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碑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书体,它以石刻的形式流传后世,其中主要以摩崖、墓志、碑碣和造像题记为大宗,本文就是以魏碑当中极具代表性的《郑文公碑》来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郑文公碑;摩崖
一、《郑文公碑》考略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陽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于公元511年(永平四年)为其父郑羲所立。其内容记述郑羲生平事迹,系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下碑共十一行,每行二十三至二十九字,共1243字。比上碑书写略晚,字亦略大,泐损较少,因而比上碑更为著名。碑后有宋人秦岘等人于宋政和三年(1113)的观后题款4行23字。二碑碑额正书2行7字“荥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
二、作者考述
郑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人,魏碑体鼻祖,为郑曦次子。荥阳郑氏为北朝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是自魏晋以来中原汉族门第极高的名门望族。郑道昭初为中书学生,迁秘书郎,历官至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国子祭酒,秘书监,光、青二州刺史。他出生于儒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以能文好诗称著于世,史书上称它“少而好学,综览群言、”“好为诗赋,凡数十篇”
《郑文公碑》是否为郑道昭所书,学术界尚且存在争议,兹从郑曦父子以及有关事迹作一些探讨。
首先,郑道昭出自于名门望族之家,而在这些名门望族之家最忌讳的就是直呼先祖父辈的名讳,而在郑道昭为其父亲所立的《郑文公碑》中有“公讳羲,字幼麟,司州荥阳开封人也”之句,再者,同为其家族所立的《郑述祖天柱山銘》之中并未提及其父郑道昭的名讳,即使在提及父亲尊号时也以平缺的方式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碑文当中全部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譬如在郑文公碑之中论及郑曦时,用以“郑公”或“公”来称呼,而在其他以第一人称论述的碑文中则尊称“先父”或“先君”此外,郑道昭在自己所书写的碑文中称赞自己“博学明,才冠秘颖,研图注篆”带有第三人称的语气。
虽然学术界对《郑文公碑》是否为郑道昭所书尚存异议,但从郑氏父子在当地的活动和社会地位,以及云峰山其他刻石的文字内容和署名方式、刻石的自然地理因素等综合考察来看、可以断定《郑文公碑》如果不是出自于郑道昭所书,也是长期跟随郑道昭的门生属吏所写。
三、《郑文公碑》书法特点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概举其要,基于方圆。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面体圆,或笔方面章法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细察《郑文公碑》,在方圆的运用上,操纵极熟,游刃其间,显现为以下两方面:
1.以圆为主,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
《郑文公碑》方圆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笔画之中,灵动浑厚,千姿百态。横的写法有四种:大多用篆书用笔,圆起圆收,起笔逆锋入笔,收笔敛锋回收;也有用隶书笔法,方起方收,或方起圆收;更有在一个笔画中篆隶笔法兼备,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此外则一概运用篆书圆笔,从而呈现出浑厚之质。竖的写法,起笔或方或圆,圆者敛锋逆入,方者筑锋入纸。收笔则无垂不收,无往不缩。点的写法有长点,圆点,棱点。方点如“其”“宗”“紫”下面的点,都呈上笔势。方棱点如“德”“然”下面的点,用折笔写成。圆点有“气”上面的四点“熟”下面的四点。撇画的写法,以圆笔为主,入笔藏锋,逆势左下,敛锋收笔,曲度不大,力到画尽,含蓄凝练。捺画有两种写法,大多折锋露纸,轻提、重按、平收,行笔一波三折捺脚没有明显的提按动作,末端舒缓修长,参方于圆,意趣盎然;亦有圆起圆收,弃曲求直,不着眼于大幅度的顿笔。
2.体方而用圆,章法方而用笔圆,形方而质圆,寓圆于方
就一笔一画看,《郑文公碑》亦方亦圆,方圆并用。在以圆为主,不方不圆,亦方亦圆的笔画中,全为提笔中暗含涩行,在笔画的整体上是见方,而构成笔画的部分却是圆的。就一个字的整体来看,《郑文公碑》结体取方,体多方正平稳,重心居下,而组成整体部分的——横、竖、撇、捺、点、折等大多是用圆笔写成,运笔道劲浑厚。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姿肆而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中之截。《郑碑》笔画中截,无不提笔、中含、铰行。试取任一横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无不圆满遒劲,洁净充足。
另外郑文公碑在结体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富于气势
讲究气势,是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书法艺术的核心。包世臣称赞《郑碑》“篆势、分韵、草情具备”是很中肯的,《郑碑》以篆、隶、楷、草的笔法结合取势,一笔一画都是从字的气势着眼。如横画的取势,或正或斜,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或中间凹两端突,或中间凸两端下沉。每一画的布置都从全字的气势着眼,随势取形
2.奇正相生,寓奇于正
《郑碑》结体取方,整体面貌敦厚稳健,形成整体的的部分则相揖相让,欹侧取势,于平正中见奇崛,稳健中见跌宕,凡左右结构的字,都向中宫靠拢。如:“敷”“诗”“礼”“研”等字,左右两部分的上半部均相互依靠。凡上下结构的字,均中宫收紧,上覆下载。如“荣”“羲”“寝”诸字;或错落有致,如“晋”字两横左低右高,而“寝”字呈上端右倾之势。
3.富于变化
米芾在《群玉堂帖》中说“古人书各不相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是说书法创作既要有自己的风格面貌,又要在形态上富于变化,避免雷同。纵观《郑碑》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又笔笔不同,字字不同,即便就相同的字而言,同一个字在碑中出现,其风姿各异。查《郑碑》中“之”字之多达28个,这28个“之”字,无一雷同。
四、《郑文公碑》历史地位
自《郑文公碑》面世以来,人们对其评价甚高。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写道:“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南朝遗迹唯《鹤铭》、《石阙》二种,萧散骏逸,殊途同归。此碑字逾千言,其空白之处,乃以摩崖石泐,让字均行,并非剥损,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则将郑书列为“妙品上”,并评述道:“《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郑道昭》、《瘗鹤铭》及其法乳,后世寡能传之。”沈尹默《郑文公下碑》跋语曰:“通观全碑,但觉气象渊穆雍容,骨势开张洞达。若逐字察之,则宽和而谨栗,平实而峻肆,朴茂而疏宕,沈雄而清丽,极正书之能事。后来家书,唯登善《伊阙》、颜鲁公诸碑版差堪承接。
总而言之,郑文公碑以篆势分韵草情的鲜明特质在南北朝摩崖碑刻中独树一帜,也留下了书法史上光辉的一章。
【关键词】:郑文公碑;摩崖
一、《郑文公碑》考略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陽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于公元511年(永平四年)为其父郑羲所立。其内容记述郑羲生平事迹,系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下碑共十一行,每行二十三至二十九字,共1243字。比上碑书写略晚,字亦略大,泐损较少,因而比上碑更为著名。碑后有宋人秦岘等人于宋政和三年(1113)的观后题款4行23字。二碑碑额正书2行7字“荥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
二、作者考述
郑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人,魏碑体鼻祖,为郑曦次子。荥阳郑氏为北朝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是自魏晋以来中原汉族门第极高的名门望族。郑道昭初为中书学生,迁秘书郎,历官至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国子祭酒,秘书监,光、青二州刺史。他出生于儒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以能文好诗称著于世,史书上称它“少而好学,综览群言、”“好为诗赋,凡数十篇”
《郑文公碑》是否为郑道昭所书,学术界尚且存在争议,兹从郑曦父子以及有关事迹作一些探讨。
首先,郑道昭出自于名门望族之家,而在这些名门望族之家最忌讳的就是直呼先祖父辈的名讳,而在郑道昭为其父亲所立的《郑文公碑》中有“公讳羲,字幼麟,司州荥阳开封人也”之句,再者,同为其家族所立的《郑述祖天柱山銘》之中并未提及其父郑道昭的名讳,即使在提及父亲尊号时也以平缺的方式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碑文当中全部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譬如在郑文公碑之中论及郑曦时,用以“郑公”或“公”来称呼,而在其他以第一人称论述的碑文中则尊称“先父”或“先君”此外,郑道昭在自己所书写的碑文中称赞自己“博学明,才冠秘颖,研图注篆”带有第三人称的语气。
虽然学术界对《郑文公碑》是否为郑道昭所书尚存异议,但从郑氏父子在当地的活动和社会地位,以及云峰山其他刻石的文字内容和署名方式、刻石的自然地理因素等综合考察来看、可以断定《郑文公碑》如果不是出自于郑道昭所书,也是长期跟随郑道昭的门生属吏所写。
三、《郑文公碑》书法特点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概举其要,基于方圆。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面体圆,或笔方面章法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细察《郑文公碑》,在方圆的运用上,操纵极熟,游刃其间,显现为以下两方面:
1.以圆为主,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
《郑文公碑》方圆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笔画之中,灵动浑厚,千姿百态。横的写法有四种:大多用篆书用笔,圆起圆收,起笔逆锋入笔,收笔敛锋回收;也有用隶书笔法,方起方收,或方起圆收;更有在一个笔画中篆隶笔法兼备,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此外则一概运用篆书圆笔,从而呈现出浑厚之质。竖的写法,起笔或方或圆,圆者敛锋逆入,方者筑锋入纸。收笔则无垂不收,无往不缩。点的写法有长点,圆点,棱点。方点如“其”“宗”“紫”下面的点,都呈上笔势。方棱点如“德”“然”下面的点,用折笔写成。圆点有“气”上面的四点“熟”下面的四点。撇画的写法,以圆笔为主,入笔藏锋,逆势左下,敛锋收笔,曲度不大,力到画尽,含蓄凝练。捺画有两种写法,大多折锋露纸,轻提、重按、平收,行笔一波三折捺脚没有明显的提按动作,末端舒缓修长,参方于圆,意趣盎然;亦有圆起圆收,弃曲求直,不着眼于大幅度的顿笔。
2.体方而用圆,章法方而用笔圆,形方而质圆,寓圆于方
就一笔一画看,《郑文公碑》亦方亦圆,方圆并用。在以圆为主,不方不圆,亦方亦圆的笔画中,全为提笔中暗含涩行,在笔画的整体上是见方,而构成笔画的部分却是圆的。就一个字的整体来看,《郑文公碑》结体取方,体多方正平稳,重心居下,而组成整体部分的——横、竖、撇、捺、点、折等大多是用圆笔写成,运笔道劲浑厚。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姿肆而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中之截。《郑碑》笔画中截,无不提笔、中含、铰行。试取任一横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无不圆满遒劲,洁净充足。
另外郑文公碑在结体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富于气势
讲究气势,是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书法艺术的核心。包世臣称赞《郑碑》“篆势、分韵、草情具备”是很中肯的,《郑碑》以篆、隶、楷、草的笔法结合取势,一笔一画都是从字的气势着眼。如横画的取势,或正或斜,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或中间凹两端突,或中间凸两端下沉。每一画的布置都从全字的气势着眼,随势取形
2.奇正相生,寓奇于正
《郑碑》结体取方,整体面貌敦厚稳健,形成整体的的部分则相揖相让,欹侧取势,于平正中见奇崛,稳健中见跌宕,凡左右结构的字,都向中宫靠拢。如:“敷”“诗”“礼”“研”等字,左右两部分的上半部均相互依靠。凡上下结构的字,均中宫收紧,上覆下载。如“荣”“羲”“寝”诸字;或错落有致,如“晋”字两横左低右高,而“寝”字呈上端右倾之势。
3.富于变化
米芾在《群玉堂帖》中说“古人书各不相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是说书法创作既要有自己的风格面貌,又要在形态上富于变化,避免雷同。纵观《郑碑》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又笔笔不同,字字不同,即便就相同的字而言,同一个字在碑中出现,其风姿各异。查《郑碑》中“之”字之多达28个,这28个“之”字,无一雷同。
四、《郑文公碑》历史地位
自《郑文公碑》面世以来,人们对其评价甚高。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写道:“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南朝遗迹唯《鹤铭》、《石阙》二种,萧散骏逸,殊途同归。此碑字逾千言,其空白之处,乃以摩崖石泐,让字均行,并非剥损,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则将郑书列为“妙品上”,并评述道:“《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郑道昭》、《瘗鹤铭》及其法乳,后世寡能传之。”沈尹默《郑文公下碑》跋语曰:“通观全碑,但觉气象渊穆雍容,骨势开张洞达。若逐字察之,则宽和而谨栗,平实而峻肆,朴茂而疏宕,沈雄而清丽,极正书之能事。后来家书,唯登善《伊阙》、颜鲁公诸碑版差堪承接。
总而言之,郑文公碑以篆势分韵草情的鲜明特质在南北朝摩崖碑刻中独树一帜,也留下了书法史上光辉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