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扎实的媒介素养、充实的综合文化素养。为此,新闻工作者应当坚持新闻理论学习、认清形势,坚定立场、深入基层;努力提升技术素养、融合素养、道德与法规素养;努力夯实新闻知识、打牢领域知识、扩展多样知识。
【关键词】新闻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媒介素养;文化知识素养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0..037
自我国于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国内外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相继经历了Web1.0、Web2.0,以及正在发生的移动互联网阶段。技术的发展给新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形式,“两微一端”与抖音、快手等一道成为新闻内容传播新平台。平台多元化的趋势,自媒体兴起,人人都是传播者,信息扩散速度极快,新闻工作者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者,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在还原新闻的本质“新”这个点上,如何避免新闻反转、新闻乌龙以及虚假新闻等现象,做好源头的把关,是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要面对的现实,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净化新闻队伍、做好舆论导向工作的重中之重。新闻工作者应当注重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媒介素养和综合文化素养。
1. 思想政治素养
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至关重要,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传播的核心,首先要提升的便是政治素养,这也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提升新时代新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新闻记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1.1 坚持新闻理论学习
新闻工作者作为宣传阵地的前沿,理论学习是基础,是指导一切新闻报道的内核,不能只重视新闻实践而忽视新闻思想的学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新闻工作者面临挑战,但是理论学习是新闻工作者的“武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新闻思想理论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价值观,让新闻报道更加立得住,其实新闻报道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是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理论学习,其实给新闻报道提供了方向,不能一味追求“新”、“快”、“奇”,理论学习让自己明辨新闻是非。其次,可以避免虚假新闻、夸大新闻、翻转报道的出现,尊重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1.2 认清形势,坚定立场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环境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新闻工作者需要融入新媒体传播中,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都能拿捏好报道方向,本质在于认清形势、坚定立场,要清楚的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我们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舆论导向,心里时刻有个“度”,这是一个根本。
1.3 深入基层
鲜活的新闻报道,永远是记者真正融入基层,做到“两脚土、一手泥”,才能做出来。
生动的采访、真实的场景,永远都源自于基层蹲点,在不断拍摄中,抓拍到最真实的场景,就是好的报道。这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讲好基层故事,传递基层声音。从业四年以来,做过的报道也有不少,让我个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篇,都是深入到基层,蹲点来完成,其中一篇关于医疗的报道,主题是关于医疗机构一些科室“重复挂号”的问题,我蹲点在三家医院超过半个月的时间,从患者的忧虑、诊疗的考虑、院方的意见,行业主管部门推动解决,最后帮助老百姓去解決问题,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当你真正听取了多方的声音,你的新闻报道中,就已经深入了基层,我们的新闻素材就已经是取之不尽。另一篇是关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报道,两篇报道是不同的类型,但是能够清晰的说明新闻报道中深入基层的必要性,当时选题是关于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展示的是滦河水质的改善,而对于引滦入津的受益方天津,也大有裨益,我深入到小滦河的水源地河北省围场县,探访的就是让小滦河水质达到国家二类,当地如何算好的环境账,走访传统畜牧业主、转型后农家院店主,真正倾听,看到现状的改观,报道也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2. 媒介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是新闻记者所具有的所有素养之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部分。作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深厚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技术素养、融合素养、道德与法规素养。
2.1 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指新闻记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并运用制作、传播信息的技术能力,它是新闻记者素养的关键,可以说,没有技术作为中介,就没有新闻传播活动。虽然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技术门槛变得更低,一个手机、一台电脑都可以完成,从门户网站到微博、微信,从PC客户端到移动APP,从图文信息再到短视频,以及现如今十分火爆的网络直播,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将新闻报道与最新媒介技术相结合,依靠完备的技术素养,才能将报道中的采、编、写完成。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工作者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拍摄设备,在日常实践中,我发现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取到专业的摄像设备去拍摄,这个过程往往就错过了新闻事件,应该是直接拿出手机先记录下来新闻瞬间,因为新闻本身就是稍纵即逝,即使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是“内容为王”。其次在编写过程中,我相信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对于索贝、edius等等编辑软件都是十分熟悉,但是有些记录下来的新闻瞬间,回去用专业的软件编辑,同样会丧失时效性,这个时候一些手机上的剪辑软件同样可取,直接编辑、回传,这个时间上至少节省到一大半。如何更快地融入、学习,是增强技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片子呈现上,其实在从业过程中,我会发现,传统的结构模式有时候并不能吸引受众。增加技术素养另一个方面,就是增强多元化的传播模式,比如记者参与、快节奏的剪辑,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因为技术更新与新媒体环境的出现,让传播内容也多样、形式并不固定,当然创新是需要在一定框架内完成,不能丧失新闻性,才能做出使广大老百姓易于接受、喜欢接受的作品,提升传播效果。 2.2 融合素养
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融媒体应运而生,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成为一名融媒体传播者,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基本全国建成的都是融媒体中心,其本质还是思维的融合,这点是比较难实现的,形式上的融合,基本上已经完成,比较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介相互融合,可以做到信息共享,但是本质上新闻工作者融合突破自己擅长的区域是难点,所以提升融合素养势在必行,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将各种媒介整合并运用其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融合素养。现在从传播媒介来讲,虽然抖音、快手等新的媒体手段很火热,但是传统媒体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平台。国家建立有强大实力与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媒体集团,传统的媒体可以发挥独有的优势,固定的受众群保证的受众数量。新闻工作者应该增强融媒体思维,形成一种多样的、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这个是要求记者的一专多能。因此,新闻记者应在掌握媒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各种媒介技术与媒介平台所具有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新闻实践,运用融合思维,将技术与内容合理相结合,形成丰富生动,易于接受和传播的新内容。
2.3 道德与法规素养
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中,道德素养与守法意识也是能否履职尽责的关键,任何职业都应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并遵守法律法规,新闻工作者更应如此。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信息种类繁多,有些确实真假难辨,也不乏有些传播者为了吸引流量,博得大众眼球,抛离了道德与法制的束缚,便会出现一些虚假新闻。更甚者在采访过程中,一些新闻工作者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甚至威胁被采访对象并索要钱财。这种违法的现象,就是自我约束力不足的表现,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守法有德这是好的报道的基础。新闻工作者如何更好地约束自己,这个是一门必修科目,作风优良、干净担当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拥有的准则。
3. 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有思想、有品质的报道,依靠的也是新闻记者的文化素养,除了上面讲述的一专多能的新闻记者,如何让自己成为全媒体人才,同样重要。新的社会环境造就新的传播环境,大数据、云计算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在掌握传播手段、传播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3.1 夯实新闻知识
扎实的新闻知识是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不管技术还是思维,都是靠新闻知识来支撑,新闻工作者多数在学期间主修的就是新闻学,对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不过在从业后,仍然需要继续学习,回炉深造,多自学一些新闻类的专业知识与书籍,新闻是新的,知识同样需要随时更新,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用新闻业务知识指导具体新闻实践。
3.2 扩展领域知识
都说记者是“杂家”,其实并不夸大,以新闻内容为划分标准,新闻可以分为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农业新闻等等,每一具体种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负责某类新闻报道的记者应当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看法,比如,经济新闻领域,需要记者了解什么是GDP、CPI,同比和环比各指的是什么等。再比如体育新闻记者,就要求记者对于体育活动中运动员、运动规则等都要了解。这都是记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是衡量一名记者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让自己更能报道的扎实。
4. 总结
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构建了新媒体的传播环境,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更多的是占据信息选择主导权,传统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效果逐渐减弱。同时,传统主流媒体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自媒体相比,新闻工作者自身专业知识更为扎实,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内容创作能力以及权威,新闻工作者需要转变传统传播理念,将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就能更好的讲好故事,做出更好地报道。新闻工作者除了要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媒介素养、综合文化素养之外,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跟上时代变化,保持思想常新、方法常新。
【关键词】新闻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媒介素养;文化知识素养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0..037
自我国于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国内外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相继经历了Web1.0、Web2.0,以及正在发生的移动互联网阶段。技术的发展给新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形式,“两微一端”与抖音、快手等一道成为新闻内容传播新平台。平台多元化的趋势,自媒体兴起,人人都是传播者,信息扩散速度极快,新闻工作者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者,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在还原新闻的本质“新”这个点上,如何避免新闻反转、新闻乌龙以及虚假新闻等现象,做好源头的把关,是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要面对的现实,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净化新闻队伍、做好舆论导向工作的重中之重。新闻工作者应当注重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媒介素养和综合文化素养。
1. 思想政治素养
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至关重要,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传播的核心,首先要提升的便是政治素养,这也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提升新时代新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新闻记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1.1 坚持新闻理论学习
新闻工作者作为宣传阵地的前沿,理论学习是基础,是指导一切新闻报道的内核,不能只重视新闻实践而忽视新闻思想的学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新闻工作者面临挑战,但是理论学习是新闻工作者的“武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新闻思想理论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价值观,让新闻报道更加立得住,其实新闻报道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是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理论学习,其实给新闻报道提供了方向,不能一味追求“新”、“快”、“奇”,理论学习让自己明辨新闻是非。其次,可以避免虚假新闻、夸大新闻、翻转报道的出现,尊重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1.2 认清形势,坚定立场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环境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新闻工作者需要融入新媒体传播中,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都能拿捏好报道方向,本质在于认清形势、坚定立场,要清楚的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我们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舆论导向,心里时刻有个“度”,这是一个根本。
1.3 深入基层
鲜活的新闻报道,永远是记者真正融入基层,做到“两脚土、一手泥”,才能做出来。
生动的采访、真实的场景,永远都源自于基层蹲点,在不断拍摄中,抓拍到最真实的场景,就是好的报道。这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讲好基层故事,传递基层声音。从业四年以来,做过的报道也有不少,让我个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篇,都是深入到基层,蹲点来完成,其中一篇关于医疗的报道,主题是关于医疗机构一些科室“重复挂号”的问题,我蹲点在三家医院超过半个月的时间,从患者的忧虑、诊疗的考虑、院方的意见,行业主管部门推动解决,最后帮助老百姓去解決问题,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当你真正听取了多方的声音,你的新闻报道中,就已经深入了基层,我们的新闻素材就已经是取之不尽。另一篇是关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报道,两篇报道是不同的类型,但是能够清晰的说明新闻报道中深入基层的必要性,当时选题是关于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展示的是滦河水质的改善,而对于引滦入津的受益方天津,也大有裨益,我深入到小滦河的水源地河北省围场县,探访的就是让小滦河水质达到国家二类,当地如何算好的环境账,走访传统畜牧业主、转型后农家院店主,真正倾听,看到现状的改观,报道也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2. 媒介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是新闻记者所具有的所有素养之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部分。作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深厚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技术素养、融合素养、道德与法规素养。
2.1 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指新闻记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并运用制作、传播信息的技术能力,它是新闻记者素养的关键,可以说,没有技术作为中介,就没有新闻传播活动。虽然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技术门槛变得更低,一个手机、一台电脑都可以完成,从门户网站到微博、微信,从PC客户端到移动APP,从图文信息再到短视频,以及现如今十分火爆的网络直播,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将新闻报道与最新媒介技术相结合,依靠完备的技术素养,才能将报道中的采、编、写完成。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工作者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拍摄设备,在日常实践中,我发现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取到专业的摄像设备去拍摄,这个过程往往就错过了新闻事件,应该是直接拿出手机先记录下来新闻瞬间,因为新闻本身就是稍纵即逝,即使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是“内容为王”。其次在编写过程中,我相信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对于索贝、edius等等编辑软件都是十分熟悉,但是有些记录下来的新闻瞬间,回去用专业的软件编辑,同样会丧失时效性,这个时候一些手机上的剪辑软件同样可取,直接编辑、回传,这个时间上至少节省到一大半。如何更快地融入、学习,是增强技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片子呈现上,其实在从业过程中,我会发现,传统的结构模式有时候并不能吸引受众。增加技术素养另一个方面,就是增强多元化的传播模式,比如记者参与、快节奏的剪辑,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因为技术更新与新媒体环境的出现,让传播内容也多样、形式并不固定,当然创新是需要在一定框架内完成,不能丧失新闻性,才能做出使广大老百姓易于接受、喜欢接受的作品,提升传播效果。 2.2 融合素养
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融媒体应运而生,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成为一名融媒体传播者,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基本全国建成的都是融媒体中心,其本质还是思维的融合,这点是比较难实现的,形式上的融合,基本上已经完成,比较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介相互融合,可以做到信息共享,但是本质上新闻工作者融合突破自己擅长的区域是难点,所以提升融合素养势在必行,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将各种媒介整合并运用其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融合素养。现在从传播媒介来讲,虽然抖音、快手等新的媒体手段很火热,但是传统媒体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平台。国家建立有强大实力与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媒体集团,传统的媒体可以发挥独有的优势,固定的受众群保证的受众数量。新闻工作者应该增强融媒体思维,形成一种多样的、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这个是要求记者的一专多能。因此,新闻记者应在掌握媒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各种媒介技术与媒介平台所具有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新闻实践,运用融合思维,将技术与内容合理相结合,形成丰富生动,易于接受和传播的新内容。
2.3 道德与法规素养
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中,道德素养与守法意识也是能否履职尽责的关键,任何职业都应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并遵守法律法规,新闻工作者更应如此。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信息种类繁多,有些确实真假难辨,也不乏有些传播者为了吸引流量,博得大众眼球,抛离了道德与法制的束缚,便会出现一些虚假新闻。更甚者在采访过程中,一些新闻工作者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甚至威胁被采访对象并索要钱财。这种违法的现象,就是自我约束力不足的表现,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守法有德这是好的报道的基础。新闻工作者如何更好地约束自己,这个是一门必修科目,作风优良、干净担当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拥有的准则。
3. 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有思想、有品质的报道,依靠的也是新闻记者的文化素养,除了上面讲述的一专多能的新闻记者,如何让自己成为全媒体人才,同样重要。新的社会环境造就新的传播环境,大数据、云计算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在掌握传播手段、传播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3.1 夯实新闻知识
扎实的新闻知识是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不管技术还是思维,都是靠新闻知识来支撑,新闻工作者多数在学期间主修的就是新闻学,对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不过在从业后,仍然需要继续学习,回炉深造,多自学一些新闻类的专业知识与书籍,新闻是新的,知识同样需要随时更新,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用新闻业务知识指导具体新闻实践。
3.2 扩展领域知识
都说记者是“杂家”,其实并不夸大,以新闻内容为划分标准,新闻可以分为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农业新闻等等,每一具体种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负责某类新闻报道的记者应当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看法,比如,经济新闻领域,需要记者了解什么是GDP、CPI,同比和环比各指的是什么等。再比如体育新闻记者,就要求记者对于体育活动中运动员、运动规则等都要了解。这都是记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是衡量一名记者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让自己更能报道的扎实。
4. 总结
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构建了新媒体的传播环境,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更多的是占据信息选择主导权,传统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效果逐渐减弱。同时,传统主流媒体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自媒体相比,新闻工作者自身专业知识更为扎实,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内容创作能力以及权威,新闻工作者需要转变传统传播理念,将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就能更好的讲好故事,做出更好地报道。新闻工作者除了要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媒介素养、综合文化素养之外,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跟上时代变化,保持思想常新、方法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