校的女子足球队。小时候作为一个地道的假小子,我踢过两年足球,所以一开始也不至于在技术方面太过落后。每天下午2:45放学,我会留下来和足球队的队员们一起进行两小时的足球训练。足球的秋季赛季从10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中下旬结束。期间我们会乘坐校车,开上一两个小时到地区外与其他学校比赛较量。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在回程的路上,整个校车上的姑娘都会放开喉咙唱歌。在那儿,第一次,我感觉到了我是被接纳的。
11月中旬的足球赛季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篮球赛季,我也自告奋勇地参加了。来美国之前,父母曾说,我的身高有1米74,在美国应该属于中等身高。其实不然,身高1米74的女生在美国也算是比较高的了。再加上我所在的学校规模又小,所以教练安排我打大前锋。一个赛季下来,我脖子上、胳膊上,女生指甲留下的各种伤痕可不少。不过相对来说,在美国参加体育活动还是比较安全的,因为就算是普通体育器材店卖的球鞋、护腿等,相比中国而言也还是专业了许多。
在美国生活了一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或许,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我在美国的日子并不能叫“生活”,叫旅途中的逗留要更确切些。不过,这一年的确让我收获颇多。不仅从个人意义上、从对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而且也从自己同这个世界的联系方面,我都学到了许多。而美国,这个大洋彼岸的国家,一动不动,不言不语,就从深处改变了一个曾寄宿在那片土地上的一个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