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吹过草原,吹过人心与湖泊。夕阳下,那些奔跑着的蒙古马,享受着一份壮美与辽阔。蒙古马是以主要原产地命名的世界古老马种之一。特殊的物种基因、严酷的生存环境和长期的遗传变异,造就了蒙古马耐寒、耐旱、耐力强的特殊属性。
在草原上,我们策马扬鞭,风是自然的、空气是纯净的、人和马儿是欢乐的。
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其却能不畏艰辛、纵横驰骋、屡建奇功,铸就了蒙古马独特的品格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
一匹蒙古马有一种神态,一万匹蒙古马就有一万种风采。那些奔跑的草原马,像是一个一个的舞者,将曼妙的舞步轻踏在草地上,那飘扬的鬃毛是独有的旗帜,高昂的头颅与天共鸣,就这么跳着,不知疲倦。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而历史上始终托起蒙古民族的就是蒙古马。蒙古马不畏寒暑、不惧艰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穿沙漠过雪原,驰骋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那蓝蓝的天,那白白的云,那青青的草,那灿灿的花,衬托着奔腾的骏马。内蒙古民谚说: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在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史上,蒙古马常常担负着转牧场、踏坚冰、战疆场等重任,只要接受指令,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它的足迹可谓踏遍北方大草原的每一寸土地。在古代,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战绩,都跟蒙古人的坐骑——蒙古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历史资料描述,经过调教驯化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乍,勇猛无比,任何障碍都阻挡不了它的凌厉步伐。可以说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劳作中,蒙古马都鲜明地体现了斗志昂扬、奔腾不息的突出特征。
没有马,草原肯定少了很多生机和魅力。作为边疆各族人民的亲密伙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旅途多么遥远,无论负担多么沉重,蒙古马都默默承受。战场上、旅途中、田野里、赛场上,我们都能看到蒙古马付出的辛勤汗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马奶成为游牧民生存的依靠。史籍记述:“饮马乳以塞饥渴,凡一牝马之乳,可饱三人。”另据记述,军隊在日夜兼行或完全断粮的时候,士兵可刺穿乘马背部静脉吸取一点血,从而继续自己的征程。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内蒙古骑兵师曾以蒙古马为依托,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其中蒙古马与骑兵一起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应该说功不可没。
成千上万匹蒙古马聚集在一起,呼啸奔腾,那是一幅奔腾的美、力量的美交织在一起的奇异画面。如今,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实践的熔铸,“蒙古马精神”已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脉,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源泉与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马精神”的内在价值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弘扬“蒙古马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做一匹奔腾的蒙古马吧,向着生命的高度,不断前进,永不言败!
美丽乡村里那些柔软的时光
故乡在所有人的记忆中都是不可磨灭的。对于阔别多年的故乡——河北黄骅,我总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结,我忆的,便是故乡的淳朴,那淳朴中透露出一种原始的美,这美里面充满故事。在一个暖暖的秋日,我和朋友们有幸走进我的故乡,从故乡的最南端到最北端,感受故乡农村的变化,一路走来,在感受到那份原始的、独特的美之余,我忽然就为自己是黄骅人由衷地自豪,这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我感受家乡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后的感慨。
“来!尝尝这枣怎么样!”那天,我们一行到小堤柳庄村的时候,李大姐一边招呼着我们吃她刚刚打落的金丝小枣,一边发出清脆动听的笑声。那笑声里充满了幸福。
田野里枣儿飘香,窗前屋后的树上鸟鸣清脆,青瓦白墙的新屋炊烟袅袅……这是所有人走访黄骅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直观感受。面对像李大姐一样幸福、快乐的家乡人,你会不禁感叹:如今的乡村生活实在是一种享受,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每个人来讲,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情,都是他割舍不断的情结。很多时候,我常常通过各种媒体关注家乡的变化。我知道,这些年家乡的许多村子如同舒展开放的花一样越建越美丽,美丽得让人心生嫉妒。这些美丽的乡村仿佛散落或簇拥成片的花圃,将黄骅的农村点缀得美不胜收。
黄骅,这座渤海岸边的明珠一样的城市,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沃土上,美丽乡村建设使这里天蓝、地绿、路洁、水清……如今,目光企及的地方,那些童年的歌谣依旧在田野深处交响,希望的果实在阳光下四季的变迁中静静地酿造成醇美的酒,从最南端的小堤柳庄村到最北端的东聚馆村,那些美丽的乡村建设得如一首田园诗,如一幅多彩的风情画,如一串绝美的歌谣。
就是在这样的秋日,踏着一片片柔软的时光,我们漫步黄骅的乡村,黄骅的乡村也落落大方地向我们捧出如梦如画的妖娆和历史文化的厚重。天边的白云与那些真实的故事交汇成故乡人文和自然和谐的烂漫,让你的心一下子就安静下来。
是的,黄骅的乡村美,是一种自然的美,一种和谐的美,一种幸福的美。黄骅的乡村环境,不仅外来人看着美,置身其中的当地人看着更美。黄骅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所有的人都依恋、都感叹,因为这种美是质朴无华、亲切自然,是清新纯美、真情实感,是田园美、村屯美、生活美。望一眼黄骅的美丽乡村,一种情结便悄然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行走在黄骅的乡间田野,处处青翠葱郁,鸟语花香,处处展现出一幅“人在画中走,心浸生态游”的现代农家景致。在东聚馆村,“赏美景、摘冬枣”,越来越多的游人沉醉于快乐之中;在小堤柳庄村,独具匠心、独具特色的乡村游让人在感叹这个小村庄美丽的同时悄然想起童年。据悉,在黄骅,还有农家休闲游、风情游、文化游……依托各精品项目,黄骅的这些美丽乡村,让人享受静好的乡间时光。我们尽量把脚步放慢,因为我走过的每一处风景,都自然地诠释着黄骅农村的幸福、秀美和变迁。
柔软的阳光照在身上,漫步在故乡的小路上,仿佛自己就是这风景中的一粒尘埃,彼此都盼望了许久。
黄骅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语言可以描述出来的,走在那些村落,我的心幕笼上了一层神秘,穿越这份神秘,可以触摸到那些飘远的往事。临街农家紧闭着大门,大家都去地里忙农活儿了,只有我们这群游人的说笑显得街上更加幽静。
走在故乡的土地上,听友人讲黄骅特别是黄骅农村这些年的变化。湛蓝的天空、色彩缤纷的田野,映衬着那些甜甜的枣儿,只要细心,一草一木都可以看出历史的痕迹。我用凌乱的脚步在家乡捡拾起那些破碎的历史,就像在时空隧道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让整个身心都如此清澈,清凉。
如果只是匆匆走过,那你是无法体会到黄骅农村的美丽的。你可以选择停留,真正地靠近它,感受它那份淳朴中的美,然后去尽情回忆自己童年那些久远而美丽的梦境。
黄骅,我的家乡,黄骅农村,如今那些妙趣横生的美丽断片,如花儿一样盛开在时光的深处,风情万种。
作者简介:胡庆军,男,笔名北友,1969年12月出生,河北省黄骅市人,现居天津。
在草原上,我们策马扬鞭,风是自然的、空气是纯净的、人和马儿是欢乐的。
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其却能不畏艰辛、纵横驰骋、屡建奇功,铸就了蒙古马独特的品格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
一匹蒙古马有一种神态,一万匹蒙古马就有一万种风采。那些奔跑的草原马,像是一个一个的舞者,将曼妙的舞步轻踏在草地上,那飘扬的鬃毛是独有的旗帜,高昂的头颅与天共鸣,就这么跳着,不知疲倦。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而历史上始终托起蒙古民族的就是蒙古马。蒙古马不畏寒暑、不惧艰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穿沙漠过雪原,驰骋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那蓝蓝的天,那白白的云,那青青的草,那灿灿的花,衬托着奔腾的骏马。内蒙古民谚说: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在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史上,蒙古马常常担负着转牧场、踏坚冰、战疆场等重任,只要接受指令,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它的足迹可谓踏遍北方大草原的每一寸土地。在古代,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战绩,都跟蒙古人的坐骑——蒙古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历史资料描述,经过调教驯化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乍,勇猛无比,任何障碍都阻挡不了它的凌厉步伐。可以说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劳作中,蒙古马都鲜明地体现了斗志昂扬、奔腾不息的突出特征。
没有马,草原肯定少了很多生机和魅力。作为边疆各族人民的亲密伙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旅途多么遥远,无论负担多么沉重,蒙古马都默默承受。战场上、旅途中、田野里、赛场上,我们都能看到蒙古马付出的辛勤汗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马奶成为游牧民生存的依靠。史籍记述:“饮马乳以塞饥渴,凡一牝马之乳,可饱三人。”另据记述,军隊在日夜兼行或完全断粮的时候,士兵可刺穿乘马背部静脉吸取一点血,从而继续自己的征程。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内蒙古骑兵师曾以蒙古马为依托,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其中蒙古马与骑兵一起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应该说功不可没。
成千上万匹蒙古马聚集在一起,呼啸奔腾,那是一幅奔腾的美、力量的美交织在一起的奇异画面。如今,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实践的熔铸,“蒙古马精神”已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脉,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源泉与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马精神”的内在价值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弘扬“蒙古马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做一匹奔腾的蒙古马吧,向着生命的高度,不断前进,永不言败!
美丽乡村里那些柔软的时光
故乡在所有人的记忆中都是不可磨灭的。对于阔别多年的故乡——河北黄骅,我总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结,我忆的,便是故乡的淳朴,那淳朴中透露出一种原始的美,这美里面充满故事。在一个暖暖的秋日,我和朋友们有幸走进我的故乡,从故乡的最南端到最北端,感受故乡农村的变化,一路走来,在感受到那份原始的、独特的美之余,我忽然就为自己是黄骅人由衷地自豪,这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我感受家乡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后的感慨。
“来!尝尝这枣怎么样!”那天,我们一行到小堤柳庄村的时候,李大姐一边招呼着我们吃她刚刚打落的金丝小枣,一边发出清脆动听的笑声。那笑声里充满了幸福。
田野里枣儿飘香,窗前屋后的树上鸟鸣清脆,青瓦白墙的新屋炊烟袅袅……这是所有人走访黄骅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直观感受。面对像李大姐一样幸福、快乐的家乡人,你会不禁感叹:如今的乡村生活实在是一种享受,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每个人来讲,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情,都是他割舍不断的情结。很多时候,我常常通过各种媒体关注家乡的变化。我知道,这些年家乡的许多村子如同舒展开放的花一样越建越美丽,美丽得让人心生嫉妒。这些美丽的乡村仿佛散落或簇拥成片的花圃,将黄骅的农村点缀得美不胜收。
黄骅,这座渤海岸边的明珠一样的城市,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沃土上,美丽乡村建设使这里天蓝、地绿、路洁、水清……如今,目光企及的地方,那些童年的歌谣依旧在田野深处交响,希望的果实在阳光下四季的变迁中静静地酿造成醇美的酒,从最南端的小堤柳庄村到最北端的东聚馆村,那些美丽的乡村建设得如一首田园诗,如一幅多彩的风情画,如一串绝美的歌谣。
就是在这样的秋日,踏着一片片柔软的时光,我们漫步黄骅的乡村,黄骅的乡村也落落大方地向我们捧出如梦如画的妖娆和历史文化的厚重。天边的白云与那些真实的故事交汇成故乡人文和自然和谐的烂漫,让你的心一下子就安静下来。
是的,黄骅的乡村美,是一种自然的美,一种和谐的美,一种幸福的美。黄骅的乡村环境,不仅外来人看着美,置身其中的当地人看着更美。黄骅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所有的人都依恋、都感叹,因为这种美是质朴无华、亲切自然,是清新纯美、真情实感,是田园美、村屯美、生活美。望一眼黄骅的美丽乡村,一种情结便悄然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行走在黄骅的乡间田野,处处青翠葱郁,鸟语花香,处处展现出一幅“人在画中走,心浸生态游”的现代农家景致。在东聚馆村,“赏美景、摘冬枣”,越来越多的游人沉醉于快乐之中;在小堤柳庄村,独具匠心、独具特色的乡村游让人在感叹这个小村庄美丽的同时悄然想起童年。据悉,在黄骅,还有农家休闲游、风情游、文化游……依托各精品项目,黄骅的这些美丽乡村,让人享受静好的乡间时光。我们尽量把脚步放慢,因为我走过的每一处风景,都自然地诠释着黄骅农村的幸福、秀美和变迁。
柔软的阳光照在身上,漫步在故乡的小路上,仿佛自己就是这风景中的一粒尘埃,彼此都盼望了许久。
黄骅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语言可以描述出来的,走在那些村落,我的心幕笼上了一层神秘,穿越这份神秘,可以触摸到那些飘远的往事。临街农家紧闭着大门,大家都去地里忙农活儿了,只有我们这群游人的说笑显得街上更加幽静。
走在故乡的土地上,听友人讲黄骅特别是黄骅农村这些年的变化。湛蓝的天空、色彩缤纷的田野,映衬着那些甜甜的枣儿,只要细心,一草一木都可以看出历史的痕迹。我用凌乱的脚步在家乡捡拾起那些破碎的历史,就像在时空隧道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让整个身心都如此清澈,清凉。
如果只是匆匆走过,那你是无法体会到黄骅农村的美丽的。你可以选择停留,真正地靠近它,感受它那份淳朴中的美,然后去尽情回忆自己童年那些久远而美丽的梦境。
黄骅,我的家乡,黄骅农村,如今那些妙趣横生的美丽断片,如花儿一样盛开在时光的深处,风情万种。
作者简介:胡庆军,男,笔名北友,1969年12月出生,河北省黄骅市人,现居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