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78岁的吕家学来说,每月9号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每月的这一天,她都会和老同事们一起,回到工作了几十年的南川区示范幼儿园。
每当踏进校门,熟悉的感觉便会扑面而来。对吕家学而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着她半生的心血。
1956年,吕家学在南川县西胜乡(现南川区西城街道)办起了第一所民办幼儿园,率先在农村兴起学前教育之风。
1960年6月,“全国文教群英会”在北京召开,因在学前教育领域作出的贡献,吕家学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带着这份荣誉,吕家学回到工作岗位上。此后三十多年,她将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不断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中。
“回头来看,我一生值得骄傲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了家乡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二是在示范幼儿园工作的几十年里,没有出过一起事故,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吕家学说。
播种
1941年,吕家学出生在南川县西胜乡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学毕业后,她没能再继续念书,不得不返乡干活。
在田地里,对吕家学触动最大的,并非父辈们辛苦劳作的场景,而是那些在地里爬来爬去的小孩们的身影——村民下地干活时孩子没人照看,只能带在身边。
办幼儿班的想法就这样在吕家学心里萌芽。她思量着,幼儿班不仅能让孩子们躲避风吹日晒,还能教授一些知识。
吕家学为此四处奔走,在生产队找到一间存放农作物的保管室作为教室,而后又独自一人敲敲打打搭起桌凳,还用竹篾为孩子们编织了不少玩具。
1956年,吕家学的幼儿班终于办了起来。她教孩子们算术、语文,带孩子们唱歌、跳舞,村民们见她把孩子们照看得很好,于是都把自家小孩送来,原本只有十几个小孩的幼儿班,很快就发展到三十几个小孩。
办学伊始,保管室常常会被农作物占用,吕家学一年得搬几次教室。后来,她在其他生产队找到一处宽敞的四合院,才就此安定下来。
安定下来后,吕家学给幼儿班取名“团结幼儿园”,希望孩子们能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荣誉
眼看孩子越来越多,吕家学根据村民的劳作习惯,将上学、放学以及午休时间全部固定下来;根据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需求,她又丰富了课程体系和娱乐活动。
有时下雨,田埂湿滑,吕家学不放心那些年龄小的孩子独自上学,于是天不亮就起床,背着背篼去接送孩子们。
“团结幼儿园”的名声越传越广,先后得到了南川县委、县政府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吕家学也先后被评为“西胜乡先进工作者”“南川县先进工作者”。
1960年6月,“全国文教群英会”在北京召开,因在学前教育领域作出的贡献,吕家学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一年,吕家学还不到20岁。她扎着两个小辫子,站在人群中,朱德元帅见她年纪小,问她:“小鬼,你是哪里人?”
“我是四川人。”吕家学回答。
“我们还是老乡呢!”朱德听了很高兴,并鼓励吕家学要继续努力工作。
带着这份荣誉和鼓励,吕家学回到家乡,决心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学前教育事业。
心血
1962年,吕家学服从组织安排,到南川县机关幼儿园(现南川区示范幼儿园)工作。这虽是南川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但当时的办学条件却很艰苦。
吕家学依旧起早贪黑,不断摸索学习,不怕苦不怕累,无论是备课、教学、组织活动,还是打扫卫生、种地、挑水,她总是冲在最前面。
1964年,吕家学担任机关幼儿园副园长,1967年,升任机关幼儿园园长。
“我在园长这个岗位上干了30多年,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只要是对孩子好,任何事我都愿意干。”吕家学说。
冬天冷,南川城里的杠炭量少價贵,吕家学听说金佛山南麓的德隆乡有生产杠炭的工厂,于是坐四个多小时的车,一路颠簸来到德隆乡,为孩子们买回了一车车杠炭以取暖。
1982年,吕家学去广州学习,她看到商场里有人弹奏钢琴,于是想办法为幼儿园买回了第一架钢琴。
吕家学为幼儿园的发展倾注了所有心血,但在自己孩子的成长中,她总是缺席。
“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我肩上的责任很重,自己的孩子可以放下,但不能放下学校里的孩子。”吕家学对自己的孩子一直心怀愧疚。
记忆
1996年,吕家学从示范幼儿园退休,但她闲不下来,依然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余热:示范幼儿园的每届园长都会找她“取经”;南川几所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她的指导。
采访中,吕家学多次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眼看就快到耄耋之年,许多故事和细节她已记不太真切,但是,当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感觉,她却一直珍藏于心。
吕家学记得,20世纪80年代,川黔地区运动会在南川灯光球场举行,机关幼儿园受邀参加开幕式表演。
开幕式上,机关幼儿园的孩子们带来了“椅子操”节目,孩子们每做一个动作,台下观众就爆发出一阵阵惊叹声。吕家学就在舞台边上,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和观众们的反应,开心极了。
回忆起这个画面时,吕家学眼里闪着光,嘴角带着微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四周都是欢声笑语的舞台……
每当踏进校门,熟悉的感觉便会扑面而来。对吕家学而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着她半生的心血。
1956年,吕家学在南川县西胜乡(现南川区西城街道)办起了第一所民办幼儿园,率先在农村兴起学前教育之风。
1960年6月,“全国文教群英会”在北京召开,因在学前教育领域作出的贡献,吕家学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带着这份荣誉,吕家学回到工作岗位上。此后三十多年,她将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不断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中。
“回头来看,我一生值得骄傲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了家乡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二是在示范幼儿园工作的几十年里,没有出过一起事故,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吕家学说。
播种
1941年,吕家学出生在南川县西胜乡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学毕业后,她没能再继续念书,不得不返乡干活。
在田地里,对吕家学触动最大的,并非父辈们辛苦劳作的场景,而是那些在地里爬来爬去的小孩们的身影——村民下地干活时孩子没人照看,只能带在身边。
办幼儿班的想法就这样在吕家学心里萌芽。她思量着,幼儿班不仅能让孩子们躲避风吹日晒,还能教授一些知识。
吕家学为此四处奔走,在生产队找到一间存放农作物的保管室作为教室,而后又独自一人敲敲打打搭起桌凳,还用竹篾为孩子们编织了不少玩具。
1956年,吕家学的幼儿班终于办了起来。她教孩子们算术、语文,带孩子们唱歌、跳舞,村民们见她把孩子们照看得很好,于是都把自家小孩送来,原本只有十几个小孩的幼儿班,很快就发展到三十几个小孩。
办学伊始,保管室常常会被农作物占用,吕家学一年得搬几次教室。后来,她在其他生产队找到一处宽敞的四合院,才就此安定下来。
安定下来后,吕家学给幼儿班取名“团结幼儿园”,希望孩子们能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荣誉
眼看孩子越来越多,吕家学根据村民的劳作习惯,将上学、放学以及午休时间全部固定下来;根据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需求,她又丰富了课程体系和娱乐活动。
有时下雨,田埂湿滑,吕家学不放心那些年龄小的孩子独自上学,于是天不亮就起床,背着背篼去接送孩子们。
“团结幼儿园”的名声越传越广,先后得到了南川县委、县政府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吕家学也先后被评为“西胜乡先进工作者”“南川县先进工作者”。
1960年6月,“全国文教群英会”在北京召开,因在学前教育领域作出的贡献,吕家学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一年,吕家学还不到20岁。她扎着两个小辫子,站在人群中,朱德元帅见她年纪小,问她:“小鬼,你是哪里人?”
“我是四川人。”吕家学回答。
“我们还是老乡呢!”朱德听了很高兴,并鼓励吕家学要继续努力工作。
带着这份荣誉和鼓励,吕家学回到家乡,决心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学前教育事业。
心血
1962年,吕家学服从组织安排,到南川县机关幼儿园(现南川区示范幼儿园)工作。这虽是南川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但当时的办学条件却很艰苦。
吕家学依旧起早贪黑,不断摸索学习,不怕苦不怕累,无论是备课、教学、组织活动,还是打扫卫生、种地、挑水,她总是冲在最前面。
1964年,吕家学担任机关幼儿园副园长,1967年,升任机关幼儿园园长。
“我在园长这个岗位上干了30多年,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只要是对孩子好,任何事我都愿意干。”吕家学说。
冬天冷,南川城里的杠炭量少價贵,吕家学听说金佛山南麓的德隆乡有生产杠炭的工厂,于是坐四个多小时的车,一路颠簸来到德隆乡,为孩子们买回了一车车杠炭以取暖。
1982年,吕家学去广州学习,她看到商场里有人弹奏钢琴,于是想办法为幼儿园买回了第一架钢琴。
吕家学为幼儿园的发展倾注了所有心血,但在自己孩子的成长中,她总是缺席。
“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我肩上的责任很重,自己的孩子可以放下,但不能放下学校里的孩子。”吕家学对自己的孩子一直心怀愧疚。
记忆
1996年,吕家学从示范幼儿园退休,但她闲不下来,依然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余热:示范幼儿园的每届园长都会找她“取经”;南川几所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她的指导。
采访中,吕家学多次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眼看就快到耄耋之年,许多故事和细节她已记不太真切,但是,当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感觉,她却一直珍藏于心。
吕家学记得,20世纪80年代,川黔地区运动会在南川灯光球场举行,机关幼儿园受邀参加开幕式表演。
开幕式上,机关幼儿园的孩子们带来了“椅子操”节目,孩子们每做一个动作,台下观众就爆发出一阵阵惊叹声。吕家学就在舞台边上,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和观众们的反应,开心极了。
回忆起这个画面时,吕家学眼里闪着光,嘴角带着微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四周都是欢声笑语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