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时期纷乱、繁华、变化莫测,纵然短暂却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西方文化的大批涌入对我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一股强有力的变革力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刺绣服饰的现状。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刺绣、男女服饰形制的分析,总结出该阶段刺绣服饰在装饰手法、纹样选择、色彩倾向等方面的特点,深入挖掘了民国刺绣服饰蕴含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民国;刺绣服饰;西化;变革
刺绣服饰早在四千年前就已出现于历史舞台,作为具有中国灵魂的传统民族手工艺艺术,在民国期间得到了一定发展,不仅施绣风格有了转变,更催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工艺,加之服饰形制的变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了该时期刺绣服饰的转变。
一、民国刺绣及其服饰发展
刺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最为声名远扬。
民国期间苏绣中沈寿的“仿真绣”与杨守玉的“乱针绣”堪称一绝,不仅创新了苏绣工艺,更增添了刺绣的表现力。1同时期的蜀绣因地处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局势相对安定,能够维持创作与生产,然则生产方向转为大众化的日用品。2湘绣对刺绣工艺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其创造性的针法即掺针手法,使绣品生动灵活、富于变化,民国政府曾对湘绣行业进行了一次系统调查,仅在长沙城设立的绣庄就有32家,年产值达28.28万元,相当繁荣。3“粤绣”亦称为“广绣”,注重形质与材料的结合,有较为突出的地方特色。4
这一时期服饰的最大特点乃中西合璧。男装大致分为三类,即纯中式服装、纯西式服装和中西结合式服装。纯中式服装为长袍马褂和袄衫长裤;纯西式服装即西服套装;中西结合式服装为长袍西裤与中山装,分别是搭配方式与款式设计的中西合璧。民国女装代表为旗袍,但袄裙装、上衣下裤、洋装都是民国时期的女子着装形式。袄裙装上着短袄,下搭裙子,短袄衣襟和边缘多施以文绣和花边,裙子上多绣有花卉图案;上衣下裤的为大襟搭配依阶层不同有宽窄之分的裤子;旗袍是将满族的传统旗袍与西方立体剪裁技术结合而创作出的上下连体、通裁的长衣;洋装则较为新颖、摩登,深受时髦女子与中上层妇女的推崇。5民国时期的女子着装相对于男装更精彩美妙,保留了大量的装饰动机,有更大创作的空间。
二、民国时期刺绣服饰装饰手法及特点
民国时期人们更青睐清新雅致的装饰风格,通体、缘饰、角隅这三种施绣方式逐渐突出。通体是以大块面的方式呈现,刺绣纹样通常为大朵花卉图案,配以恰当的留白,呈现出大气的风度;缘饰为民国时期刺绣装饰的最大特点,刺绣多作为点睛之笔现于衣领、门禁、袖口、裙摆等服装的边缘部位,这种精妙绝伦的装饰手法深受世人喜爱,沿用至今;角隅相对缘饰而言,更为低调精巧,常用于领角与裙摆处,突显穿着者品味之高雅,是较多成熟男女的选择。
就纹样组织形式而言,单独纹样在民国是常见的纹样组织形式,施绣于胸前或后背正中。当单独纹样施绣于开衫款式的服装中时,多采用对称状分布在衣身前片的左右两边,亦或是将纹样一分为二分别绣在两边衣片上。由于这一时期的施绣部位多为缘饰,所以连续纹样的运用也较为频繁,风格多精致玲珑。同样,外来文化对传统审美的浸染促使了特形纹样的出现,注重造型的随性与抽象化,外型上更加自由,看似随意却不乏作者的精心布局。
在色彩倾向上,民国时期的女性刺绣服饰色彩一改往日的艳丽璀璨的特点,呈现出更柔和淡雅的趋势;男装刺绣则较多选择沉稳的重色或与服饰面向相近的色彩。而刺绣纹样方面,女装刺绣纹样出现了几何图形纹饰,使刺绣服饰多了别样的韵味;男装刺绣纹样多为宝相花纹、瑞锦纹、连珠团窠纹、方棋纹、如意纹等,形状简洁,呈圆形或方形。
三、民国刺绣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民国时期服饰形制虽向着西化的方向发展,但也有一部分是沿袭了先前的中式服饰,并对其进行改良,保留了原有的精髓,這其中包括传统刺绣服饰所使用的面料、传统刺绣纹样、施绣的主要工艺及装饰手法、注重施绣蕴含的寓意等。恰恰在变革中保留沿袭,沿袭中进行着变革,才使得一个民族的精神气魄得以延续、力量得以壮大、底蕴得以丰厚。
早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一批爱国先驱者就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开启一代新风。民国时期,西方的艺术更加快速的渗透到中国,其艺术教育制度也随之加速移植到中国,与此相适应,各种艺术组织和专门的研究机构也纷纷诞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艺术高潮,有力的推进了民国刺绣服饰的发展。1912年,吕凤子创办丹阳女校,不仅对刺绣的制作技艺有所创新,更将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教育意义重大。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担任所长兼教习,她主张“外师造化”,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在她执教的八年中,先后培养了近150名学生,孕育了许多苏绣人才,许多弟子成为了绣艺名家。除此之外,民国时期还有沈寿创办的天津自立女红传习所、松江出现的松筠女子职校顾绣班、华璂夫妇开办的上海刺绣传习所……6女红学校的建立意义深远,不仅促进了刺绣的传承,也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创新,女性通过学习掌握了生存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女性独立。
随着西方艺术文化在中国的大范围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感染,大批青年艺术家漂洋过海孜孜以求,7他们不但自身受了外来因素的影响,同样向国内引进、介绍和推广西方艺术,在创作和艺术教育中,亦运用先进的观念与想法,使国内的艺术现状得到蜕变。他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视觉与触觉,也带动了人们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刺绣服饰的变化相较清朝刺绣服饰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但却为人们接受,并适应当下的生活方式,不显得突兀。这说明日日夜夜耳濡目染的外来因素,已经使人们有了浓厚的思想根基,来促进和顺应不断的革新,这种对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产生的改观,当属最有力最根本。
四、结语
刺绣服饰几乎贯穿了我国服饰文化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在民国时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以往的发展模式,向更现代化、更人性化、更个性化的趋势发展,对刺绣服饰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刺绣对服饰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可如今刺绣多作为工艺品出现在生活中,日常服饰鲜有它的身影,服装设计师不该一味追求国际化而忘却本民族的传统技艺魅力,应有意识的对刺绣服饰进行符合当下流行趋势的设计,使之重放异彩。
参考书目:
[1]《传统文学艺术赏析》.齐从谦主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07.第263~267页.
[2]《中国蜀绣》.赵敏主编.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5.第9~19页.
[3]《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省文化厅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2.第951~ 956页.
[4]《中国民间美术》.杜云生,王军利编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01.第207页.
[5]《传统与时尚:中西服饰风格解读》.周梦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07. 第95~105页.
[6]《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吴山主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08.第515页.
[7]《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郑世渠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第353~380 页.
【关键词】:民国;刺绣服饰;西化;变革
刺绣服饰早在四千年前就已出现于历史舞台,作为具有中国灵魂的传统民族手工艺艺术,在民国期间得到了一定发展,不仅施绣风格有了转变,更催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工艺,加之服饰形制的变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了该时期刺绣服饰的转变。
一、民国刺绣及其服饰发展
刺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最为声名远扬。
民国期间苏绣中沈寿的“仿真绣”与杨守玉的“乱针绣”堪称一绝,不仅创新了苏绣工艺,更增添了刺绣的表现力。1同时期的蜀绣因地处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局势相对安定,能够维持创作与生产,然则生产方向转为大众化的日用品。2湘绣对刺绣工艺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其创造性的针法即掺针手法,使绣品生动灵活、富于变化,民国政府曾对湘绣行业进行了一次系统调查,仅在长沙城设立的绣庄就有32家,年产值达28.28万元,相当繁荣。3“粤绣”亦称为“广绣”,注重形质与材料的结合,有较为突出的地方特色。4
这一时期服饰的最大特点乃中西合璧。男装大致分为三类,即纯中式服装、纯西式服装和中西结合式服装。纯中式服装为长袍马褂和袄衫长裤;纯西式服装即西服套装;中西结合式服装为长袍西裤与中山装,分别是搭配方式与款式设计的中西合璧。民国女装代表为旗袍,但袄裙装、上衣下裤、洋装都是民国时期的女子着装形式。袄裙装上着短袄,下搭裙子,短袄衣襟和边缘多施以文绣和花边,裙子上多绣有花卉图案;上衣下裤的为大襟搭配依阶层不同有宽窄之分的裤子;旗袍是将满族的传统旗袍与西方立体剪裁技术结合而创作出的上下连体、通裁的长衣;洋装则较为新颖、摩登,深受时髦女子与中上层妇女的推崇。5民国时期的女子着装相对于男装更精彩美妙,保留了大量的装饰动机,有更大创作的空间。
二、民国时期刺绣服饰装饰手法及特点
民国时期人们更青睐清新雅致的装饰风格,通体、缘饰、角隅这三种施绣方式逐渐突出。通体是以大块面的方式呈现,刺绣纹样通常为大朵花卉图案,配以恰当的留白,呈现出大气的风度;缘饰为民国时期刺绣装饰的最大特点,刺绣多作为点睛之笔现于衣领、门禁、袖口、裙摆等服装的边缘部位,这种精妙绝伦的装饰手法深受世人喜爱,沿用至今;角隅相对缘饰而言,更为低调精巧,常用于领角与裙摆处,突显穿着者品味之高雅,是较多成熟男女的选择。
就纹样组织形式而言,单独纹样在民国是常见的纹样组织形式,施绣于胸前或后背正中。当单独纹样施绣于开衫款式的服装中时,多采用对称状分布在衣身前片的左右两边,亦或是将纹样一分为二分别绣在两边衣片上。由于这一时期的施绣部位多为缘饰,所以连续纹样的运用也较为频繁,风格多精致玲珑。同样,外来文化对传统审美的浸染促使了特形纹样的出现,注重造型的随性与抽象化,外型上更加自由,看似随意却不乏作者的精心布局。
在色彩倾向上,民国时期的女性刺绣服饰色彩一改往日的艳丽璀璨的特点,呈现出更柔和淡雅的趋势;男装刺绣则较多选择沉稳的重色或与服饰面向相近的色彩。而刺绣纹样方面,女装刺绣纹样出现了几何图形纹饰,使刺绣服饰多了别样的韵味;男装刺绣纹样多为宝相花纹、瑞锦纹、连珠团窠纹、方棋纹、如意纹等,形状简洁,呈圆形或方形。
三、民国刺绣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民国时期服饰形制虽向着西化的方向发展,但也有一部分是沿袭了先前的中式服饰,并对其进行改良,保留了原有的精髓,這其中包括传统刺绣服饰所使用的面料、传统刺绣纹样、施绣的主要工艺及装饰手法、注重施绣蕴含的寓意等。恰恰在变革中保留沿袭,沿袭中进行着变革,才使得一个民族的精神气魄得以延续、力量得以壮大、底蕴得以丰厚。
早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一批爱国先驱者就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开启一代新风。民国时期,西方的艺术更加快速的渗透到中国,其艺术教育制度也随之加速移植到中国,与此相适应,各种艺术组织和专门的研究机构也纷纷诞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艺术高潮,有力的推进了民国刺绣服饰的发展。1912年,吕凤子创办丹阳女校,不仅对刺绣的制作技艺有所创新,更将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教育意义重大。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担任所长兼教习,她主张“外师造化”,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在她执教的八年中,先后培养了近150名学生,孕育了许多苏绣人才,许多弟子成为了绣艺名家。除此之外,民国时期还有沈寿创办的天津自立女红传习所、松江出现的松筠女子职校顾绣班、华璂夫妇开办的上海刺绣传习所……6女红学校的建立意义深远,不仅促进了刺绣的传承,也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创新,女性通过学习掌握了生存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女性独立。
随着西方艺术文化在中国的大范围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感染,大批青年艺术家漂洋过海孜孜以求,7他们不但自身受了外来因素的影响,同样向国内引进、介绍和推广西方艺术,在创作和艺术教育中,亦运用先进的观念与想法,使国内的艺术现状得到蜕变。他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视觉与触觉,也带动了人们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刺绣服饰的变化相较清朝刺绣服饰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但却为人们接受,并适应当下的生活方式,不显得突兀。这说明日日夜夜耳濡目染的外来因素,已经使人们有了浓厚的思想根基,来促进和顺应不断的革新,这种对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产生的改观,当属最有力最根本。
四、结语
刺绣服饰几乎贯穿了我国服饰文化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在民国时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以往的发展模式,向更现代化、更人性化、更个性化的趋势发展,对刺绣服饰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刺绣对服饰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可如今刺绣多作为工艺品出现在生活中,日常服饰鲜有它的身影,服装设计师不该一味追求国际化而忘却本民族的传统技艺魅力,应有意识的对刺绣服饰进行符合当下流行趋势的设计,使之重放异彩。
参考书目:
[1]《传统文学艺术赏析》.齐从谦主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07.第263~267页.
[2]《中国蜀绣》.赵敏主编.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5.第9~19页.
[3]《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省文化厅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2.第951~ 956页.
[4]《中国民间美术》.杜云生,王军利编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01.第207页.
[5]《传统与时尚:中西服饰风格解读》.周梦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07. 第95~105页.
[6]《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吴山主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08.第515页.
[7]《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郑世渠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第353~38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