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开县是重庆传统的产粮大县,现如今在田间忙活的基本看不见青壮年,就连50多岁的人也都屈指可数,老年人成为了主力。春耕中的重体力活,青年人都觉得吃力,那么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能干得动吗?为什么年轻人不种地?老年人种地又会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呢?3月20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日报社、中国农村杂志社联合在京举办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讲话时强调,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未来,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培育新农村的未来。
开县明月村村民张婆婆今年78岁了,张婆婆一共有四个子女,如今四世同堂,但是在老人的家里却找不出一张全家福。张婆婆说子女们大多在广东打工,一家人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真正团聚了,不过张婆婆即使再想念孩子们,也不希望他们回来种田,孙辈和重孙辈更是没在老家生活过,这个22人的大家庭平时就只有张婆婆一个人在老家种地。考虑到妈妈年龄越来越大,张婆婆的大儿子张兆福今年辞去了在深圳的工作,结束了20多年的打工生涯,回家务农。此前他一直在深圳的一家工厂当门卫,每月能挣两千多,比得上在家种田一年的收入,张兆福的老伴和女儿、女婿如今还在深圳,女婿买了货车跑运输,一年能收入两三万。刘兆福说种地太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回来务农,更不希望自己的小外孙女将来从事农业,他今年55岁,还成了村里务农最年轻的人之一。
张婆婆种了一辈子地,老伴去世以后,她一个人就靠家里的两亩水田和一亩多土地把孩子拉扯大。从去年开始,张婆婆觉得两亩多水田自己实在种不动了,可是如果白白撂荒,没有收成不说,国家为鼓励种粮每亩给的58元补贴也得不着了,这让张婆婆觉得太划不来。最近几年,镇里出现了一些种田大户,转租乡亲们的土地,集中耕种,不用种地还能收租金,才三年功夫,明月村散户的土地已经有近一半集中在种粮大户手里。张婆婆家的两亩水田也在去年转租了出去,一亩田给一百斤谷子约合140元。而当地一般转租的价格一般在100-300元之间,张婆婆的两亩水田在当地也算是不错的地,对于这个租金张婆婆觉得有点低,不是自己实在干不动了,也不舍得租出去,但总比荒着好,这样的好田好地,荒着可惜了。张婆婆现在还留了一亩多旱地自己家种,平时帮着干些施化肥、撒玉米种子这些轻活,即使这样,老人都累得够戗。张婆婆想明年把这一亩多的土地也租出去,去年村里就有人想把这一连片的土地租下做花卉,其中也包括张婆婆的一亩多土地,但是因为价格低,最终没有谈成。张婆婆78岁还在坚持干农活,这种情况在开县并不是特例。
开县的另一个产粮大的大德镇刘家坪村六社一共267人,18岁到60岁的劳动力有160人。 (下转51页)(上接50页)其中,留在家乡的只有35人,但是,当地的老人说这35人只有农忙的时候才到地里来帮忙,平时都在附近打工。相比之下,六社60岁以上老人25人,其中18人都常年在地里种庄稼,比例为72%。74岁的文大爷说,以前还可以换工,帮人担两天粪,换来别人帮他犁一天田,这几年他已经没有体力换工了。根据在重庆开县的抽样调查,全县的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超过60%还在务农,而全县超过一半的土地就是由这些老年人在耕种。老年人种地又会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呢?
开县有着一百多万亩耕地,是重庆的三大种粮县之一,在这样一个农业为传统的县,青壮年不愿意从事农业,让当地政府格外忧心。开县农委负责人分析: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主要是种粮效益比较低,种一亩粮食一年只有一千多块钱收入,还抵不了他出去挣现钱搞一个月时间;第二个方面,年轻人不会种田,既犁不了田,又不懂农事季节,现在在开县会种地的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人,连40岁的人都不多。55岁的刘兆福自己多年在外打工,手上的把式早就生疏了,而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仅不会种地,甚至还会帮倒忙,大德镇上80%以上的年轻人,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老人种地,这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两个新现象,开县农业部门管其中一个叫懒庄稼,另一个叫土把式。懒庄稼就是说像张婆婆这样只施一遍化肥直接播种玉米的现象,以玉米为例,首先施底肥(有机肥、渣渣肥),第二是施提苗肥,第三是施拔节肥,要施三次肥。现在老人基本就施一次复合肥,而没有施有机肥。只用化肥,长此下去,土壤板结。这些道理,老人们不是不懂,老人们说以前还能挑粪,现在挑不动了。更让当地农业干部头痛的是土把式现象,老人种地让新技术很难推广,比如有的水稻病虫害可能是复合型的病虫害,要用多方面的药来进行防治,但是老人们往往只用一种药去防治,达不到效果。老人们都没有参加过村里面、镇里面组织的新技术培训,老人们认为自己本身做都做不了什么还学什么,学习这些起不了多大作用。
且不说农业生产如何发展提高,随着这些老人一天天变老,无人种地问题一天比一天凸显。
阳 光
开县明月村村民张婆婆今年78岁了,张婆婆一共有四个子女,如今四世同堂,但是在老人的家里却找不出一张全家福。张婆婆说子女们大多在广东打工,一家人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真正团聚了,不过张婆婆即使再想念孩子们,也不希望他们回来种田,孙辈和重孙辈更是没在老家生活过,这个22人的大家庭平时就只有张婆婆一个人在老家种地。考虑到妈妈年龄越来越大,张婆婆的大儿子张兆福今年辞去了在深圳的工作,结束了20多年的打工生涯,回家务农。此前他一直在深圳的一家工厂当门卫,每月能挣两千多,比得上在家种田一年的收入,张兆福的老伴和女儿、女婿如今还在深圳,女婿买了货车跑运输,一年能收入两三万。刘兆福说种地太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回来务农,更不希望自己的小外孙女将来从事农业,他今年55岁,还成了村里务农最年轻的人之一。
张婆婆种了一辈子地,老伴去世以后,她一个人就靠家里的两亩水田和一亩多土地把孩子拉扯大。从去年开始,张婆婆觉得两亩多水田自己实在种不动了,可是如果白白撂荒,没有收成不说,国家为鼓励种粮每亩给的58元补贴也得不着了,这让张婆婆觉得太划不来。最近几年,镇里出现了一些种田大户,转租乡亲们的土地,集中耕种,不用种地还能收租金,才三年功夫,明月村散户的土地已经有近一半集中在种粮大户手里。张婆婆家的两亩水田也在去年转租了出去,一亩田给一百斤谷子约合140元。而当地一般转租的价格一般在100-300元之间,张婆婆的两亩水田在当地也算是不错的地,对于这个租金张婆婆觉得有点低,不是自己实在干不动了,也不舍得租出去,但总比荒着好,这样的好田好地,荒着可惜了。张婆婆现在还留了一亩多旱地自己家种,平时帮着干些施化肥、撒玉米种子这些轻活,即使这样,老人都累得够戗。张婆婆想明年把这一亩多的土地也租出去,去年村里就有人想把这一连片的土地租下做花卉,其中也包括张婆婆的一亩多土地,但是因为价格低,最终没有谈成。张婆婆78岁还在坚持干农活,这种情况在开县并不是特例。
开县的另一个产粮大的大德镇刘家坪村六社一共267人,18岁到60岁的劳动力有160人。 (下转51页)(上接50页)其中,留在家乡的只有35人,但是,当地的老人说这35人只有农忙的时候才到地里来帮忙,平时都在附近打工。相比之下,六社60岁以上老人25人,其中18人都常年在地里种庄稼,比例为72%。74岁的文大爷说,以前还可以换工,帮人担两天粪,换来别人帮他犁一天田,这几年他已经没有体力换工了。根据在重庆开县的抽样调查,全县的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超过60%还在务农,而全县超过一半的土地就是由这些老年人在耕种。老年人种地又会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呢?
开县有着一百多万亩耕地,是重庆的三大种粮县之一,在这样一个农业为传统的县,青壮年不愿意从事农业,让当地政府格外忧心。开县农委负责人分析: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主要是种粮效益比较低,种一亩粮食一年只有一千多块钱收入,还抵不了他出去挣现钱搞一个月时间;第二个方面,年轻人不会种田,既犁不了田,又不懂农事季节,现在在开县会种地的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人,连40岁的人都不多。55岁的刘兆福自己多年在外打工,手上的把式早就生疏了,而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仅不会种地,甚至还会帮倒忙,大德镇上80%以上的年轻人,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老人种地,这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两个新现象,开县农业部门管其中一个叫懒庄稼,另一个叫土把式。懒庄稼就是说像张婆婆这样只施一遍化肥直接播种玉米的现象,以玉米为例,首先施底肥(有机肥、渣渣肥),第二是施提苗肥,第三是施拔节肥,要施三次肥。现在老人基本就施一次复合肥,而没有施有机肥。只用化肥,长此下去,土壤板结。这些道理,老人们不是不懂,老人们说以前还能挑粪,现在挑不动了。更让当地农业干部头痛的是土把式现象,老人种地让新技术很难推广,比如有的水稻病虫害可能是复合型的病虫害,要用多方面的药来进行防治,但是老人们往往只用一种药去防治,达不到效果。老人们都没有参加过村里面、镇里面组织的新技术培训,老人们认为自己本身做都做不了什么还学什么,学习这些起不了多大作用。
且不说农业生产如何发展提高,随着这些老人一天天变老,无人种地问题一天比一天凸显。
阳 光